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講記之二▪P3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勇猛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有這種清淨的環境,聽經聞法。我們想達到這種無生法忍,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見佛聞法,這個時候就能知道諸法無生的道理。這才是真正的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以佛的清淨功德名號,而亂心不得。是心念佛,是心做佛,他就是這樣的。我們今天念佛成佛,一成佛了心就清淨下來了,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真正的常寂光淨土我們都能圓正無疑,就是這樣的道理,這個才是真正的精進故佛土淨,事理結合得非常圓融。

  

   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一聽諸佛說身,他執著是真身,不知道諸佛是方便安立。所以我們現在我們要不離于經句,不依于經句,非即非離才能達到這樣。要不你就死于句下,執著于佛的這句話,拿這句經句來批駁其他的佛法,往往說什麼你執著什麼,不是去除執著心,而是增長執著心。當你有這種執著心了就與佛法背道而馳。佛法的方法是什麼?知法如筏者,就是所說的一切佛法,像過河的船,是方便渡我們過河。諸佛所說的文字上所安立的僅僅是工具而已,去除我們的執著心。連佛法都不能執著,要以無執著心來修行佛法。而無執著怎麼修行呢?用這個法來對治,對治掉了不執著。你說你眼睛裏面,進去一個石頭,固然眼睛裏不舒服。假如眼睛裏要進了金子,照樣不舒服。佛法你都不要執著,僅是爲度化我們的煩惱心。你不執著的當下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勤修一切法,不執自己所得的功德。回向于大圓滿的菩提覺心,回向于一切衆生。以念念不執著心而勤修萬善,念念沒有一點執著,這樣的當下修行就是佛陀的一種智慧。你不要說什麼你就抱著什麼。以前有一個善知識,禅宗的一個大德,他的徒弟問他什麼是佛法,他就教他,即心即佛。最後他的師父想考驗他,就派了他一個師弟去考驗他。他說師兄,現在師父不說即心即佛的道理了,現在師父說非心非佛的道理了。他聽了說:“這個老漢盡搞這些來騙人。”他這個師弟回去告訴老師,師父說這個人成熟了,不管老師怎麼說,他知道都是一種方便說,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沒什麼區別。

   你不要在言語上去執著。學佛的人要知道要跳出來。不是不依經句,要依經而修,時時刻刻要知道跳出來。要不知道跳出來就死在言句之下,佛法非常微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一切語言又可以作爲一種工具,只要你懂了就是妙說。如果左說右說你都不通,那不如不說。所以愚癡者就把生的道理執著起來。聽聞無生的道理就執著無生的道理,不能把生與無生圓融起來。無生者即是生。把這兩個要圓融起來。當你不能圓融的時候就如下面所說的:

   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執著這一邊來誹謗那一邊,就會造成謗法之罪。今天修密宗也好,修天臺華嚴也好,都是圓融的。你不要以這個批駁那個,不要執著這個,放棄那個。這個時間要能圓融這些道理,如果不達此理,你批評我,我批評你,還怪人家求生淨土。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知道無生的道理他還去批評人家。你已經錯誤多少了,這是謗法罪,邪見外道。這就是批評事理不圓融。諸佛所說的法,經常是用世間上的語言文字來講說真谛和俗谛的道理。語言文字本身不是真俗谛的本身,還有距離。語言文字僅是一種符號,一種工具。我們要契證于內心,要把語言上的意思得到了,言語上不要太執著。你要執著往往自己智慧生不起來,那就不是真實的智慧了。從真谛和俗谛的道理中,來圓融,透露出諸法實相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呢,精進,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從而能迅速地達到生與無生的道理,能了諸法無生的這種智慧,叫無生法忍。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迅速地聽經聞法能開悟。無生法忍他能迅速地證得,這是最快最真實的無生法忍的道理,真正的無生,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清淨則佛土淨。愚蠢的人往往被這些語言概念束縛住了,把生活和學習佛法分開了,不知道整個西方極樂世界就諸法實相的清淨體現了,要明白這種道理。專門解釋諸法自性本空無生的道理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融的,不矛盾的。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這是從理性上來懷疑,不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來建立這樣的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道理上明白不了,諸法的智慧明白不了,有這樣的懷疑。說什麼呢?他問十方諸佛和一切淨土的法性是平等的。功德呢,也是一樣的。就像我們平時所說諸佛是大覺悟心,清淨心,由他們的清淨心而成就淨土,是圓融不二的。法性呢,是平等的。功德也是一樣的,不即不離的。修行人呢,應該念一切功德,往生一切淨土。平時所說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諸法,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賢聖僧。這是從理性上來說,應該是這樣,修行人就應該有這樣的胸襟。今天從實相上來說,現在呢,專門念阿彌陀佛,專門修淨土法門,專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好象很偏激,與這種平等法性好象是相違背的,怎麼樣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其心不圓融,所以這個道理的疑問在這裏,也是在理性上沒有通透。得了理了,又得事。從第一個疑問和第二個都是這個道理。由于在一個方面通透不過,其他方便相應就會出現這些疑問了。我們現在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兩者是圓融的,的確一切諸佛和一切淨土他們是平等的。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叁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你要他所有的法門都修起來是沒有功效的。我們都學,學過去學過來,你一輩子有多少光陰呢,什麼都沒學成的時候,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死掉了,這是一種遺憾。就像進入寶庫中不知道拿哪一種,這樣也好,地樣也好,沒有一樣不好的。佛法當中就是沒有一樣不好的,都好,我都想拿到,但你怎麼拿呢?你究竟拿不完。怎麼辦?所以這裏要講智慧,你不要把心看花了。到最後進入寶山空手而回,問你爲什麼沒拿上呢。我不知道拿哪一樣好,這就是愚癡者。經上專門打一種比方,一個口渴的人,口渴了他跑到江邊上去,一看那麼多水他嚇壞了。他說:“我怎麼把這一江水都喝進去呢?”你能止渴就行了,你還想把一江水都喝進去,你的肚子能裝得下嗎?只要能把自己的生死煩惱對治,就解決問題了嘛。你還貪什麼呢?都是這一個道理,爲了對治自己的執著,你有什麼執著你就選擇什麼方法來對治。你沒有病你還吃藥做什麼?沒有病的人他也要來吃藥,他覺得吃藥好玩。沒有這種愚癡的人,所以我們不要學這種愚癡的人,衆生的根基非常愚鈍。由于執著,由于煩惱而引起我們自己內心渾濁,內心散亂。所以說處于煩惱渾濁當中的衆生還有很多。我們修行呢,如果我們專門一一修行難成就。所以修行過程當中,要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我們淨土法門當中講的都是要專心一意,系念于一心。我們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萬德名號爲修行的法緣,自心一處。當我們精進地念佛的進修,定力就形成了。長此以往我們就形成了習慣,那種就具備高能量,你才能斷除煩惱。所以打敵人你要讓敵人到處亂跑,你就抓不到。所以戒定慧叁學,經律論叁藏十二部經典,好象把賊抓住了。定呢,就好象我們把抓住的賊捆起來了。慧相當于智慧的刀把賊的性命了結了,說的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守戒,在守戒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把犯戒的煩惱,導致我們流落生死的敵人抓住了。在守戒的過程當中,你就能抓住這些煩惱,要用繩把它捆起來。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知道自己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當你把錯誤見解,虛妄的分別,堅固的執著你弄懂了,你要把根本的問題解決了。把錯誤的知見一對治了,煩惱自然對治。虛妄分別自然對治,生死境界自然解決,就是這種境界。你要把它捆起來,要不沒有辦法把敵人消滅,這種比喻非常現實。

   如果我們不能專心念阿彌陀佛,沒有這種叁昧能力,沒有這種定力,臨終你其心不定,往生就非常艱難,乃至是不可能的。你怎麼往生呢,我們今天所說的信心能往生,願心能往生,生了這樣的信念之心你才能往生。你的心不能置心于一處,你想往生是很艱難的。平時最低限度都要求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一心一意修行了,定力就很容易成就。現實一個煩惱起來了,就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去對治他。當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一念,煩惱起來都被對治了。當其他的煩惱都不再生起來,這種叁昧自然成就了,專念阿彌陀佛是一相叁昧。在自我的修行過程當中,選擇好自己的法門,一旦選擇好後就一門深入。這是修行的決巧。世間上沒有定心的人,沒有一樣能搞成功的。所以修行要選擇好法門,要選擇好這種法門來對治自己的執著,一門深入。一門通就門門通。根本的地方一開悟了,其他的地方就開悟了,用這種心專心致志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隨願往生經上說的,普廣菩薩問佛,十方世界的淨土很多,爲什麼世尊你老人家只稱贊西方極樂世界呢?釋迦牟尼佛回答普廣菩薩,

   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慢,叁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特別稱贊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尊佛,以及安養國土,是爲了讓這些渾濁雜亂心的衆生能專心在一個境界上。這樣修行比較容易能成就。這樣往生之後就能究竟成辦了。如果要讓衆生念所有一切佛,這個境界太寬,衆生心一分散之後定力很難形成,叁昧很難成就。如果叁昧不成就就很難往生了,體現無量壽經,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今天念佛的人叁心二意的念就不能成功。勇猛心你要專心在一個地方,如果你的心分散到很多地方,你的心一分散力量就不具足了。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到底一切佛和一尊佛有什麼區別?沒有什麼區別。成佛了都能覺悟自己的真心,而真心是沒有界線的。叁世諸佛同一法身體,這是一樣的。叁世諸佛同一法身立體,我們求一個佛和求一切佛的功德是沒有差別的。諸佛是同一法身,平等不二不別,沒有人我可分的。一個真理,沒有二理,真理就是這樣的。爲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阿彌陀佛是什麼?無邊光佛,無量光佛……十二個名號就把阿彌陀佛那種名號的功德內涵給我們揭示出來了。他就是無量佛,一佛即是無量佛,專念阿彌陀佛就相當于念一切佛。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相當于生一切淨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之間能往生諸佛十方國土境界。供養諸佛沒有障礙,就能得到一切諸佛的境界。我們今天道理上你在事情上你要圓融,事情上不圓融的時候,你想什麼都得到。

   以前講一個公案故事,一個女人想嫁張家郎,張家郎生得漂亮,李家郎有錢,也想嫁。你很願意但是不行。怎麼選擇呢?我們修行開始就從有分別到無分別。用正分別來對治邪分別,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所以說這是經上告訴我們的,在《華嚴經》上又告訴我們。

   故華嚴經雲:“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一佛的心和一切佛的心是不二不別的,一個佛的智慧和十方諸佛的智慧是平等的,十方諸佛他們都是平等的。所以法身立體上來說諸佛都是平等的。所以你隨便親近哪一尊佛,諸佛都很歡喜。要有這樣的心。衆生是沒有分別的,我們的真心是一體的。我們現在是背離于真心,以虛妄分別心來開始産生人我分別。所以說要有這種人我是非,有自私觀念。一旦有自私觀念就有忌妒之心,見不得別人有好處。希望天下的好處都集于我自身,由于這些我們才起煩惱,由煩惱我們才造業。

   又雲:“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刹,佛身無有二。”

   千江有水千江月,有多少月亮?有水的地方都能顯現月亮的本相。天上只有一個月亮,諸佛的法身也是這樣。每個人的願力不一樣,衆生的因緣不一樣,但是他的法身立體是平等無二,沒有障礙的。是平等的,由于這樣的平等心,所以說他才能應顯于一切法,所以從平等當中來顯現這些應化身。諸佛分身無數,但真身法身同一,要知道這種道理,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相當于往生一切佛的境界,華藏世界,全體都能得到。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有智慧的人呢,從我們上面所舉的所有比喻來得到智慧的開悟,有智慧的人就能通達。這一個月亮所顯現的月亮的影子,一個月亮就是一切月影的源頭,是無二無別。我們就能明白一尊佛就是一切的佛。一切的佛就是一尊佛。所以我們平時說彌陀就是釋迦,因爲法身無二無別的道理,我們精進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所以這第叁個疑問也是說不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爲什麼不懂呢?這是執著,有我貪我礙,我執我慢。一旦能專心一意,對治了,隨便你用什麼法門,用念佛法門也好,用持戒的法門也好,你能一心一意斷除人我執著,一旦把執著一對治了,一切佛的境界就顯現于我們內心裏。所以我們禮佛的時候常在觀想,我心清淨下來了,叁世諸佛的影像都顯現于我的內心當中。只要成就了清淨的心,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和十方諸佛的內心是相通的。最重要的是你怎麼樣才能達到這種真心。要契入這種真心的時候,自己要專心一意地修行。你沒有力量達不到,世上的功夫達不到,執著就去除不掉。十方諸佛理性本具,實際上根本顯現不出來。你道理上談得很好,但事情上一點都沒有辦法,不是吹牛的,所以要講實際功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說不離微塵而建立十方法界,我現在的心就像微塵一樣微少,我的心是我自己實際可以把握的。你不要像傻瓜一樣,我渴了我把整個江水都要喝進去,我喝一瓢就解了渴了嘛。所以這種法門要好好去想。

  

《淨土十疑論講記之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