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序 目录▪P3

  ..续本文上一页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意谓阿弥陀佛以众生界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弥陀佛法身普遍地渗入到任一众生的念头中。法身内蕴报身与化身,是故吾人介尔一念,全体具足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于是,当吾人心想阿弥陀佛相好或持念万德洪名时,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显发出来,那么吾人能念佛的心当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门之心要,彰显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号,是心即佛。是故,我们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的深广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启发出来。这段经文彰显真善美慧钩锁相连之意蕴。我们以至诚心忆佛念佛,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美,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显发,便会开启智慧,即谓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奥藏的深广智慧,便从忆佛念佛心中生发出来。证知信愿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弥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众生传达真善美慧的文明,将众生从假恶丑愚的沼泽中拔济出来,安顿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净土。净土法门彰显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净土法门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异质互补的宗教文化,对于华夏文明贡献甚大。众所周知,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倾向于实践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伦关系,经邦济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维系社会良性运作之价值至深且巨。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种文明体系中,世俗性与超越性保持某种动态的平衡,将是个人与民族之幸事。净宗文化的出世本怀正是具备这样一种超越性。净宗告诉我们,在距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的地方有一个刹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刹土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二有的揭示,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信息。且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有非常亲密的关联。阿弥陀佛慈念众生超逾父母,为令吾人离越三界轮回之苦而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为安顿吾人于无忧恼处而肇立西方极乐世界。吾人只要信愿持名,悉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生到安养佛刹。释迦本师在净土经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意在为娑婆众生提供一全新的参照系,用作对比,令吾人因比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残缺、无常与浊恶,俾令吾人对娑婆苦境生起出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净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经由东晋慧远大师启建的东林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位缁素精英团体高僧大德们的实践,广泛地在震旦国播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与净宗文化具甚深缘份者。诸如:刘遗民、谢灵运、白居易、文彦博、张商英、苏东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龚自珍、魏源等,悉是专修念佛法门的虔诚行者。净土典籍自东汉末年传入东土,便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圣洁的超越意向。这种超越性使中华民族更为沉厚,更为空灵飘逸。同时,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趋向真善美慧,令国人生发忏悔意识而净化人心,淑世牖民。净宗文化影响到我国的政治、伦理、美术、建筑、文学等,平添清亮和雅之格调。

  净宗真善美慧的特质,便决定着我们研究净宗应持的态度。要做好净宗的研究,首先应具决定的信心(这与知识型的学术研究稍有不同)。净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离见,难思难议,仅靠逻辑思维难入其门。率尔推敲撰文,终属持管窥天。是故,吾人应谦逊地从信心下手,由感应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由于法藏菩萨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愿就遍布在虚空法界,有感即时有应,如洪钟待扣。道即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异的心体。吾人在事相(修德)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然而在心性理体(性德)层面,吾人与阿弥陀佛乃平等无二。就在这平等无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与阿弥陀佛可以产生交融互摄。如是感应道交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现前接引,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水清月现,妙德难思。

  其次,研究净宗要具备诚敬的心态。竭诚尽敬,便能显发明德。诚明互彰,便可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有真诚心,自然会找到实现目标的良佳方法。正如一个女人,未必学会哺乳育婴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儿,出于母性的至诚,她自然便会知晓哺养婴儿的方法。《 观经 》开示,九品往生者要发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即得往生。三心即是佛性实相的表达,即纯净的信心。这一念信心契入阿弥陀佛慈悲愿海,成办往生大事,哪怕五逆十恶的罪苦众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净土。众生的业力再大,然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比亦属微不足道。真妄相较,从清净平等心生起的佛愿力最大。所以净宗的研究不宜仅拘囿于语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应从信心与诚敬中讨究,心灵默应,超情离见,在净宗不可思议之本位来领纳探讨净宗。

  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属宝塔式,即从查阅相关资料下手,从中形成观点,然后再加以论证;或直接从思想实验入手,建立某种解释模型,然后再寻求实验室中的数据证明。然净宗作为一门不可思议的理事双备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宝塔式的研究路向,诉诸于量化的实证,或难契入。净宗宜应在树立信心与诚敬的前提下,建构树干式的研究模式。开始时,不宜涉猎太广,应一门深入,在净宗经论圣言量与祖师们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像树根扎到地里,扎得愈深愈善,得深层地下水的滋润,然后破土长出树干。树干向上生长并向四周延伸其枝叶花果。树干的再生性强,不像宝塔式最终停滞于顶点,无能超越。净宗研究走树干式路向,将会越走越宽广,这属于精中求博。当然,起始要难些,先难而后获,才可获致净宗比较真实的内蕴。

  树干式要求我们首先得对净宗五经一论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读诵、书写、礼拜的方式,做钝功夫。在恭敬读诵书写时,无须琢磨文义。或恭敬地抄写,或一字一拜,这样用上若干年的钝功夫,或能体会些许如来真实义。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切忌师心自用,自立章程。须知,吾辈凡夫通体在迷惑颠倒中,不可轻信吾辈凡夫的观点与标新立异的论断,那些观点大多自失误他,诚可悲叹。唯有建立净宗经典圣言量与祖师原则立场这两大参照系,方能握持辨别是非邪正的准绳。否则,鲜有不被邪知邪见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净宗真谛的把握不可诉诸逻辑思维。众生的分别执著(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正是遮盖佛性的两大障碍,我们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诚心、无分别心去读诵、书写、礼拜、持名念佛,虔祈三宝慈佑加持,以古为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演说与撰述一些比较如法的语言文字。是故,心性现量领悟与述而不作乃净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宝。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诸研究同仁共勉。

  

  

   二、净宗的特质与地位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迹,惊入三界火宅之门,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哀愍众生,随机施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拔除众生无始轮转生死苦海之本因,济度安顿众生于极乐彼岸,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追溯一代时教的演化,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三七日为界外菩萨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等,称性演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各各领解得益;其上德声闻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十信位及信前的积行菩萨,如聋如盲,杜视绝听。尔时,释尊观察阎浮提众生根机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大梵天王与帝释等,恭敬礼请释尊为众生转*轮:“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大雷震,为众生故,转于*轮。”如是三次祈请。释尊哀愍利益安乐无量诸众生故,默然受请,入定观机,乃往波罗奈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轮。释尊随顺众生种种根性,应病投药,权立化城,黄叶止啼。阿含时先为三界内钝根众生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三乘权法;复经方等时的弹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时淘汰凡夫执情,四十余年,至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渐熟,方得开权显实,会三乘权法归一乘佛法。法华会上一切声闻悉皆授记作佛。佛的一代时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而于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说念佛法门,不论上根劣智,无烦方等弹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愿持名,即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安养莲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转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断惑,不必功行圆满,乘佛愿力,疾登极乐彼岸。喻如小吏顿授高官,寒士现膺爵禄。此乃阿弥陀佛惠予众生之殊恩,吾人当知恩报德。

  修习念佛法门,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乃释迦本师于娑婆五浊恶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号具足万德,义理境界冲深。今以此名号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此乃释尊同体大慈悲心之所然。阿弥陀佛名号乃法藏菩萨亲证之理境。无量光(真实智慧)、无量寿(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阿弥陀佛名号的建立,不离众生介尔一念,而西方极乐世界全体是涅槃体相用之彰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弥陀名号即是佛心,即是无上深妙禅。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具足大乘圆顿佛法之奥藏秘髓,彰显十方诸佛悲愍拯济众生之妙德。置身五浊恶世的我等众生,唯赖阿弥陀佛名号度脱生死湍流。弥陀名号的体相德用,若广称述,旷劫难尽,赞莫能…

《净土宗教程 序 目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