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講義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實修指導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實修指導

  一、皈依的意義與修法

  (一)皈依的意義及重要性

  我們佛教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學佛會接觸到小乘、大乘和密宗,有很多名稱。那是不是說佛法有分別呢?不是的。佛陀發很大的慈悲心來教導我們,可是每個衆生的智慧都不一樣。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給你傳怎樣的一個法。智慧較低的,就傳小乘的法;智慧較高的,就傳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傳金剛乘的法。不是說佛陀有分別心,實際上是因爲衆生智慧不同、心裏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許多宗派。

  想要開悟、解脫只有得到一個提供修行的基礎時才能達到,這個基礎就是皈依。要學佛修行一定要皈依,皈依很重要,你皈依後就真正成了佛門弟子,就是金剛上師的弟子,也可以說是一個修行的人。所以,我們必須知道皈依的重要性,了解歸依的功德。說到皈依的功德,就是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薩來講,也是說之不盡的。因爲皈依的功德實在太大了。沒有皈依,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是學不了的。就象有一座高樓,不得其門而入,皈依就是打開所有佛法大門的鑰匙。

  簡單來說是這樣的:未皈依前做善事的因緣是落在輪回中的。善事做得極爲殊勝的話,落在天道;然後是阿修羅道,最後是人道,這叁界是比較快樂的。如果做壞事就落在叁惡道,一切衆生都是做過壞事的,就容易落入惡道。沒有皈依前,你就在輪回中流轉。輪回是沒有開始和結束的,上一輩子的因緣帶到這一輩子,這一輩子的因緣帶到下一輩子。可是,如果我們覺悟的話,就會這從個無始無終的輪回中解脫出來。比如說,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很久以前和我們一樣也是凡夫,遇到了很好的金剛上師,就皈依上師和叁寶修行,所有的業障都清淨了,脫離輪回而成佛。我們現在開始皈依,然後修行,也是可以得到解脫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總的來說,沒有皈依的衆生在六道輪回中,就象做夢。比如我們昨晚上做了個夢,醒來才知道都是假的。但我們有福報和佛緣,這一世得到人身來皈依學佛。就象一個人得了病,就得找醫生看,病就治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得了最嚴重的一種病,這是什麼病呢?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貪嗔癡。我們要治病,就要找一個最好的醫生。也就是必須依靠一位很有成就的根本上師,依靠叁寶的加持,好好修行,就可以治好貪嗔癡這個業障的病。

  我們沒皈依之前,誦經念咒是有很大功德的,但還不是真正解脫的種子,都是輪回的功德。你看現在世界上,有的人不知道學佛,也不懂因果,但他很快樂、很有錢、做大官,這些都是他們沒有皈依、沒有發菩提心時做功德的果,這些功德都落在輪回中了。大家都很羨慕這樣的生活,但你要清楚,他也是要死去的,輪回中是要受苦的。沒有皈依,沒有發菩提心,雖然做了很多功德,很有善心,很快樂,但這個果還是落在輪回中,沒辦法解脫,沒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皈依後,我們做善事和修行,就變成脫離輪回的功德,所有的功德就成了解脫的種子,都是解脫的方法,也可以說是消除自己所有貪嗔癡的方法。

  所以皈依是很正確的一件事了。我們作爲佛門弟子,就是要得到解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邬金淨土,這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作。要解脫就必須修行,修自己的心,必須消除自己的貪嗔癡。怎樣消除呢?是不是用世間法就可以消除貪嗔癡呢?完全不是的。世間法都是貪嗔癡的工作,用貪嗔癡來消除貪嗔癡是絕對不可能的。比如洗衣服,用髒的水來洗是洗不幹淨的,必須用幹淨的水。因此必須學佛法,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貪嗔癡的,用來消除所有的煩惱和痛苦的。只有佛法,沒有第二個方法來消除。但是要學佛,一定要皈依,沒有皈依的話,八萬四千法門你是學不了的,因爲你還不是佛門弟子,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大家先要清楚皈依學佛的意義與的修行方法,然後再去修行就會很快獲得解脫。

  面對苦難的輪回,有無數的災厄、恐懼、痛苦,我們想要從中解脫,以我們個人的力量實在無能爲力。畢竟一已之力太薄弱,因爲輪回的根源是叁毒,我們想依靠世間的高官、富豪或天人、神祇來獲得解脫,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爲他們自己也都是輪回衆生,自己都還在飽受輪回之苦,怎麼可能給你帶來快樂呢?因此必須皈依叁寶,獲得指引與庇護。正如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什麼樣的人才能如法地發菩提心呢?第一要具足大乘種性,第二要皈依叁寶,第叁受持七衆(注:七衆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中任何一種別解脫戒。皈依是一切佛法大樹之根本,貫穿在叁乘佛法之中。”如果沒有皈依,則持戒、忏罪、積資糧、發心等等所作都如同沒有地基卻要建摩天大樓。因此在學佛之初,首先應到一位具格上師處領受皈依之後,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皈依是最高的法。過去有個喇嘛去阿底峽尊者處求法,尊者便問他過去曾學過什麼法,喇嘛回答:“也沒學過什麼,只學了一個小小的皈依法。”阿底峽尊者說:“如果皈依你都認爲小的話,那麼我這裏也沒有再高的法可以傳給你了。”

  蓮花生大師也曾說:“一切法皆納于皈依中,邪見者不知。”

  皈依是一種決心,其目的是依靠上師叁寶,令一切衆生都能成佛。

  祈請與皈依是每天必修的內容,它是修行道路的基石,如果我們對上師叁寶沒有虔誠的淨信,便無法在成佛的道路上繼續前進。無論修小乘、大乘或金剛乘,如果不皈依,則是犯了一項嚴重的錯誤。所以,要每天以發自內心的虔信祈禱,來加強我們皈依的願望,觀想在上師叁寶的加持下,所有的痛苦、危難、恐懼都得以消除。

  過去,西藏有一位大堪布,虔誠的信徒供養了他許多財物,但他已放棄了對世俗的執著,因此對這些財物很隨意的四處放置。一個小偷悄悄地進入他的佛堂裏偷了許多東西,堪布的智慧覺察到了這件事,他當場抓住了小偷,並決定爲這個罪業深重的小偷消除業障。堪布一只手掐住小偷的後頸,一只手拿著一本經書敲打小偷的頭,並反複念著皈依咒,“那摩咕汝別,那摩布達雅,那摩達摩雅,那摩桑嘎雅。”除此之外,不說別的話。這樣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把小偷放了。望著小偷逃竄的背影,堪布爲他祈禱:“我已經完全舍棄世間的一切貪執,願你也能舍棄一切惡行。”

  當天晚上,小偷在一座橋下過夜,他想著白天人格與自尊所受的傷害,心中的怨氣難以平息,久久不能入眠。半夜,在半夢半醒之中,發現四周到處是恐怖的惡魔正准備攻擊他,他驚恐萬分!腦子一片空白,束手無策。突然腦子裏閃過白天堪布打他的時候念的皈依咒,他立刻大聲地喊:“那摩古汝別,那摩布達雅,那摩達摩雅,那摩桑嘎雅。”就象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地反複大聲祈禱,他驚奇的發現四周的惡魔在皈依咒的力量下不斷逃散而去。

  從此,他對堪布及佛法生出了不可動搖的信心,後來成爲堪布的一名出色弟子。當然,皈依咒也成爲他的主要修行項目。講這個故事是讓我們能了解,依靠對上師叁寶的虔誠與皈依,必定能消除不善的業障,並能調服邪惡的力量,爲自己的身心帶來快樂與清淨。

  空行母益喜措嘉曾向蓮師請問了皈依法要,蓮花生大師親口宣說了皈依的各個細節,然後由佛母記錄並伏藏起來以利後世衆生。此法後來由蓮師化身的大成就者開取出來流通。裏面已將皈依的種類、意義、方法、功德等等說得很詳盡,無論任何教派,任何上師所說的皈依,都應與之相符,因爲蓮花生大師是十方叁世諸佛的總集化現,他所說的法,即是一切佛所說。

  (注:本書最後附錄了此伏藏法的全文,以便各位同修閱讀。)

  (二)儀軌中皈依頌的意理

  皈依是叁乘共同的,但密宗對皈依有更深的理解,因此還將皈依列爲不共加行之一。我們不要僅僅只是在形式和程序上皈依成爲一個佛教徒,而且還要把皈依作爲實際修行的一個方法,以此來不斷加深我們依靠上師叁寶的願望和信心。爲加深對于皈依的了解,

  應先看大圓滿前行儀軌中的皈依頌:

  真實善逝叁寶叁根本 脈風明點清淨菩提心

  體性自性大悲壇城中 乃至勝義菩提恒皈依

  我們首先應了解皈依頌的意理:皈依分爲外皈依、內皈依和密皈依。外皈依是佛教徒共同的皈依,內皈依和密皈依就有分別。內皈依是大乘的皈依,密皈依就是不共同的皈依。這四句皈依頌總括了外、內、密皈依,非常的善巧殊勝!

  外皈依

  我們皈依的對象是叁寶,從外皈依的意義上來說,又可分爲因皈依和果皈依兩種,這是叁乘共通的理念。

  因皈依是皈依外在的叁寶,佛是指證道的覺者,是已成正覺、功德圓滿、清淨一切染汙的人,包括法身、報身、化身。所有的佛菩薩,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爲什麼呢?我們是很需要福報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報。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間寺院,不論小乘、顯宗、密宗,一定要有恭敬心,用身口意來恭敬佛菩薩,頂禮,燃香,供燈。這都是爲了增加自己福報。你們皈依佛後,就要這樣做。

  法爲初地菩薩以上層次的覺者所了解到的出離輪回之方法——滅谛、道谛(注:四聖谛苦、集、滅、道之後兩種出世間法)。

  皈依法,就是佛陀爲衆生認證實相而指出的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你都皈依了。我去過很多地方,接觸過很多的人,學佛的和不是學佛的,修得好的和修得不好的。我的寺院有幾百上千個出家人,法師、活佛、喇嘛,也都接觸了很多。有些人,特別是學佛的,常認爲:“你是修淨土宗的,我是修禅宗的;你是修密乘的,我是修小乘的……”有這樣那樣的分別心,這是非常不好的。因爲佛法本來就沒有什麼分別——都是解脫的方法。衆生的福報逐漸減少,所以佛法就漸趨勢微,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了。學佛的人就要團結在…

《大圓滿前行講義 第五章 不共前行——五加行實修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