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P4

  ..續本文上一頁窮。

   那麼,淨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何等地位呢

  衆所周知,《 華嚴經 》與《 法華經 》乃一乘圓教。《 華嚴經 》公認爲衆經之王,然其歸根結穴在于《 普賢行願品 》;《 普賢行願品 》的歸根結穴又在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可見《 華嚴 》與淨土淵源甚深。《 法華經 》有偈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淨宗專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鑒于此,蕅益大師贊雲:“《 華嚴 》奧藏,《 法華 》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彌陀要解 》)意謂《 華嚴經 》的全圓,《 法華經 》的純圓,這二部大乘圓頓經典的奧藏與秘髓,皆不出此淨宗念佛法門之外,證知淨宗乃圓頓之教。且《 華嚴 》與《 法華 》圓頓而不方便,鈍根衆生難以下手進修;而淨土法門既圓頓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辦道業。“越叁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蓮池大師語),意爲: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彌陀願海,便可頓然超越因地菩薩叁大阿僧祇劫的功行;所執持的南無阿彌陀佛片言,便可與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的德慧齊等,把手同行。可見淨土法門方便而究竟,簡單而圓頓,誠爲稀有難得。一句阿彌陀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乃叁藏十二部之大總持法門,甚深難信,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淨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其教理了義乃一大藏教義之總持,其修行證果乃叁乘佛法之歸宿。誠如印光大師所雲:“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吾人如能深契淨宗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便能增上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念,亦可增上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續佛慧命之神聖使命感。

  

   叁、淨土宗與現代社會

  

  淨宗寓示著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著一切衆生終極的生命關懷,使衆生于一切恐怖中,獲致大安樂。淨宗文明在無量劫的曆史長河中,以種種形式向法界無數刹土播揚,或極樂世界佛菩薩分身他方刹土以種種身份宣說;或淨業行人透過信願持名的踐履,接納並顯彰淨宗精神;或仰信淨宗的文人哲士撰述詩文詞賦荷載淨宗文明因子。如是種種方式,使得淨土文化在社會各階層滲透傳揚。可以說,一切衆生的內心,都有著淨宗文化的原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吾人介爾一念中全體具足。時輪推移到二十一世紀初葉,淨宗這一古老的佛教法門,在以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爲主幹的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阿彌陀佛悲愍一切衆生,尤其是愍傷娑婆火宅中的吾人。吾輩浪子在八苦交煎之余,忽然善根發露,信願持名,聲聲呼喚彌陀的救助,步步踏向極樂故鄉,這是多麼動人心魄稀有難逢之時呀!

  淨宗文化理念與修持,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的終極關懷,同時亦能療救現代文明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茲擬從四個方面略申討論:1、念佛法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2、淨宗文化與生態環境。3、淨宗文化與世界和平。4、淨宗文化與我國道德重建。茲述如下:

  

  1、念佛法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

  弘法利生,貴在慧識時代特點與衆生根機,因病設藥,因材施教。淨宗念佛法門在現代社會的法運,乃教內外人士關注的大問題。從佛教經典的懸記,與現代社會的特質以及末法衆生的根機等綜合因素來判斷,淨宗念佛法門將在現代乃至未來的社會,起著住持佛教幢相之主幹作用。原由有叁:

  其一,釋尊懸記佛教法運,突顯淨宗念佛法門的妙用。諸大乘經典將佛教法運分爲叁期,即正法、像法與末法。每一期法運各具特點。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堅固;末法一萬年,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這些基于教法與衆生根機對應的懸記,無異長夜慧炬,灼破昏暗,惠與衆生以真實善巧的利導,亦爲淨宗的勃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在我國率先受末法思想啓示而專倡淨宗法門的有北魏的昙鸾、唐代的道綽與善導。道綽大師將佛的教法分聖道與淨土二門。從時教相應的角度,認爲去聖時遙,現今已入末法,此時衆生根機陋劣,聖道一門,難修難證,力主今時應舍聖道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專歸淨土門(靠佛力帶惑往生)。承續這一思想的是其弟子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國淨宗史上“他力本願”說的集大成者。善導大師認爲淨土法門是爲末法常沒衆生所特設的方便法門,是橫超叁界圓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沒衆生舍此法門便難以出離生死險道。爾後,宋、元、明、清等曆代淨宗祖師,如永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印光大師等,均仰承末法思想與易行之判教,倡導淨土法門,頗得風起雲湧之效應。當今佛教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大,淨宗的主流迹象亦日漸明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諸國乃至歐美諸國家淨宗念佛團體的星羅棋布,阿彌陀佛名號聲震寰宇,名號梵音如甘露滋潤現代衆生枯瘠的心靈,諸多念佛人臨終往生的瑞相等等,這些情形足證淨宗念佛法門在末法季秋濟度衆生方面所內具的特別效應。

  其二,現代社會的特質與淨宗簡易直捷的特點相耦合,顯示出淨宗善巧的時代性與現代性。衆所周知,現代社會的主幹是科技與市場經濟。科技引發的力量在日新月異地改造著自然,一個由高科技所創造的人造虛擬的世界凸顯在現代人面前,知識信息(比特)爆炸,迫使現代人必須加速度地掌握各種現代知識技能,用以適應(或參與改造)外部世界。全球急劇倍增的電視、電話、手機以及即將進入每個家庭的電腦網絡,將地球連成一體(地球村)。世界各地信息通過現代化媒體能迅速傳遍全球,現代經濟的運作(金融、外貿、跨國公司、自動化等)亦由資訊網絡來完成。現代人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均別無選擇地生活在信息之海中。而全球性的市場經濟浪潮又模鑄(或強化)了現代人效率與務實的思維方式,其價值評判標准更傾向于現世的功利與享樂。加之人口增多,資源匮乏,又令現代人的生存競爭日漸激烈。如是種種情狀,令佛法在現代社會的弘揚存在諸多的困難。少量具佛緣善根的現代人,發心修持佛法,又面臨無從下手之迷惘。而現代人的旅遊休閑熱,促成公路網全面伸展到名山古刹的山門口,清淨道場(阿蘭若)在當代社會頗不易得。古人那純樸甯靜的道心對被諸多信息包抄的現代人來說,漸成可望不可及的幻夢。故而在當代要修持(並成就)了生脫死的佛法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古老的佛教便應有一種現代性的轉化,淨宗的特質正內蘊著這種現代性轉化的契機。

  淨土念佛法門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念佛法門的修持對這類人最爲契機。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行十念法(喝杯咖啡的時間)即可。念佛的方式各種各樣,靈活自如,行住坐臥皆可念,各種環境均不妨礙。現代人喜歡便捷,所謂“快餐式”消費。念佛法門正具“快餐式”的特性。當您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心中慌亂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穩定情緒,理智處理(智慧光佛);當您欲心熾盛熱惱時,至心稱念佛號,便可透體清涼(清淨光佛);當您遇到逆緣,瞋心將起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瞋毒平息,慈眼相向(歡喜光佛);或臨命終時,聞信念佛法門,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聲乃至一聲,即可蒙阿彌陀佛悲願接引,往生彼土,疾速成佛。念佛往生法門實乃佛教“快餐式”修持,彌契現代人的文化消費心理,居塵學道,出淤泥而不染。

  淨宗體現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開放精神,對在家信衆修行尤顯適宜。即塵勞而佛事,轉世俗爲道場,端賴念佛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圓成吾人幸福美滿的人生。《 華嚴經 》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知識中,多有居家修行者,散布在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中,世法不礙佛法。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是專修念佛叁昧的德雲比丘,第五十叁位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其歸趣極樂世界,推知他所參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識便是阿彌陀佛了。可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徹始徹終囫囵是一念佛往生法門。淨土念佛法門開放而簡易的特性,正與現代社會特質相符。

  其叁,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必不能度。現代科技與物質文明飛速發展,而人文環境與現代人的道德心性卻是日漸澆漓,每況愈下。釋尊曾懸記:“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 佛說無量壽經 》)這段法語實在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現代衆生在此五濁情狀日熾的時代,欲冀了生死,成佛道,離卻淨宗乘佛願力的橫超法門,必將一籌莫展。吾人處于劫濁中(種種濁法聚會之時),決定被時代環境所拘限,備受衆苦的逼惱。置身于如此劫濁中,惟有仰憑佛力帶業橫超叁界,方可度脫生死。處于見濁中(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及諸邪見),決定會被邪僻知見所纏縛,邪師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見增盛之時,惟有單刀直入、不容意見的念佛法門,方可度脫生死。處于煩惱濁中(貪瞋癡慢疑),決定爲貪欲所陷溺,惡業所吞噬。于此煩惑熾盛之際,唯持念佛名,無取無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方可度脫。處于衆生濁中(見思煩惑所感的粗弊身心),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于茲陋劣之色心狀況中,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熾然取舍之行,方可度脫生死。處于命濁中(因果並劣,壽命短促),決定爲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處于人命呼吸間之際,唯淨宗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信願持名十聲乃至一聲之念佛妙法,感通佛力,方可度脫生死。吾人深契于此五濁惡世自力修…

《淨土宗教程 序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