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嵩山与律学高僧(杜斗城)▪P2

  ..续本文上一页弟子定宾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20卷,详解法砺《四分律疏》。更着《破迷执记》1卷,以破怀素之异解。当时任宰相的元载笃敬怀素,奏请于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专弘东塔新疏。由于二派执见迥异,僧诤数兴。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因元载请,召两派大德汇集长安安国寺,以定长短,最后认定法砺的“旧说”与怀素的“新说"都有所长,兼而采之,集成《敕佥定四分律钞》10卷。但会后各派仍坚持旧况,朝廷只好撒手不管,由僧众各取所好,自行取舍。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二派不久即告衰落,至德宗时期即己失传,惟有道宣创立的南山律宗传弘不绝,一枝独秀,成为律宗的代表。这里,我们可将律宗形成过程中所谓的“九祖"系谱罗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九祖之中,初祖法正,即传说造《四分律》的昙无德(Dharmaguptah)。其实,在印度部派佛教中,昙无德到底是人名甚或部派名,尚存在疑问。①二祖法时,即曹魏时首次将戒本译入中土的印度僧人昙摩迦罗(Dharmakā1a),其译经地点就在洛阳,汉土依戒本而受比丘戒的第一位真正沙门朱士行就是在洛阳受戒的。三祖法聪率先弘扬《四分律》,四祖道覆是中国第一个对《四分律》进行解释的高僧。除此之外的其余五位祖师则都出自嵩岳。而对律学有特殊贡献的洪遵,以及创立“相部律"的法砺和创立“东塔律"的怀素,也都出自嵩岳,可见嵩岳在律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在律学方面富有成就的嵩岳高僧还有不少,慧萧、昙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释慧萧(568年-640年),本彭城人,后徙于许州长葛。18岁时以聪悟敏达,善说诗礼而被州郡举荐,但他不以为然,却隐入嵩山,求师出家,以戒行见称,被称为“今世之优波离"。优波离(Upali),为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持律第一"。传说其先为宫廷理发师,后与诸王子一同出家,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经由阿难陀(Ananda)诵出,律则出自优波离之口。慧萧被时人称作优波离,说明其持戒与律学已得到当时佛学界非同一般的认可。

  开皇(581年-600年)初,慧萧又游学邺城,博览经律,贯通律学诸部,其中偏重《四分》。闻泰山灵岩寺有幽栖洁行之宅,又往从之。后年老,还嵩山。龙门沙门明朗,为河东持律之最,闻慧萧名而投之。朗虽年长于慧萧,但执弟子礼甚敬。后二人同行,至龙门定林寺。当时,马头山有僧善禅师,聚徒结业,从其习禅定者甚多。闻慧萧、明朗至,投其门下修毗尼(Vinaya,律)之学。隋仁寿(601年-604年)中,慧萧因藏匿亡人,触犯律条,不得不离山遁逃,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晋州(今山西临汾)等地,与沙门道积、神素、道杰等有交。隋炀帝时,藏匿罪科更重,慧萧被迫走东奔西,从中条山奔王屋山,游于巨壑深林之间。河东郡丞丁荣,敬服慧萧德行,招其住仁寿寺,以弘扬律藏为务。从学者肩随踵接,成为蒲坂、晋州、绛州(今山西新绛)一带的五众之师。反了嵩岳这位高僧与当时律学的关系。

  释昙光,俗姓张,汴州(今河南开封)人,自幼及长,洁志清范。曾受教于砺、烁两师,逮至而立之年,已盛明律藏,命宗章义,受人推崇。砺师叹曰:“使吾道流河右,诚此人乎"又往玉法师所,听《法华经》、《地论》,往嵩岳相禅师处修学止观。唐麟德年间(664年-665年),东都洛阳天宫寺需要住持,以昙光德望,敕召合住,“四方律学,莫不咨询",“房宇门人,肩联踵接"。

  昙光本来就“盛明戒律",又在嵩岳相禅师处修学过止观,以博学被召入东都洛阳天宫寺任住持,随其就学者甚多,说明他在律学方面的造诣是相当深厚的。

  这里不能不提及武则天时着名的律学高僧义净。自印度返回,义净长期在洛阳、长安翻译佛经。他早于永徽六年(655年)2l岁时即受具足戒,以后特别重视佛教戒律的学习,他在翻译佛经时也特别注重律部,译出有部律臧18部206卷,汉译“广律"之最后一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59卷就是他于695年-711年年间译出的。长安四年704年,应嵩山少林寺僧人的邀请,义净赴嵩山少林寺重结戒坛。他为此还写了一篇《少林寺戒坛铭并序》。②铭文镌刻于碑,惜今已不存,惟有录文传世。

  其后不久,着名密宗高僧金刚智、不空又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在洛阳广福寺建成戒坛。继之,僧乘如再于贞元十二年(796年)建嵩山永泰寺戒坛。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嵩山会善寺的戒坛。会善寺位处少林寺东侧不远处,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有僧众千人,堂宇中间。唐开元元年(713年),着名高僧一行于会善寺“□玉立殿,结琼构廊,旃檀为香林,琉璃为宝池。遂置五佛正思维戒坛”。这就是闻名于后世的“琉璃戒坛”。继一行之后,会善寺琉璃戒坛又先后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贞元十年重兴过。日本高僧圆仁记载说,太和二年(当为元和二年,即828年),唐政府颁布禁止百姓随便剃度为僧的命令,仅有五台山戒坛与会善寺琉璃戒坛不在此限。据称,当时“每岁前来受戒的僧徒辄达一千多人,每日晋献洁供而礼佛的人士亦有数百”。可见琉璃戒坛地位之重要。戒坛遗址,在净藏禅师塔东侧,五代时寺院被毁,戒坛亦遭厄运,今仅存唐代武士石柱一根。宋太祖年间予以重建,并赐名大会善寺嵩岳琉璃戒坛。

  唐代以来,嵩岳戒坛,驰名于世。职是之故,淄门人物,接踵而至,在这里学法受戒,修习律学,有不少都成为一代名僧。这里仅略举数位。二年(683年),出家受具足戒,隶名嵩岳闲居寺,以习毗尼(Vinaya,律),孜孜不倦。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去世前,嘱其弟子仁素将遗骸葬于寺东山岭上。

  释普愿(728年-814年),郑州新郑人。至德二年(757年),跪请父母,发愿出家。先投密县大慧禅师受业。大历十二年(777年)入嵩山会善寺,从嵩律师受具足戒,习律宗相部旧章,究毗尼(律)篇聚之学。后游学讲肆,习《楞伽》、《华严》诸经。贞元十一年(795年),南至池阳南泉寺,护军彭城刘公迎请其下山传法,不出一年,前来投奔者达数百人。

  普愿30岁入会善寺受戒,所从嵩律师今已无考。《续高僧传》卷24《释智勤传》提到智勤曾于蜀听嵩律师讲经。唐初智勤返回邓州。同书《释法冲传》载:法冲祖先为陇西人,父祖历仕魏、齐。法冲生于兖州,出家后先习《大般涅槃经》,又至安州嵩律师门下修习《大品》、《三论》、《楞伽》等经典。

  这里出现了三个嵩律师,其一居安州,应为唐初人;其二居蜀,应为盛唐人;其三即为嵩山会善寺的嵩律师,亦为唐初人。前二者当与嵩岳无关。

  少林寺嵩律师,僧传阙载,但从普愿入少林寺从其受戒和学习相部律宗诸事来看,嵩律师亦应为当时有影响的高僧。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先往北京今山西太原童子寺出家,博览诸经。后望嵩岳登戒,隶习律部。后来履践百丈山求学,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结茅于山椒,受到谏议大夫崖公的崇敬。不久,转赴浙江杭州大慈山,聚徒讲法,四方僧侣,参礼如云,使驻锡地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寺。唐武宗灭佛时,寰中避居。至大中年间(847年-860年),应太守刘公之请,重返禅林,弘扬佛法。终年83岁,法腊五十有四。传说其逝世时,常乐寺山虎跪泉忽然干涸。乾符年间(874年-879年),朝廷敕谥大师号“性空",塔名“定慧"。缙云太守段成式为其写真作赞。

  释允文(805年-882年),字执经,姓朱氏,秀州嘉禾(今浙江嘉兴)人。16岁出家23岁时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获无作法。是夏又入中京今陕西西安市攻相部律并《中观论》。大和五年(831年),返回故乡,先驻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天竺寺,后至钱州嘉禅寺,会昌三年(853年)再转静林寺,转以涅槃为务。会昌法难兴时,他昼夜躲避,未亏僧行。大中年间(847年-860年),佛法复兴,入会稽开元寺讲律。

  释从谂(778年-897年),青州临淄人。幼年辞二亲投本州龙兴寺出家,后往嵩岳琉璃坛纳戒,听习经律。又至池阳南泉禅师处。应众人所请,赴赵州观音院,大扬禅道,作十二时歌。他所作《语录》,为禅宗“公案"多方流传,为禅林着名人物,颇受僧俗的敬重。

  释良价(810年-872年),诸稽(一曰会稽)人。幼年出家。2l岁时诣嵩岳受具足戒。后游学四方,先投池阳南泉禅师,次随沩山,再渴云岩、罢成等名师。大中十三年(859年)弘道于新丰山,后移高安洞山,权开五品,善接三根,大闸一音,广弘万品。有弟子曹山,深明的旨,由是洞山禅风,播于天下,世称洞山良价。咸通十三年(872年)坐化,敕溢“悟本禅师",塔号“慧觉"。

  释圆修(735年-833年),姓潘氏,福州闽人。早年寻事名师,剃发变衣,年满于嵩山会善寺纳戒。不久游历他方,遇百丈山海禅师,遂明心要。又振锡东南,至于杭州秦望山。因其声道高远,当时每有太守到任,必先瞻仰之。

  释庆绪(747年-838年),俗姓陈,庐陵人。年13礼绍銮禅翁为师。23岁入嵩山受具足戒,便就东都洛阳学毗尼(律)。后还南岳,入大沩山、石霜山就学。

  释洪湮(?-901年),俗姓吴,吴兴人。年19于开元寺礼无上大师。22岁时,往嵩岳会善寺受满足律仪,诵《大比丘戒》,习毗尼。后至沩山,再徙杭州径山,礼本师无上大师。大师圆寂,僧众请洪湮嗣位。此时有僧仅百人,而至洪湮时竟发展到千人之多。唐僖宗赐院额“乾符镇国"。吴越钱氏时,仍以洪湮为上师,赐号“法济大师"。

  释贞峻(822年-899年),俗姓张,郑州新郑人。年14投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诵《净名》、《仁王》诸经,计数万言。时人称之为“有脚行笥"。年满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受戒,后住封禅寺,学新章律疏。大顺二年(891年),相国寺遇火,殿阁四百余间化为灰烬,寺众惶惶,相率前来嵩山请贞峻入相国寺为上座,借其高名,以修复寺院。贞峻在此复开律讲,有僧尼弟子50余人。僧传言“峻之律行,冰雪相高,暑无裸意,寒至袷衣,食惟知量,清约太过。"乾化元年(911年),临坛秉法。后梁时,度僧尼三千余人。

  此外,僧传所载在嵩山受戒或在那里“隶习毗尼”的高僧尚有不少,如唐代“学识泉涌"的博学高僧藏奂、对律学有深厚造诣的后梁名僧彦晖、后汉洛阳天宫寺的名僧从隐以及新罗高僧真鉴禅师等,此不尽举。

  如所周知,僧传所载者均为当时名僧,而史籍未载的入嵩山受戒的僧人更是难计其数。仅就以上各位高僧而论,已可见当时嵩岳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从律藏传入中国,还是律学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以致到唐代道宣时律宗的最终形成,嵩岳少林寺名家辈出,争奇斗艳,在全国律学律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嵩岳戒坛,在当时亦颇有声望与影响。

  ①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②见清王昶编《金石粹编》卷70及《全唐文》卷914。

  

《嵩山与律学高僧(杜斗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