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學習淨土十疑論。修淨土法門信心和願心是非常重要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和願心不行。淨土法門是特別難信的法門。比如說我們平時講苦集滅道,講十二因緣,講般若智慧,今天有智慧的人大多數都能相應,知道這世間上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原因引起的,內心的煩惱有哪些,煩憂引起的結果是怎麼樣的。這個法一講大家都能信授,他們從文化哲學思想的方面也能理解。
淨土法門就不一樣了。淨土法門,你沒有相當的善根,就不容易生起信心。內心懷疑了,他修學這樣的法門就很艱難。你叫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有與沒有他說不一定。比較難信。信心建立了,願力建立了,念佛往生就很方便了。最難的就是信心的建立。前面我們在學習《無量壽經》的時候已經看到,假如你還能相信這些善惡因果,但對于佛的智慧,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不相信就很艱難。世間上這些福報你能得到,但想往鞣郊質瀾纾刪痛笠稻禿苣選F絞倍妓滴頤怯行判牧耍欽飧鲂哦際瞧椒駁男牛谇巢忝娴摹6躍煌磷诘男叛龌共皇悄敲疵魅罰敲瓷羁獺4蠹葉寄畎⒚滯臃穑判牡納钋巢灰謊R媸檔玫驕煌練諾睦妫旁鋼姆淺V匾判慕⒉黃鹄淳禿芗枘選
BR>
前面一部《無量壽經》,一部《阿彌陀經》,把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果報給我們講出來了,把娑婆五濁惡世修行的艱難也給大家講出來了。修的過程當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懷疑,要修心。一個方面是要注意正面的培養,多理解西方極樂世界諸佛所宣講出來的莊嚴果報。所揭示出來的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要讓我們生厭離心,要離煩惱惡業受苦生死。另一個方面就是對我們心底裏不相信的心,懷疑的心要能正視這個問題,要解決我們心裏的疙瘩。所以《十疑論》是非常重要的,修淨土法門的幾乎都要看,這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懷疑。這種層面上,我們把這些疑問解決了,我們的信心就能很好地建立。這是關于修行淨土的十個大的疑問,要讓你明白,這些懷疑是虛有的,要去除我們內心的懷疑心。內心有懷疑就不決定,所以修行的時候就要打折扣。
在隋唐一代出現了各個宗派,就是想把佛教的經律論組織起來。佛五十年說法,究竟爲什麼講了這麼多,這期間有什麼樣的次第,有什麼樣的順序。天臺宗呢,最早的一個宗派,智者大師就是天臺宗的創始人。當時的國王也皈依于他,他住在浙江的天臺山。天臺是指他所住的地方。隋是指他所住的朝代。智者大師是他的名號。“智者”是國王對他的尊稱。他給國王傳菩薩戒,給國王取一個法名“總持”。智者大師說:你國王降尊皈依佛門,就叫總持,總持一切法。你在世間上要領導國家,你現在來修學佛法,希望你能總持一切法門。國王的智慧也很好,回答:你給我取了個名字叫總持,你是法門龍相講經說法,領會佛的叁明六通十八神變,你很有智慧,就叫智者。贊歎大師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名字就是這樣由來的。
第一疑: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只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途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第一個疑問,修淨土法門和我們菩薩的大慈大悲是相違背的。要修菩薩道要修佛法,以大慈大悲,以慈悲心爲根本。前面我們說諸佛菩薩以大菩提心爲根本,大菩提心以大慈悲心爲根本。大慈悲心以不離衆生,饒益衆生爲根本,所以說這種菩提心不可缺少。要用真實的菩提心就是成佛,真實的菩提心就從大慈悲心當中來修。這個大慈悲之心是不離于衆生的,就是要發心救度于一切衆生。如果我們離開這些衆生了我們要實現大慈悲心就很艱難,要不離衆生而修學佛法。
問的人就說菩薩是以大悲心爲業。業就是自己的行業,修行。如果我們有大悲心的話,我們想救度衆生,我們只應該發願要生于這些欲界、色界、無色界和五濁惡世,地獄惡鬼畜牲叁惡道。叁土就是叁惡道之中來救這些受苦受難的衆生。如果沒有這些受苦難的衆生,我們怎麼去救他們呢,所以菩薩大慈大悲應該落實到實際中,是在叁惡道(當中最苦的)。對于這些受苦受難的這些衆生,我們來救度幫助這些受苦受難的痛苦衆生,拔除他們的痛苦。你現在爲什麼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安其身,讓自己在沒有苦難的世界裏,你安住在這當中你怎麼去救度衆生呢。所以你往生淨土就是舍離衆生。離開衆生,你的大慈悲之心怎麼顯現呢?說明你是自私自利的,障菩提道,有違于佛法的。這不是很麻煩嗎?你離開這些苦你怎麼救度衆生,表面看起來很矛盾,實際不矛盾。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
這裏回答,我們修菩薩道有兩種,一是多生多世修行菩薩道。而且自己早就正得無生法忍。有這種忍力了。他對世間上的一切苦難忍受不動心。對一切法能沒有障礙,對于世間上陌生的環境自己有智慧有定力,不上這些當,那就要成就無生法忍。對于這種順境,逆境,不違不逆的環境他都能自主自己,能知道他們是無心的,無生忍的忍就是智慧。我們所說的人空法空就是忍,要體認人空法空的智慧。我們自己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從什麼地方發起來呢?要從體認,人空法空中來産生。如果我們體認不了人空法空的道理,叫你修行就很難。世間上人爲什麼修不起來呢?就是人不空,法也不空,就是不能施舍,看不破放不下。
這種菩薩呢,的確他們擔任的職責就是要生在叁界中。乃至在五濁惡世,叁惡道當中救度衆生。另一個菩薩是剛剛發心,有其心而無其力,所以說未得已還。就是還沒得到無生法忍以下的這些菩薩,以及初發心菩薩,初發心是發菩提心,凡是發了菩提心了都叫菩薩。但有一個初發心與久發心的區別。初發心剛發了這樣的發願,久發心還要修行很久,這有區別,初發心的凡夫菩薩要常不離佛,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個根本的一絕就是不離叁寶而修行。你現在還是凡夫,你還是小孩你根本沒有力量。剛剛發心要想不退修成就,要從我們自己修行當中來,道理上來說我們人人具備,在這些理上是人人具備了,事相上修這種功德還是實現不了。每一個人都要體驗增的過程,所以我們內心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要改掉這些壞毛病。
恭敬叁寶的時候得到加持。我們學佛也有這樣一個過程。選擇一個簡單的方法,進佛門依靠佛法僧叁寶,別的什麼都不算。你這些初發心的菩薩,時時刻刻不離這些人,經常把自己置于叁寶的保護之下。依信心而置于保護之下功夫,把自己一心一意地皈依叁寶。我們初發心的凡夫菩薩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好長時間。知道我們內心生起來了,你皈依之心才好,如果沒有這樣就艱難了。隨時不離于叁寶,對于叁寶的功德之心要體認,對于叁寶不可思議的神通智慧恩德,自己沒有充分理解領會。法門當中的好像在哪裏,就你我家裏的小孩對于學習往往看成負擔,並不能把它當成一種責任。幾十歲了還不懂事,還調皮,常說老小孩。所以一個人成長,關鍵在于智慧,沒有這種智慧始終你還是離不開這些人。
在坐的老居士有七八十歲,你以爲我們懂了,怎麼修行怎麼出離都不知道。往往我們自己一點經不起考驗,世間上人家一句話就讓我們煩惱叁個月。所以要強調佛法僧叁寶,多聽經多聞法,聽聞佛法僧叁寶的功德。有一個叁寶功德經。在自己內心裏多思維叁寶的功德,這樣我們對法的好處能充分體認。上師特別重要,是叁寶的總集合體,是我們的引路人,是叁寶的代表。開始要念十萬遍,今天我們皈依你念叁皈依咒幾乎沒念,所以說在皈依之初多念叁皈依咒。叁皈依咒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要經常念。你要是不會念咒語就直接念皈依佛法僧。你在內心裏能念十萬遍,在內心的印象就能加深。你要時時刻刻能發心,體現在數量上的修行,形式上的修行。發了這樣的心了還有這樣的數量形式,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強化我們的內心,沒有強化是顯現不出來的。
我們要不離于佛法僧叁寶。當你得到叁皈依了,就有很多善人來保護我們。雖然你看不到,但是感應是不可思議的。我用這樣的方法教了很多人,他們在這種過程當中,原來他們拿了法就在那裏修,不見功效。我說你修行的方法不對,你對法的恭敬心有沒有?從皈依心當中顯現。對叁寶的感恩,對叁寶的恭敬虔誠這些地方來開示。所以我平常講吃飯的過程當中,對這一頓飯,如果你不能發生歡喜心,那你胃口調動不起來。我經常舉吃面的道理,面煮好了,自己把面調轉了,味道跑進自己的鼻子裏了,顔色自己眼睛看到了,自己還沒吃,嘴裏的唾液就産生了。在吃的時候,味道真好,調動自己的胃口。如果你拿著就吃,就不好消化。我們對佛法能不能生起恭敬心,關鍵看你修行,基礎打得牢修法就最容易相應了。如果細節裏你不具備,那就成問題。
爲什麼和尚吃飯有那麼多事呢?吃起飯來的時候,他對能量的攝取就不一樣了。對飯的一種珍惜,愛護之心來攝取這種能量。兩個人相處也是這樣,你看我,我看你,越看越喜歡,越走越近。我們人與人之間愛心就這樣培養起來的,我們對世界的愛心也是這樣培養起來的。我們對慈悲之心也這樣培養起來的,我們對叁寶的皈依心也是這樣培養起來的。修是如理思維,內心裏加深我們對它的理解。功德好處要加深認識,明確,這樣來體認這些功德。當這種成就了的時候,叁寶時時刻刻在我們自己內心。我們一提起叁寶,我們內心的虔誠恭敬就起來了,就像一聽說佛來了,我們的心一下就恭敬起來了。聽說一個活佛來了,我有什麼樣的心我都要拿出來供養。所以關鍵要把…
《淨土十疑論講記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