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嵩山與律學高僧(杜鬥城)▪P2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定賓撰《四分律疏飾宗義記》20卷,詳解法砺《四分律疏》。更著《破迷執記》1卷,以破懷素之異解。當時任宰相的元載笃敬懷素,奏請于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專弘東塔新疏。由于二派執見迥異,僧诤數興。代宗大曆十叁年778年因元載請,召兩派大德彙集長安安國寺,以定長短,最後認定法砺的“舊說”與懷素的“新說"都有所長,兼而采之,集成《敕佥定四分律鈔》10卷。但會後各派仍堅持舊況,朝廷只好撒手不管,由僧衆各取所好,自行取舍。不過,由于各種原因,二派不久即告衰落,至德宗時期即己失傳,惟有道宣創立的南山律宗傳弘不絕,一枝獨秀,成爲律宗的代表。這裏,我們可將律宗形成過程中所謂的“九祖"系譜羅列表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九祖之中,初祖法正,即傳說造《四分律》的昙無德(Dharmaguptah)。其實,在印度部派佛教中,昙無德到底是人名甚或部派名,尚存在疑問。①二祖法時,即曹魏時首次將戒本譯入中土的印度僧人昙摩迦羅(Dharmakā1a),其譯經地點就在洛陽,漢土依戒本而受比丘戒的第一位真正沙門朱士行就是在洛陽受戒的。叁祖法聰率先弘揚《四分律》,四祖道覆是中國第一個對《四分律》進行解釋的高僧。除此之外的其余五位祖師則都出自嵩嶽。而對律學有特殊貢獻的洪遵,以及創立“相部律"的法砺和創立“東塔律"的懷素,也都出自嵩嶽,可見嵩嶽在律宗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在律學方面富有成就的嵩嶽高僧還有不少,慧蕭、昙光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釋慧蕭(568年-640年),本彭城人,後徙于許州長葛。18歲時以聰悟敏達,善說詩禮而被州郡舉薦,但他不以爲然,卻隱入嵩山,求師出家,以戒行見稱,被稱爲“今世之優波離"。優波離(Upali),爲釋迦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持律第一"。傳說其先爲宮廷理發師,後與諸王子一同出家,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經由阿難陀(Ananda)誦出,律則出自優波離之口。慧蕭被時人稱作優波離,說明其持戒與律學已得到當時佛學界非同一般的認可。

  開皇(581年-600年)初,慧蕭又遊學邺城,博覽經律,貫通律學諸部,其中偏重《四分》。聞泰山靈岩寺有幽棲潔行之宅,又往從之。後年老,還嵩山。龍門沙門明朗,爲河東持律之最,聞慧蕭名而投之。朗雖年長于慧蕭,但執弟子禮甚敬。後二人同行,至龍門定林寺。當時,馬頭山有僧善禅師,聚徒結業,從其習禅定者甚多。聞慧蕭、明朗至,投其門下修毗尼(Vinaya,律)之學。隋仁壽(601年-604年)中,慧蕭因藏匿亡人,觸犯律條,不得不離山遁逃,至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州)、晉州(今山西臨汾)等地,與沙門道積、神素、道傑等有交。隋炀帝時,藏匿罪科更重,慧蕭被迫走東奔西,從中條山奔王屋山,遊于巨壑深林之間。河東郡丞丁榮,敬服慧蕭德行,招其住仁壽寺,以弘揚律藏爲務。從學者肩隨踵接,成爲蒲坂、晉州、绛州(今山西新绛)一帶的五衆之師。反了嵩嶽這位高僧與當時律學的關系。

  釋昙光,俗姓張,汴州(今河南開封)人,自幼及長,潔志清範。曾受教于砺、爍兩師,逮至而立之年,已盛明律藏,命宗章義,受人推崇。砺師歎曰:“使吾道流河右,誠此人乎"又往玉法師所,聽《法華經》、《地論》,往嵩嶽相禅師處修學止觀。唐麟德年間(664年-665年),東都洛陽天宮寺需要住持,以昙光德望,敕召合住,“四方律學,莫不咨詢",“房宇門人,肩聯踵接"。

  昙光本來就“盛明戒律",又在嵩嶽相禅師處修學過止觀,以博學被召入東都洛陽天宮寺任住持,隨其就學者甚多,說明他在律學方面的造詣是相當深厚的。

  這裏不能不提及武則天時著名的律學高僧義淨。自印度返回,義淨長期在洛陽、長安翻譯佛經。他早于永徽六年(655年)2l歲時即受具足戒,以後特別重視佛教戒律的學習,他在翻譯佛經時也特別注重律部,譯出有部律臧18部206卷,漢譯“廣律"之最後一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59卷就是他于695年-711年年間譯出的。長安四年704年,應嵩山少林寺僧人的邀請,義淨赴嵩山少林寺重結戒壇。他爲此還寫了一篇《少林寺戒壇銘並序》。②銘文镌刻于碑,惜今已不存,惟有錄文傳世。

  其後不久,著名密宗高僧金剛智、不空又于開元十二年(724年)在洛陽廣福寺建成戒壇。繼之,僧乘如再于貞元十二年(796年)建嵩山永泰寺戒壇。

  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嵩山會善寺的戒壇。會善寺位處少林寺東側不遠處,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有僧衆千人,堂宇中間。唐開元元年(713年),著名高僧一行于會善寺“□玉立殿,結瓊構廊,旃檀爲香林,琉璃爲寶池。遂置五佛正思維戒壇”。這就是聞名于後世的“琉璃戒壇”。繼一行之後,會善寺琉璃戒壇又先後于開元十四年(726年)、貞元十年重興過。日本高僧圓仁記載說,太和二年(當爲元和二年,即828年),唐政府頒布禁止百姓隨便剃度爲僧的命令,僅有五臺山戒壇與會善寺琉璃戒壇不在此限。據稱,當時“每歲前來受戒的僧徒辄達一千多人,每日晉獻潔供而禮佛的人士亦有數百”。可見琉璃戒壇地位之重要。戒壇遺址,在淨藏禅師塔東側,五代時寺院被毀,戒壇亦遭厄運,今僅存唐代武士石柱一根。宋太祖年間予以重建,並賜名大會善寺嵩嶽琉璃戒壇。

  唐代以來,嵩嶽戒壇,馳名于世。職是之故,淄門人物,接踵而至,在這裏學法受戒,修習律學,有不少都成爲一代名僧。這裏僅略舉數位。二年(683年),出家受具足戒,隸名嵩嶽閑居寺,以習毗尼(Vinaya,律),孜孜不倦。後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蔔廬于嶽中龐塢。去世前,囑其弟子仁素將遺骸葬于寺東山嶺上。

  釋普願(728年-814年),鄭州新鄭人。至德二年(757年),跪請父母,發願出家。先投密縣大慧禅師受業。大曆十二年(777年)入嵩山會善寺,從嵩律師受具足戒,習律宗相部舊章,究毗尼(律)篇聚之學。後遊學講肆,習《楞伽》、《華嚴》諸經。貞元十一年(795年),南至池陽南泉寺,護軍彭城劉公迎請其下山傳法,不出一年,前來投奔者達數百人。

  普願30歲入會善寺受戒,所從嵩律師今已無考。《續高僧傳》卷24《釋智勤傳》提到智勤曾于蜀聽嵩律師講經。唐初智勤返回鄧州。同書《釋法沖傳》載:法沖祖先爲隴西人,父祖曆仕魏、齊。法沖生于兖州,出家後先習《大般涅槃經》,又至安州嵩律師門下修習《大品》、《叁論》、《楞伽》等經典。

  這裏出現了叁個嵩律師,其一居安州,應爲唐初人;其二居蜀,應爲盛唐人;其叁即爲嵩山會善寺的嵩律師,亦爲唐初人。前二者當與嵩嶽無關。

  少林寺嵩律師,僧傳阙載,但從普願入少林寺從其受戒和學習相部律宗諸事來看,嵩律師亦應爲當時有影響的高僧。

  釋寰中,姓盧氏。河東蒲坂人。先往北京今山西太原童子寺出家,博覽諸經。後望嵩嶽登戒,隸習律部。後來履踐百丈山求學,深得玄旨,後隱南嶽常樂寺,結茅于山椒,受到谏議大夫崖公的崇敬。不久,轉赴浙江杭州大慈山,聚徒講法,四方僧侶,參禮如雲,使駐錫地成爲當地有名的大寺。唐武宗滅佛時,寰中避居。至大中年間(847年-860年),應太守劉公之請,重返禅林,弘揚佛法。終年83歲,法臘五十有四。傳說其逝世時,常樂寺山虎跪泉忽然幹涸。乾符年間(874年-879年),朝廷敕谥大師號“性空",塔名“定慧"。缙雲太守段成式爲其寫真作贊。

  釋允文(805年-882年),字執經,姓朱氏,秀州嘉禾(今浙江嘉興)人。16歲出家23歲時投嵩山臨壇大德遠和尚獲無作法。是夏又入中京今陝西西安市攻相部律並《中觀論》。大和五年(831年),返回故鄉,先駐錫錢塘今浙江杭州市天竺寺,後至錢州嘉禅寺,會昌叁年(853年)再轉靜林寺,轉以涅槃爲務。會昌法難興時,他晝夜躲避,未虧僧行。大中年間(847年-860年),佛法複興,入會稽開元寺講律。

  釋從谂(778年-897年),青州臨淄人。幼年辭二親投本州龍興寺出家,後往嵩嶽琉璃壇納戒,聽習經律。又至池陽南泉禅師處。應衆人所請,赴趙州觀音院,大揚禅道,作十二時歌。他所作《語錄》,爲禅宗“公案"多方流傳,爲禅林著名人物,頗受僧俗的敬重。

  釋良價(810年-872年),諸稽(一曰會稽)人。幼年出家。2l歲時詣嵩嶽受具足戒。後遊學四方,先投池陽南泉禅師,次隨沩山,再渴雲岩、罷成等名師。大中十叁年(859年)弘道于新豐山,後移高安洞山,權開五品,善接叁根,大閘一音,廣弘萬品。有弟子曹山,深明的旨,由是洞山禅風,播于天下,世稱洞山良價。鹹通十叁年(872年)坐化,敕溢“悟本禅師",塔號“慧覺"。

  釋圓修(735年-833年),姓潘氏,福州閩人。早年尋事名師,剃發變衣,年滿于嵩山會善寺納戒。不久遊曆他方,遇百丈山海禅師,遂明心要。又振錫東南,至于杭州秦望山。因其聲道高遠,當時每有太守到任,必先瞻仰之。

  釋慶緒(747年-838年),俗姓陳,廬陵人。年13禮紹銮禅翁爲師。23歲入嵩山受具足戒,便就東都洛陽學毗尼(律)。後還南嶽,入大沩山、石霜山就學。

  釋洪湮(?-901年),俗姓吳,吳興人。年19于開元寺禮無上大師。22歲時,往嵩嶽會善寺受滿足律儀,誦《大比丘戒》,習毗尼。後至沩山,再徙杭州徑山,禮本師無上大師。大師圓寂,僧衆請洪湮嗣位。此時有僧僅百人,而至洪湮時竟發展到千人之多。唐僖宗賜院額“乾符鎮國"。吳越錢氏時,仍以洪湮爲上師,賜號“法濟大師"。

  釋貞峻(822年-899年),俗姓張,鄭州新鄭人。年14投相國寺歸正律師出家,誦《淨名》、《仁王》諸經,計數萬言。時人稱之爲“有腳行笥"。年滿于嵩山會善寺戒壇院受戒,後住封禅寺,學新章律疏。大順二年(891年),相國寺遇火,殿閣四百余間化爲灰燼,寺衆惶惶,相率前來嵩山請貞峻入相國寺爲上座,借其高名,以修複寺院。貞峻在此複開律講,有僧尼弟子50余人。僧傳言“峻之律行,冰雪相高,暑無裸意,寒至袷衣,食惟知量,清約太過。"乾化元年(911年),臨壇秉法。後梁時,度僧尼叁千余人。

  此外,僧傳所載在嵩山受戒或在那裏“隸習毗尼”的高僧尚有不少,如唐代“學識泉湧"的博學高僧藏奂、對律學有深厚造詣的後梁名僧彥晖、後漢洛陽天宮寺的名僧從隱以及新羅高僧真鑒禅師等,此不盡舉。

  如所周知,僧傳所載者均爲當時名僧,而史籍未載的入嵩山受戒的僧人更是難計其數。僅就以上各位高僧而論,已可見當時嵩嶽在當時佛教界的地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不論從律藏傳入中國,還是律學在中國的出現與發展,以致到唐代道宣時律宗的最終形成,嵩嶽少林寺名家輩出,爭奇鬥豔,在全國律學律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嵩嶽戒壇,在當時亦頗有聲望與影響。

  ①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69頁。

  ②見清王昶編《金石粹編》卷70及《全唐文》卷914。

  

《嵩山與律學高僧(杜鬥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