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嵩山与律学高僧(杜斗城)

  嵩山与律学高僧

  杜斗城

  嵩山自古号为中岳,实以地处中原故。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嵩山与佛教特别是律宗与禅宗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这里仅以嵩山律学高僧的活动为例,阐述嵩山与律学发展与律宗形成的关系问题。

  释迦创立佛教并建立僧伽团体后,为约束徒众而制定了各种戒律。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山优波离诵出全部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一,而形成不同的派别。据有关佛教史传记载,中国汉地对律宗的翻译及实行受戒,始于三国嘉平(249年-254年)中,时有印度僧人昙摩迦罗(法时)来到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僧只戒心》,欲以此为持戒的准绳。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正元(254年-256年)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自东晋始,先后又把《十诵律》(弗若多罗与鸠摩罗什共译)、《四分律》(佛陀耶舍、竺佛念、道含共译)、《摩诃僧只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五分律》(智胜译)等“广律"译出,用作行事的依据。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疏释,由弟子道覆笔录,以问答形式对《四分律》进行阐释,是最早研习律学的人,但只是科判条文,并无详释。至慧光时,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为以后律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慧光有弟子道云,道云传道洪。道洪传智首。他们因感慨五部律相杂,而稽核古今之说,分别撰成《五部区分钞》和《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久居终南山,创立南山宗,标志着中国律宗的正式形成。

  律宗虽至道宣时始成宗派,但其形成过程却可追溯到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僧只戒心》及《四分羯磨》的翻译,甚或更早。通观戒律在中国的初传、律藏的翻译与流播,乃至唐代道宣时律宗的正式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的律学大师中,有许多都与嵩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论者佥认,在活动于嵩山的早期众多律学高僧中,对律学发展贡献最着者当应首推慧光(468年-536年)。慧光,俗姓杨,定州(今河北省定县)人。13岁时随父入洛阳,从佛陀扇多受三皈依。佛陀赞之非为常人,“若受大戒,宜先听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以经纶,必轻戒纲。”因此,他从小便在佛陀门下修习戒律。先是,在《四分律》未广弘之前,有道覆律师,创开此部,制《四分律疏》6卷,光从此入律学之门。年长在本乡受具足戒后,博听律部。又登讲《僧律》,虽词理精玄然曲高和寡。慧光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力不逮,于是进一步广寻群部,参学经论,再入洛阳求学,并贯通南北方言,从事着述。当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三家翻译经典时,常因语言障碍而发生争执时,慧光以其谙熟各地方言的便利,沟通译师之间的语言障碍。他又撰《四分律疏》,注解《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论。北朝末期,时人已视慧光如圣人一般,甚至连天旱不雨之类的事情,也要请其出马,在嵩岳池边烧香祈雨。

  武泰六年(528年),孝庄帝即位,元颢攻洛阳,侍中领军将军朱世隆想挟孝庄帝“北巡",下令征税僧尼,用充军旅,事先立言,敢谏者斩。当时慧光身为僧官,冒死劝阻,此事遂息。慧光后来至邺城,任东魏“昭玄统",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后以年70终于邺城大觉寺。被尊为律宗五祖。

  僧传称慧光“立志贞静,坚存戒业,动止安祥,器仪无妄。七众深崇其操",可与十六国时代的道安相提并论,并对《胜鬘》、《遗教》、《温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释。又造《四分律疏》一百二十纸,删定《羯磨戒本》,为法侣所传诵。又着《大乘义律章》、《仁王七戒》,并订《僧制》十八条等,均见重于世。其徒道云奉遗命而专弘律部,作疏9卷,为众所尊崇。

  慧光有弟子众多,着称于僧史的有十人,号称“十英"包括昙隐、洪理等再传弟子。其中道云、道晖、昙隐、洪理、安廪都着有疏钞,而僧达、法上、道凭等也都堪称一时俊彦。其中以道云声望最隆。他“奉光遗令,专弘律部",着律疏9卷,被尊为律宗六祖。法上(495年-580年)受命主领天下寺院,依律规定僧服式样,改变了过去道俗混同的做法,被齐宣帝高洋拜为“戒师"。道凭(488年-599年)定慧双修,初于少林寺摄心坐夏,从慧光修习戒本,又学各种大乘经论,道业颇高。此外,慧光的另一弟子道晖亦为《四分律》作疏7卷,受人推重。当时有谚语称:“云公头,晖公尾,洪理中间着。"即反映了慧光三徒道云、道晖、洪理在当时律学界的地位。

  慧光学识渊博,初依佛陀禅师,修习禅学;继从勒那摩提钻研《地论》,而成为《地论》名家;又从道覆攻《四分》,成为律学大师,可谓兼通禅、教、律的一代名家,本文所述仅反映了他在律学方面的贡献。

  六祖道云有弟子道洪(又作道照),是为七祖。道洪事迹附于《洪遵传》后:“洪据相州,绍通云胤,容止沈正,宣解有仪。学门七百,亟程弘亮。故诸经论之士欲导世者,皆停洪席,观其风略,采为轨躅。”

  道洪传弟子智首(559年-627年),是为八祖。智首是当时新兴的律学大家,“钞疏山积,学徒云涌",弘扬律学30余年,影响甚大。有弟子三人,分别为道宣、道世和慧满。其中,道宣继其衣钵,被尊为律宗九祖。

  道宣,姓钱氏,吴兴人(今浙江湖州市)。一云丹徒人。年10岁即舍家赴长安日严寺出家,第二年于日严道场落发。“隋大业中,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依首习律。"在中国佛教史上,道宣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潜心律学,着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3卷、《四分律删繁补随机羯磨》2卷、《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12卷、《四分律拾毗尼义钞》6卷、《四分律比丘尼钞》6卷等律学着作,合称五大部,阐发了其为律学开宗的见解,堪称律学的集大成之作。他把南北朝以来就存在的由专重《十诵律》而逐步向偏重《四分律》转变的趋势,发展为由《四分律》独统天下,而且还对《四分律》作出了“定于一"的阐释,并以该律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传法、受戒仪轨等。乾封二年667年二月,他于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他所制的仪轨为诸州沙门20余人传授具戒,从此律宗得以与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齐驾并驱,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当然,谈到律宗的形成,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道云另一弟子洪遵及洪遵弟子、再传弟子的律学成就。

  洪遵(530年-608年),俗姓时,相州人。8岁出家,从师受业,受具足戒后专事律部。他认为出家的根基在于戒律,佛教之发扬广大,非重戒律不可。于是辞别故土师友,游访各地高僧大德,后往嵩山少林寺,依道云学习戒律并《华严经》等。又闻邺中道晖弘扬《四分律》,便往从之。道晖当时已以律学闻名,有徒众五百,但多以巧媚自通,并不解《四分律》之深义。洪遵解律,从不曲意。后来学人越来越多,洪遵受命讲律。其“以戒律旁义,有会他部",学通《大论》、《毗昙》,故往往能得律学奥义。后来,又以心未静而求学禅法。10年之后,重归于律学。

  洪遵主要活动于北朝晚期,当时中国北方存在着北周与北齐两个互相对立的政权,北齐境内的佛教在高氏父子的支持下,颇为兴盛。高氏命洪遵以“内律"治“五众有坠宪纲者",并任命其为“断事沙门"赴青、齐一带处理宗教纠纷。洪遵“以法和喻,以律科惩,曲感物情,繁诤自弭",故为人所称道。洪遵非类不交,所交多名僧大德。北齐高僧慧远(523年-592年)等常与其讨论教义,通宵达旦而不知倦怠。北周统一北方地区后,周武帝在原北齐故地毁佛,洪遵被迫遁入白鹿洞中。然不久便受引荐入嵩岳。隋初,文帝大兴佛教,于长安立涅槃、地论、大论、讲律、禅门“五众",每众各有“众主",选各地硕学大德任之,称“五大德"。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敕往京师,成为“五大德"之一,住大兴善寺。有十弟子四事供养。

  开皇十一年(591年),洪遵受命与天竺僧共译佛经。十六年受封为“讲律众主",于长安掌观寺院讲律。原先,关中多奉《僧只律》,故洪遵开讲《四分律》时,应者稀少。于是,洪遵晨讲《法华经》,晚宣《四分律》,名义上讲经,而主旨却在弘律,久而久之便吸引了听众。其结果是原来一直盛行的《僧只律》渐渐被人淡忘,而原来无人问津的《四分律》却得广为传布,极大地促进了律学的发展。僧传谓洪遵仪表儒雅,讲法时神辩如泉,声如钟鼓,引人入胜,可与其匹敌者不多。

  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洪遵又被敕送舍利入卫州起塔。四年(604年),又受命送舍利至博州起塔。每行,常有灵异出现,一时传为美谈。

  僧传又谓:“遵于京邑,盛开律仪,名骇昔人,而传叙玄宗,其后盖阙。又着《大纯钞》五卷,用通律典。"可证洪遵在律学方面曾有着作问世,惜今已不传。大业四年(608年)五月九日,卒于大兴善寺,年79。

  综观洪遵一生,佛教活动虽多,但于律学用功最勤,贡献尤着,特别是他的佛教活动先后得到了北齐及隋朝统治者的支持。在此应说明的是,洪遵的律学实得自嵩山少林寺道云法师。《四分律》之所以后来能取代原来佛教界流行的《僧只律》,应与洪遵之大力弘扬密不可分。

  洪遵传洪渊,洪渊传法砺(590年-635年),法砺居相州闩光寺,着《四分律疏》10卷,其系统遂称“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满意居西塔,弘扬法砺之“相部律";怀素居西太原寺东塔,并不满意老师所说,遂立新论,着《四分律疏开宗记》,号“东塔律”。法砺…

《嵩山与律学高僧(杜斗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