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我口裏是恭敬的,我心裏想佛的時候,我心裏面是恭敬的。當我身體在禮拜,口裏在念誦,心裏在觀想,叁昧相應,諸佛的法身就在我們自己現前一念當中顯現了,我的心身口意叁業就是道場。如意珠,能映現十方世界。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映現的是諸佛,十方諸佛映現中。所以說諸佛的法身是善果圓滿證法身。實實在在已經證到這種法身了,已經證了果了,得到真實的法身了真理無有不認識,智慧無有不圓滿,果證法身無所不變。沒有地方,沒有一個時間。
衆生是因地法身,就是理具法身。道理上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是理具法身。天臺宗講性具法身。本性上具足的,真理不離于我們自心,所以這叫因地法身。果證法身和理具法身是無二無別的。諸佛的智慧把衆生本具的法性完全徹底覺悟。我們今天的衆生在修心的時候,我們開始發心,導果爲因。佛證到法身了,我們今天依佛的法身來啓發我們的法身。佛的叁身四智不從外來。如果說原來沒有,你再怎麼修也不會出現。我們本有的,只要你認識它,你能開顯它,它就能起作用。所以說,這種理具與修行顯現,這兩者要結合起來。當我們現前的衆生起心動念依佛的真實法身,觀想佛的身體的時候,法報化叁身隨著我們自己的心想感應道交。
佛念衆生無時無刻不在憶念,如母憶子。如果我們衆生不念佛,不憶佛,那就是相互違背的,我們就見不了佛。假如我們這些衆生也能憶佛念佛,母親憶子,子憶母親,這樣的話從生至生不相違願,距離慢慢就拉近了。所以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染這種香一樣,慢慢地我們身體上也有香氣。我們今天觀佛也是染香,染佛的戒定慧之香。我們今天呢,我們依念佛而修戒定慧。雖然你自己沒有去修戒定慧,但你念佛的當下就在修戒慧,所以我們稱之爲總持法門,叁藏十二部都在修行,完全總持起來了,所以說念佛法門是這樣一個法門。諸佛果上證得法身和我們衆生因地的法身是沒有兩樣的。所以說,衆生在著想的時候,佛身就有感應。所以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諸佛身自然就顯現在我們自己心相當中。
所以我們想佛的叁十二項八十種好的時候,我們的心自然就能夠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想起來。當你一想起來,這種相能夠與佛的真身感應道交。兒子到外面到處打工去了,當母親想兒子的時候,母親爬上房頂大聲叫兒子,兒子在外面心就不定,他怎麼都想往家裏走,不知道你們實驗過沒有,這個說法在很多書裏能得到印證。《周公解夢》裏也給我們揭示了很多道理。母親想的時候,母子連心,兒子能感應得到。所以老母親爬上房上去叫的時候,兒子心就不安,他就想朝家走。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在呼喚我們這些衆生,你兒子心裏焦慮嗎?你也想朝家裏走,你也想去見佛,你也想成佛。當你總覺得莫明其妙,我的心怎麼不定呢?那就是佛在念你,你心不安。所以你現在自己來要求自己,你安身立命你覺悟沒有。當能如實認識自心的時候,真正的幸福才打開門。如果你沒有做到精神上的覺悟,僅在物質上是不能安心的。
我們要知道自己對自己的呼喚,還有西方極樂世界十方叁世諸佛都想度化我們,我們心安不安呢?你背離于諸佛你在世間上做什麼都不安心。就是內心裏的覺悟和智慧沒有啓用起來。一旦你啓用起來了,念念之間你在反醒自我,煩惱從本處當下息亡。就是平時講的道理,你不要在外去要求別人怎麼樣,你要在反醒自我,要求自我的作業上來行走,鍛煉,自己能給自己承擔,能從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來修正。當自己鐵肩擔道義的時候,能自己力所能及去解決,當我們自心覺悟自我的時候念念之間就能安心了。現在已經成就的佛就是我的將來,佛的家業富貴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業,不僅是諸佛的事業。將來我們成佛,這些家業也爲我們所有。諸佛講他的功德,講諸佛的境界,那就是我們未來所具備的,要開啓我們自己的自性自重自信自救自度。
佛法是這樣一種法門,佛法是教育我們自己的法門,已經成就的佛和我們也是不二不別的。我們現前想佛的心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自心和諸佛都是一心。如果你不覺悟這一層心,那你還是衆生。所以我們平時說阿彌陀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他不講條件,因爲衆生心和佛心是一樣的。所以他幫助衆生是無條件的,幫助衆生就是幫助自己,所以叫同體大悲,表明心佛不二。所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如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現在見不了佛,是因爲我們自己用心不得當。現在諸佛能住于衆生心之中,那是自己可以選擇,可以主宰的。就要從這裏下手。只要衆生心想佛的時候,法報化叁身就能進入衆生的心想之中。因爲它是法報化叁身,遍及一切處,在你心裏當然有。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當我們心想佛的時候,我們的心在想佛叁十二相的時候,佛的心現前。想佛的八十隨形好的時候它就會現前。你平時沒想過佛,想你的兒子想你的女兒,想你的丈夫,你的父親。你也看過那些相片嘛。你在看相處想的時候,你就是不看相處了,人家問你兒子長得怎麼樣,你不看照片都能講得清楚明白。是心想什麼的時候,這種相也會出現。這個想字是心上有一個相,心上觀一個相叫想。你心裏有這種相就叫想。當你把這種相清楚想起來的時候,你的心就和相結合起來了,相就在你的心裏,心相不二。所以從我們平時的生活過程中你去體驗,佛法是馬上修馬上學馬上可以體驗的,立竿見影。你想兒子的時候,是心即是兒子的眼睛鼻子耳朵。我們換過來想佛,于是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在我們內心清楚明白。所以我們是心想佛的時候,是心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是心作佛,就是指我們現前修行人觀想佛的這一念心。由于我們按照經書上所講的方法去觀想佛的這種相狀,就在我們心裏顯現出來。所以我們的心當下就具備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自己的思想心功用就在這裏。佛的教誨來修觀相之心,這種因有了,叫因地法身。當你在觀諸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形有相的身體。或者說應身,報身,從因感果。因是法身,把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法身開顯出來。諸佛在念我們衆生,我們衆生一念佛的時候,兩個就念到一起了。叫感應道,是從我們自心上具備的。我們修行也要從自心開始來強調,叫是心作佛。當我們心在觀想佛的時候就是在做佛。所以你平時叁藏十二部經典都不脫離這些道理。淨土法門一句話把叁藏十二部經典成佛的法門一句說穿了。所以當體成佛,你不修也不能成就。
法華經上所比喻的一個例子能解決這個矛盾。即是本有的爲什麼要修,即要修爲什麼又是本有。有個比喻,兒子不認父親了,他要跑出去了。父親又擔心兒子受窮,于是悄悄在他衣服角上縫了一顆珍珠。兒子出去之後不知道有珍珠。雖然自己本身有,但自己不知道。當你不知道的時候你能用得起來嗎?于是到處去討口,討了二、叁十年。有一天他才發現自己口袋子裏有錢。你才知道你有錢爲什麼要去討口呢。你不覺悟的話你是用不起來的。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人人都本有佛性,但是人人都不覺悟。就像你口袋裏有錢,你不知道用不起來。所以本有,佛的叁身四智,各種神通,各種智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人人都是活佛平等,無不具足。理性上的功德,人人都具備的,你就沒覺悟。
今天就是教我們要修因感果,要把我們本有的要覺悟。當我們覺悟了本有的,你修出來的東西無非不過是自己本有的家珍。所以是心是佛,那個心當下就可以是佛,只要是你轉迷爲覺,當體就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切功德不從外來。所以說我們今天想佛的心呢,我們在想佛的時候,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果地上的功德都已具足。我們今天以信願行叁資糧念佛的同修,當下在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包胎,在西方極樂世界顯現了。今天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蓮花就開始顯現了。將來我們就因爲這顆念佛心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化身。要是心作佛,是心念佛。那是我們本有家珍不從外來。當我們修行的人觀想成就了,我們這種心觀想成就了,心當下就可以得到佛的,和佛不二不別。所以這種作呢,你不要說我們本有家珍,你不修行就顯現不了。
理性上具足,現實上你不具足,這時候就有差距。所以說是心作佛,那就是要讓我們自己從信願行當中來培補資糧,來還于我們自己的家,來把我們自己本有家珍顯現出來。所以觀無量壽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是這一部經的總彙。不二法門表現在心佛不二上,體現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說我們今天初修行的人,我們與佛相應,與經相應。你與觀經相應了,好好地去修,佛自然而然就相應了。佛的一種果地功德顯現在我們自己內心裏面。觀經隨時隨處都在說,“如是觀者名爲正觀,不如是觀者名爲邪觀。”不要去搞那種偷心,所以一定要從自己修因上開始修。一定要作得出來就是,你要作不出來就不是。所以你今天作什麼,是心作佛的時候,是心就是佛。十法界不離于心。所以這是充分體現我們人的當前人生價值。你究竟要做什麼?人生有什麼意義呢?你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就是什麼。你不修你能往生了嗎?你說你要成佛,你不修行就能成功了嗎?今天出了家的人整天想是不成的,一切毛病要丟掉。要把我們今天作佛的過程體現在身口意叁業當中,體現未來心,隨時隨地要學會那種八面玲珑,非常重要,要有靈動性要有責任感。
把因果給你講明,你有沒有出離心,你自己不救度自己沒有人能救度你。所以說我們今天的衆生特別要知道,阿彌陀佛那麼樣慈悲,成就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隨時隨地阿彌陀佛就念念衆生,不舍離衆生。我們這些衆生就是不念。所以這時候,你對阿彌陀佛的拒絕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拒絕。…
《觀無量壽經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