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P3

  ..續本文上一頁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意謂阿彌陀佛以衆生界爲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彌陀佛法身普遍地滲入到任一衆生的念頭中。法身內蘊報身與化身,是故吾人介爾一念,全體具足阿彌陀佛法報化叁身。于是,當吾人心想阿彌陀佛相好或持念萬德洪名時,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彌陀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從我們能念的心中顯發出來,那麼吾人能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門之心要,彰顯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號,是心即佛。是故,我們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麼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的深廣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啓發出來。這段經文彰顯真善美慧鈎鎖相連之意蘊。我們以至誠心憶佛念佛,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顯現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美,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顯發,便會開啓智慧,即謂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奧藏的深廣智慧,便從憶佛念佛心中生發出來。證知信願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彌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衆生傳達真善美慧的文明,將衆生從假惡醜愚的沼澤中拔濟出來,安頓到常樂我淨的涅槃淨土。淨土法門彰顯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

  淨土法門傳到中國,作爲一種異質互補的宗教文化,對于華夏文明貢獻甚大。衆所周知,作爲我國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張內聖外王,傾向于實踐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倫關系,經邦濟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維系社會良性運作之價值至深且巨。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種文明體系中,世俗性與超越性保持某種動態的平衡,將是個人與民族之幸事。淨宗文化的出世本懷正是具備這樣一種超越性。淨宗告訴我們,在距離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刹之遙的地方有一個刹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刹土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二有的揭示,實在是驚心動魄的信息。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等衆生有非常親密的關聯。阿彌陀佛慈念衆生超逾父母,爲令吾人離越叁界輪回之苦而稱性發出四十八大願,爲安頓吾人于無憂惱處而肇立西方極樂世界。吾人只要信願持名,悉能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生到安養佛刹。釋迦本師在淨土經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意在爲娑婆衆生提供一全新的參照系,用作對比,令吾人因比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殘缺、無常與濁惡,俾令吾人對娑婆苦境生起出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淨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經由東晉慧遠大師啓建的東林白蓮社一百二十叁位缁素精英團體高僧大德們的實踐,廣泛地在震旦國播揚,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與淨宗文化具甚深緣份者。諸如:劉遺民、謝靈運、白居易、文彥博、張商英、蘇東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龔自珍、魏源等,悉是專修念佛法門的虔誠行者。淨土典籍自東漢末年傳入東土,便爲中國文化注入了一種聖潔的超越意向。這種超越性使中華民族更爲沈厚,更爲空靈飄逸。同時,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趨向真善美慧,令國人生發忏悔意識而淨化人心,淑世牖民。淨宗文化影響到我國的政治、倫理、美術、建築、文學等,平添清亮和雅之格調。

  淨宗真善美慧的特質,便決定著我們研究淨宗應持的態度。要做好淨宗的研究,首先應具決定的信心(這與知識型的學術研究稍有不同)。淨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離見,難思難議,僅靠邏輯思維難入其門。率爾推敲撰文,終屬持管窺天。是故,吾人應謙遜地從信心下手,由感應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機,應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由于法藏菩薩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願就遍布在虛空法界,有感即時有應,如洪鍾待扣。道即是心、佛、衆生等無差異的心體。吾人在事相(修德)層面與阿彌陀佛有天壤之別,然而在心性理體(性德)層面,吾人與阿彌陀佛乃平等無二。就在這平等無二的心性理體層面,我們與阿彌陀佛可以産生交融互攝。如是感應道交就會産生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會現前接引,爾時天樂盈空、異香滿室、見光見花,種種瑞相,水清月現,妙德難思。

  其次,研究淨宗要具備誠敬的心態。竭誠盡敬,便能顯發明德。誠明互彰,便可參贊天地、化育萬物。有真誠心,自然會找到實現目標的良佳方法。正如一個女人,未必學會哺乳育嬰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兒,出于母性的至誠,她自然便會知曉哺養嬰兒的方法。《 觀經 》開示,九品往生者要發叁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叁心圓發即得往生。叁心即是佛性實相的表達,即純淨的信心。這一念信心契入阿彌陀佛慈悲願海,成辦往生大事,哪怕五逆十惡的罪苦衆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淨土。衆生的業力再大,然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比亦屬微不足道。真妄相較,從清淨平等心生起的佛願力最大。所以淨宗的研究不宜僅拘囿于語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應從信心與誠敬中討究,心靈默應,超情離見,在淨宗不可思議之本位來領納探討淨宗。

  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屬寶塔式,即從查閱相關資料下手,從中形成觀點,然後再加以論證;或直接從思想實驗入手,建立某種解釋模型,然後再尋求實驗室中的數據證明。然淨宗作爲一門不可思議的理事雙備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寶塔式的研究路向,訴諸于量化的實證,或難契入。淨宗宜應在樹立信心與誠敬的前提下,建構樹幹式的研究模式。開始時,不宜涉獵太廣,應一門深入,在淨宗經論聖言量與祖師們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像樹根紮到地裏,紮得愈深愈善,得深層地下水的滋潤,然後破土長出樹幹。樹幹向上生長並向四周延伸其枝葉花果。樹幹的再生性強,不像寶塔式最終停滯于頂點,無能超越。淨宗研究走樹幹式路向,將會越走越寬廣,這屬于精中求博。當然,起始要難些,先難而後獲,才可獲致淨宗比較真實的內蘊。

  樹幹式要求我們首先得對淨宗五經一論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讀誦、書寫、禮拜的方式,做鈍功夫。在恭敬讀誦書寫時,無須琢磨文義。或恭敬地抄寫,或一字一拜,這樣用上若幹年的鈍功夫,或能體會些許如來真實義。得意忘言,得魚忘筌。切忌師心自用,自立章程。須知,吾輩凡夫通體在迷惑顛倒中,不可輕信吾輩凡夫的觀點與標新立異的論斷,那些觀點大多自失誤他,誠可悲歎。唯有建立淨宗經典聖言量與祖師原則立場這兩大參照系,方能握持辨別是非邪正的准繩。否則,鮮有不被邪知邪見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淨宗真谛的把握不可訴諸邏輯思維。衆生的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正是遮蓋佛性的兩大障礙,我們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誠心、無分別心去讀誦、書寫、禮拜、持名念佛,虔祈叁寶慈佑加持,以古爲師,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方能演說與撰述一些比較如法的語言文字。是故,心性現量領悟與述而不作乃淨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寶。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諸研究同仁共勉。

  

  

   二、淨宗的特質與地位

  

  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由法身垂迹,驚入叁界火宅之門,于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哀愍衆生,隨機施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拔除衆生無始輪轉生死苦海之本因,濟度安頓衆生于極樂彼岸,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追溯一代時教的演化,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後,叁七日爲界外菩薩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等,稱性演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 》,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各各領解得益;其上德聲聞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十信位及信前的積行菩薩,如聾如盲,杜視絕聽。爾時,釋尊觀察閻浮提衆生根機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大梵天王與帝釋等,恭敬禮請釋尊爲衆生轉*輪:“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願,如師子吼,如大雷震,爲衆生故,轉于*輪。”如是叁次祈請。釋尊哀愍利益安樂無量諸衆生故,默然受請,入定觀機,乃往波羅奈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人初轉*輪。釋尊隨順衆生種種根性,應病投藥,權立化城,黃葉止啼。阿含時先爲叁界內鈍根衆生宣說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叁乘權法;複經方等時的彈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時淘汰凡夫執情,四十余年,至法華會上,衆生根機漸熟,方得開權顯實,會叁乘權法歸一乘佛法。法華會上一切聲聞悉皆授記作佛。佛的一代時教,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而于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說念佛法門,不論上根劣智,無煩方等彈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願持名,即得蒙阿彌陀佛願力,往生安養蓮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轉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斷惑,不必功行圓滿,乘佛願力,疾登極樂彼岸。喻如小吏頓授高官,寒士現膺爵祿。此乃阿彌陀佛惠予衆生之殊恩,吾人當知恩報德。

  修習念佛法門,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乃釋迦本師于娑婆五濁惡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號具足萬德,義理境界沖深。今以此名號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此乃釋尊同體大慈悲心之所然。阿彌陀佛名號乃法藏菩薩親證之理境。無量光(真實智慧)、無量壽(無爲法身)即是實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阿彌陀佛名號的建立,不離衆生介爾一念,而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涅槃體相用之彰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名號即是佛心,即是無上深妙禅。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具足大乘圓頓佛法之奧藏秘髓,彰顯十方諸佛悲愍拯濟衆生之妙德。置身五濁惡世的我等衆生,唯賴阿彌陀佛名號度脫生死湍流。彌陀名號的體相德用,若廣稱述,曠劫難盡,贊莫能…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