嵩山與律學高僧
杜鬥城
嵩山自古號爲中嶽,實以地處中原故。魏晉南北朝以來,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嵩山與佛教特別是律宗與禅宗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密切。這裏僅以嵩山律學高僧的活動爲例,闡述嵩山與律學發展與律宗形成的關系問題。
釋迦創立佛教並建立僧伽團體後,爲約束徒衆而製定了各種戒律。相傳,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山優波離誦出全部律藏,其後因佛教各派對戒律的理解不一,而形成不同的派別。據有關佛教史傳記載,中國漢地對律宗的翻譯及實行受戒,始于叁國嘉平(249年-254年)中,時有印度僧人昙摩迦羅(法時)來到洛陽,見中國僧人只落發而未受戒,即譯出《僧只戒心》,欲以此爲持戒的准繩。又請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規則,創行受戒。正元(254年-256年)中,安息國沙門昙谛來洛陽,譯出法藏部羯磨。從此,中國僧衆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自東晉始,先後又把《十誦律》(弗若多羅與鸠摩羅什共譯)、《四分律》(佛陀耶舍、竺佛念、道含共譯)、《摩诃僧只律》(佛陀跋陀羅與法顯共譯)、《五分律》(智勝譯)等“廣律"譯出,用作行事的依據。
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在平城講《四分律》,並口授疏釋,由弟子道覆筆錄,以問答形式對《四分律》進行闡釋,是最早研習律學的人,但只是科判條文,並無詳釋。至慧光時,造《四分律疏》,並刪定羯磨,爲以後律宗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慧光有弟子道雲,道雲傳道洪。道洪傳智首。他們因感慨五部律相雜,而稽核古今之說,分別撰成《五部區分鈔》和《四分律疏》,影響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久居終南山,創立南山宗,標志著中國律宗的正式形成。
律宗雖至道宣時始成宗派,但其形成過程卻可追溯到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僧只戒心》及《四分羯磨》的翻譯,甚或更早。通觀戒律在中國的初傳、律藏的翻譯與流播,乃至唐代道宣時律宗的正式形成,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期的律學大師中,有許多都與嵩山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
論者佥認,在活動于嵩山的早期衆多律學高僧中,對律學發展貢獻最著者當應首推慧光(468年-536年)。慧光,俗姓楊,定州(今河北省定縣)人。13歲時隨父入洛陽,從佛陀扇多受叁皈依。佛陀贊之非爲常人,“若受大戒,宜先聽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以經綸,必輕戒綱。”因此,他從小便在佛陀門下修習戒律。先是,在《四分律》未廣弘之前,有道覆律師,創開此部,製《四分律疏》6卷,光從此入律學之門。年長在本鄉受具足戒後,博聽律部。又登講《僧律》,雖詞理精玄然曲高和寡。慧光認爲這是自己的功力不逮,于是進一步廣尋群部,參學經論,再入洛陽求學,並貫通南北方言,從事著述。當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叁家翻譯經典時,常因語言障礙而發生爭執時,慧光以其谙熟各地方言的便利,溝通譯師之間的語言障礙。他又撰《四分律疏》,注解《華嚴》、《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經論。北朝末期,時人已視慧光如聖人一般,甚至連天旱不雨之類的事情,也要請其出馬,在嵩嶽池邊燒香祈雨。
武泰六年(528年),孝莊帝即位,元颢攻洛陽,侍中領軍將軍朱世隆想挾孝莊帝“北巡",下令征稅僧尼,用充軍旅,事先立言,敢谏者斬。當時慧光身爲僧官,冒死勸阻,此事遂息。慧光後來至邺城,任東魏“昭玄統",主持全國佛教事務。後以年70終于邺城大覺寺。被尊爲律宗五祖。
僧傳稱慧光“立志貞靜,堅存戒業,動止安祥,器儀無妄。七衆深崇其操",可與十六國時代的道安相提並論,並對《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釋。又造《四分律疏》一百二十紙,刪定《羯磨戒本》,爲法侶所傳誦。又著《大乘義律章》、《仁王七戒》,並訂《僧製》十八條等,均見重于世。其徒道雲奉遺命而專弘律部,作疏9卷,爲衆所尊崇。
慧光有弟子衆多,著稱于僧史的有十人,號稱“十英"包括昙隱、洪理等再傳弟子。其中道雲、道晖、昙隱、洪理、安廪都著有疏鈔,而僧達、法上、道憑等也都堪稱一時俊彥。其中以道雲聲望最隆。他“奉光遺令,專弘律部",著律疏9卷,被尊爲律宗六祖。法上(495年-580年)受命主領天下寺院,依律規定僧服式樣,改變了過去道俗混同的做法,被齊宣帝高洋拜爲“戒師"。道憑(488年-599年)定慧雙修,初于少林寺攝心坐夏,從慧光修習戒本,又學各種大乘經論,道業頗高。此外,慧光的另一弟子道晖亦爲《四分律》作疏7卷,受人推重。當時有諺語稱:“雲公頭,晖公尾,洪理中間著。"即反映了慧光叁徒道雲、道晖、洪理在當時律學界的地位。
慧光學識淵博,初依佛陀禅師,修習禅學;繼從勒那摩提鑽研《地論》,而成爲《地論》名家;又從道覆攻《四分》,成爲律學大師,可謂兼通禅、教、律的一代名家,本文所述僅反映了他在律學方面的貢獻。
六祖道雲有弟子道洪(又作道照),是爲七祖。道洪事迹附于《洪遵傳》後:“洪據相州,紹通雲胤,容止沈正,宣解有儀。學門七百,亟程弘亮。故諸經論之士欲導世者,皆停洪席,觀其風略,采爲軌躅。”
道洪傳弟子智首(559年-627年),是爲八祖。智首是當時新興的律學大家,“鈔疏山積,學徒雲湧",弘揚律學30余年,影響甚大。有弟子叁人,分別爲道宣、道世和慧滿。其中,道宣繼其衣缽,被尊爲律宗九祖。
道宣,姓錢氏,吳興人(今浙江湖州市)。一雲丹徒人。年10歲即舍家赴長安日嚴寺出家,第二年于日嚴道場落發。“隋大業中,從智首律師受具。武德中,依首習律。"在中國佛教史上,道宣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他潛心律學,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3卷、《四分律刪繁補隨機羯磨》2卷、《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12卷、《四分律拾毗尼義鈔》6卷、《四分律比丘尼鈔》6卷等律學著作,合稱五大部,闡發了其爲律學開宗的見解,堪稱律學的集大成之作。他把南北朝以來就存在的由專重《十誦律》而逐步向偏重《四分律》轉變的趨勢,發展爲由《四分律》獨統天下,而且還對《四分律》作出了“定于一"的闡釋,並以該律爲依據,製定出相應的傳法、受戒儀軌等。乾封二年667年二月,他于終南山麓清宮精舍創立戒壇,依他所製的儀軌爲諸州沙門20余人傳授具戒,從此律宗得以與天臺宗、叁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禅宗、密宗、淨土宗齊駕並驅,成爲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當然,談到律宗的形成,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道雲另一弟子洪遵及洪遵弟子、再傳弟子的律學成就。
洪遵(530年-608年),俗姓時,相州人。8歲出家,從師受業,受具足戒後專事律部。他認爲出家的根基在于戒律,佛教之發揚廣大,非重戒律不可。于是辭別故土師友,遊訪各地高僧大德,後往嵩山少林寺,依道雲學習戒律並《華嚴經》等。又聞邺中道晖弘揚《四分律》,便往從之。道晖當時已以律學聞名,有徒衆五百,但多以巧媚自通,並不解《四分律》之深義。洪遵解律,從不曲意。後來學人越來越多,洪遵受命講律。其“以戒律旁義,有會他部",學通《大論》、《毗昙》,故往往能得律學奧義。後來,又以心未靜而求學禅法。10年之後,重歸于律學。
洪遵主要活動于北朝晚期,當時中國北方存在著北周與北齊兩個互相對立的政權,北齊境內的佛教在高氏父子的支持下,頗爲興盛。高氏命洪遵以“內律"治“五衆有墜憲綱者",並任命其爲“斷事沙門"赴青、齊一帶處理宗教糾紛。洪遵“以法和喻,以律科懲,曲感物情,繁诤自弭",故爲人所稱道。洪遵非類不交,所交多名僧大德。北齊高僧慧遠(523年-592年)等常與其討論教義,通宵達旦而不知倦怠。北周統一北方地區後,周武帝在原北齊故地毀佛,洪遵被迫遁入白鹿洞中。然不久便受引薦入嵩嶽。隋初,文帝大興佛教,于長安立涅槃、地論、大論、講律、禅門“五衆",每衆各有“衆主",選各地碩學大德任之,稱“五大德"。開皇七年(587年),洪遵被敕往京師,成爲“五大德"之一,住大興善寺。有十弟子四事供養。
開皇十一年(591年),洪遵受命與天竺僧共譯佛經。十六年受封爲“講律衆主",于長安掌觀寺院講律。原先,關中多奉《僧只律》,故洪遵開講《四分律》時,應者稀少。于是,洪遵晨講《法華經》,晚宣《四分律》,名義上講經,而主旨卻在弘律,久而久之便吸引了聽衆。其結果是原來一直盛行的《僧只律》漸漸被人淡忘,而原來無人問津的《四分律》卻得廣爲傳布,極大地促進了律學的發展。僧傳謂洪遵儀表儒雅,講法時神辯如泉,聲如鍾鼓,引人入勝,可與其匹敵者不多。
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洪遵又被敕送舍利入衛州起塔。四年(604年),又受命送舍利至博州起塔。每行,常有靈異出現,一時傳爲美談。
僧傳又謂:“遵于京邑,盛開律儀,名駭昔人,而傳敘玄宗,其後蓋阙。又著《大純鈔》五卷,用通律典。"可證洪遵在律學方面曾有著作問世,惜今已不傳。大業四年(608年)五月九日,卒于大興善寺,年79。
綜觀洪遵一生,佛教活動雖多,但于律學用功最勤,貢獻尤著,特別是他的佛教活動先後得到了北齊及隋朝統治者的支持。在此應說明的是,洪遵的律學實得自嵩山少林寺道雲法師。《四分律》之所以後來能取代原來佛教界流行的《僧只律》,應與洪遵之大力弘揚密不可分。
洪遵傳洪淵,洪淵傳法砺(590年-635年),法砺居相州闩光寺,著《四分律疏》10卷,其系統遂稱“相部宗"。法砺再傳道成,道成傳滿意與懷素。滿意居西塔,弘揚法砺之“相部律";懷素居西太原寺東塔,並不滿意老師所說,遂立新論,著《四分律疏開宗記》,號“東塔律”。法砺…
《嵩山與律學高僧(杜鬥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