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叁節 淨宗的判教………………………………………59

   第叁章 淨土宗在中國的弘傳…………………………63

   第一節 淨宗經典的傳譯………………………………63

   第二節 淨宗信仰的踐履………………………………64

   第叁節 淨宗理論研討軌迹……………………………73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祖師的思想述評…………………81

   第四章 中國淨宗十叁祖的成立……………………83

   第五章 淨宗十叁祖的生平與思想…………………86

   第六章 淨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152

  

  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159

   第七章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161

   第一節 根本經典選取的過程…………………………161

   第二節 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163

   第八章 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184

   第一節 五經一論的譯釋………………………………184

   第二節 關于《 無量壽經 》會集本………………190

  

  第四編 阿彌陀佛之本願……………………………………193

   第九章 阿彌陀佛本願之緣起…………………………195

   第一節 阿彌陀佛發願之因緣…………………………195

   第二節 積功累德圓成本願……………………………197

   第叁節 他力果教門的肇啓……………………………198

   第十章 阿彌陀佛本願內容與結構…………………200

   第一節 四十八願的內容………………………………201

   第二節 四十八願的結構分類…………………………212

   第叁節 核心七願之闡釋………………………………215

   第十一章 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教道德價值………230

   第一節 阿彌陀佛本願的道德價值…………………230

   第二節 阿彌陀佛本願的宗教文化價值…………233

  

  第五編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237

   第十二章 西方淨土本體論……………………………239

   第一節 西方淨土的成立原理…………………………239

   第二節 指方立相的時空坐標…………………………242

   第叁節 聖凡互滲互攝的淨土…………………………244

   第十叁章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248

   第一節 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概況……………………248

   第二節 西方淨土依報莊嚴功德……………………251

   第叁節 西方淨土正報莊嚴功德……………………272

   第十四章 淨宗與現代自然科學……………………288

   第一節 淨土妙嚴與科學美……………………………289

   第二節 淨宗玄門與前衛科學…………………………294

  

  第六編 淨土資糧:信、願、行…………………………307

   第十五章 信門………………………………………………309

   第一節 信的內涵與功用………………………………310

   第二節 祖師诠信,隱顯互成………………………312

   第叁節 于難信法生決定信……………………………319

   第十六章 願門………………………………………………326

   第一節 生佛感應道交的願理…………………………326

   第二節 厭離行………………………………………………329

   第叁節 欣慕行………………………………………………339

   第四節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341

   第十七章 行門………………………………………………344

   第一節 名具萬德,名召萬德…………………………345

   第二節 念佛方法,惟誠惟專…………………………355

   第叁節 淨業助行,培福載道…………………………369

  

  第七編 往生品位…………………………………………………399

   第十八章 叁輩往生………………………………………401

   第一節 叁輩往生的因行果報………………………401

   第二節 極樂世界四土生因……………………………404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408

   第一節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408

   第二節 九品往生的種性………………………………416

   第二十章 邊地疑城往生………………………………417

   第一節 邊地疑城的因行果報…………………………418

   第二節 臨終助念…………………………………………425

  

  後 記……………………………………………………………………430

  

  主要參考經論書目…………………………………………………431

  

  

  

  

  

  

  

  

  

  

  

  

  

  

  

  

  

  

  

  

  

  

  

  

  

  

  

  

  

  導言

  

  一、淨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二、淨宗的特質與地位

  叁、淨土宗與現代社會

  四、淨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

  淨土宗:昏夜法炬 業海慈航

  

  稽首釋迦彌陀尊,觀音勢至聖賢海。

  無礙神通哀攝受,彰顯彌陀悲願心。

  見聞隨喜植淨因,稱名自致法王邊。

  伏願有緣諸同仁,神棲安養九品蓮。

  

   21世紀是科技與市場迅猛發展的世紀,也是人們對精神故園安心立命尋覓最切的世紀。向外馳騁的陽剛力勢越強,向內收斂的陰柔力勢亦因平衡之內需而伴生。一陰一陽之謂道,二者保持必要的張力,是乃人類與個體之幸事。否則,人類種系文明或有顛墜之虞,個體亦將備嘗飄零孤寂之苦。常有人問,學佛到底有何用?試以一喻比況:吾人到一陌生的城市出差,抵達後最先需做的事情是先找好一個住所。得以安頓後,才去辦理種種事務。如果未找到住所,便背著行囊奔波,因不知黃昏或深夜何處投宿,將一直伴隨著不安與憂懼。故找好住處是一個正常人的明智之舉。推而廣之,吾人投生于這個陌生的地球,亦不外出一趟差,試問吾人找到住所否?也許有些人從未向自己提出過這類問題,而作爲一個有理性的生命體,是不應而實在也不可能回避這類問題的。簡言之,學佛的好處,即是找到一個住所,或雲獲至安心立命。尤其是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中流現出來的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能惠予九法界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令一切衆生獲得究竟的身心安頓與圓滿的終極關懷。

  淨宗這簡易而圓頓的妙法,如暗夜中的一顆璀璨瑩徹的明珠,自古迄今恒常衍射著永不衰替的慈力。從遠古諸多山川镌刻的“南無阿彌陀佛”的摩崖石刻,到深山峭壁上刻镂的阿彌陀佛接引像;從敦煌壁畫的淨土變相圖到寺院民間詠贊阿彌陀佛的梵呗音樂;從佛典處處指歸西方淨土的聖言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沖口而出的阿彌陀佛名號,無一不顯示出淨宗悠遠而浩博的攝持力。淨土宗凝聚著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宏誓願力,含攝著十方諸佛護念加持衆生的悲智,赅括著法界無盡的奧秘,寄托著十方衆生哀祈的呼救。淨宗圓收一切法門,亦圓超一切法門,乃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叁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法門,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大乘佛教中的正門妙法(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稱門余——善導大師所判)。吾人今生幸遇念佛法門,當生稀有難遭之想。

  淨宗的事理、因果、性相,肇立于佛地果覺層面,其秘髓奧藏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余庸愚慧淺,又何能仰贊淨宗于百千萬億分之一

  唯有仰祈本師釋迦文佛,本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等蓮池海會諸大菩薩,憫我愚誠,慈悲加持,令句句如法,字字契理,自行化他,圖報佛恩。

  本導言略申五層意思:一、淨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二、淨宗的特質與地位。叁、淨宗與現代社會。四、淨宗與現代自然科學。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茲分述如下:

  

   一、淨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一門學科或理論體系的建立,端賴研究方法的完備與獨特。而方法的衍生與運用,卻與態度緊密相關。正確的態度有助于研究方法的正確運用。淨宗研究方法既有與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之特質所決定。

  淨宗與通途法門迥異的特質在于阿彌陀佛的果覺願力作爲一種超驗的存在,與生活在地球上的我等衆生有著一種隱秘而實存的互動關聯。這種關聯在《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中有如是的表诠:“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