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雲:“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雲何通?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追求無生,一個是追求生。在智慧上呢,是要追求無生的智慧。在西方淨土法門呢,追求這種往生的效果。這兩種究竟是否矛盾呢?所以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這個問題的核心也就是這樣。西方極樂世界要求往生,但般若法門稱爲無生。這兩者怎麼來溝通?怎麼來圓融?所以說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世間上一些世間法,出世間法,萬法的本體是沒有自性的,那叫空。本來無生,一切的生滅現象都是透過這種生相的本身。他的本身是從現象,透過這些現象來回歸到諸法無生無滅的真實狀況上來,世間上萬相生滅都是假相。生非真生,滅非真滅,生滅都是假相。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妙理,這是平等的。在于我們每一個衆生,我們的真心都是平等的,沒有煩惱的,這是平等的。所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涅槃本利上,人我共有的真心上。這是平等沒有煩惱的,平等就是沒有差別。在這些中建立,諸法的共性當中來建立平等相。
寂滅呢,平等是平等相,滅是沒有煩惱相。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這種平等的,沒有差別。你要從差別當中要透過差別來看這種無差別,那就是智慧。世出世間法,都是沒有自體的,沒有自性的。煩惱是假的,虛妄煩惱相。本來沒有煩惱,本來叁明六通十八神變一切具足。佛法的功德不從外來,這是講理性上。般若智慧上就要講這層道理。我們今天把無生法理舍棄了,要求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和無生法理的道理不是違背了嗎?“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實和我們般若無生的法理有矛盾,不融通。”這是一個懷疑。下面進一步又從經上所說,“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從我們真心當中的功德,顯現的程度不同,有差別。心淨則國土淨,在娑婆世界我們心淨了就行了,爲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疑問就在這裏。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解釋起來有兩個方面的道理。一個是總答,一個是別答。這是總的回答。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從這裏求生到那裏,這不符合中道實相道理。中道是不生不滅你認爲不符合這種道理,反過來問你自己,你執著于這裏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樣犯一種過錯。所以說這也是舍棄這裏而執著那裏,這也是一種執著,它的毛病是一樣的,就像你指責別人求生西方不合道理一樣。你本身不求生西方,你執著于這裏而舍棄那裏,你照樣不合道理,所以用反問這種方法把對方的問題解決了。我們現在有很多衆生有很多問題,而他問的本身就是有毛病的。世間上這些人,說你長一米七五,你爲什麼不長一米八五呢?如果你真的長到一米八五了,他說你爲什麼長這麼高呢。不管你怎麼表現他都有話說,你說這個問題是不是問題,就不是問題。所以問的人沒有智慧,不管你怎麼樣,他都有話說,世間上就是這樣。
你要關起門來修行,別人有恭敬心,有修行心態,人家能贊歎。但是在他來說,他不修行他就有話說了,他說這個人整天不和大衆接近,關起門來怎麼度衆生。等你真正打開門出來了,他說這個和尚整天在外面,不在屋裏修行。這個人其實沒有道理,要防備這樣的人,怎麼防備呢,我們現在不要上當。他今天跑來說,師父,別人說我了。別人說就說嘛,他有嘴巴他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你還能管得著嗎?我們只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管別人的嘴巴,他說就讓他說嘛,你自己不聽嘛。學習佛法的人要掌握這一點,要不然張叁說一句你煩惱叁年,你家裏人批評你一下,你煩惱十年。那你一生在煩惱過程中就上當了,世間上人你叫他怎麼不說呢?做好做壞都有人說。所以不要上當,只要問他就行了。他問你爲什麼要出家?你反過來問他,你爲什麼要學佛呢?讓他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智者大師就有這樣的智慧。反過來一問,這是總答。你責備人家,你責備的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你說人家執著于西方極樂世界而舍離于娑婆世界,你照樣有執著。你執著于娑婆世界而舍棄西方極樂世界照樣是有毛病嘛。你要說不執著,你也不執著于這裏。如果人家批評了他,他知道自己的毛病了,他自己進一步作這樣的分辯。他給自己辯解,我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求生娑婆世界。他這樣說。這樣說是犯一種什麼過錯呢?是斷滅見,你信的道理在哪兒嘛。菩薩法心不要做這種斷滅見。下面舉金剛經的道理。
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裏引用的不是原文,現在流通《金剛經》的原文是這樣的:“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就回答佛有叁十二相,佛就進一步問他:“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你看見轉輪聖王就是看見諸佛了嗎?轉輪聖王和佛還有差別。須菩提經過釋迦佛這樣一問知道自己回答錯了。假如我理解,從我理解佛所說的道理來說不應該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世人信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上非常出名的話,不應該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釋迦佛又從反面來問,要得到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如果做這樣的念頭好不好呢?你不要做這樣的念頭。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如果你做這樣的念頭,如來不以具足相,這是墮于斷滅相當中。哪一個佛不具備無量無邊的相好功德莊嚴呢?所以叁劫修佛慧,百劫種相好,每一尊佛都是相貌莊嚴,智慧圓滿。如果他不具足無量無邊的相好莊嚴,他得到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要說諸法斷滅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不說斷滅相,對于諸法是不說斷滅相的。衆生就開始發生疑問了,到底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還是不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呢?如果不懂,你的心難免陷入兩端。我們衆生的毛病反正有所執著,不執著惡就執著善,不執著善就執著其他的,反正手裏要拿一樣東西。你叫他把惡的習氣毛病丟掉,照樣以執著心來行善,那就沒有智慧。要有智慧,連行善的心也要空掉。什麼叫空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通過這些相狀你才能見到如來的本身,法身如來才能見到,能見空。所以這裏是說的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真谛,要空,一空一切空,一個屬地,一有一切有。當你得了道之後,說有說空都不對,一出口就錯。但是得了道的人,隨便你左說右說都是理,說一說空都可以,而這僅僅一種方便,是一種方法。要讓人慧見自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說空說有都是語言上的方便之道。真理本身是無言的,只能默而視之,以無言來說不二。但這種無言好多人就不知道,那還是要說,所以從無說當中起說就是方便說,這層意思有點深奧。你從兩個方面去領會它。不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要即相離相。要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自性主宰,要領悟這種空慧。空與世俗一體兩面。而世俗谛上呢,要建立一切相狀,所有的相都要建立起來。如果不建立起來,衆生從什麼地方得到真谛呢?所以這兩個方面一空一有,一真一俗要圓融具備。不要說斷滅相,你要完全住于空,就是斷滅空,是頑空。你要完全住于這些相而沒有空慧,那就是執著。所以說不要住于執著當中,也不要住于頑空當中。
這一段的道理說真俗谛要圓融,指出上面問的問題就只得了一面。得了道理,真空這一面,而脫離了世俗谛,俗谛沒有,實際上就住于頑空當中。道理上得到了,但實相上呢,就欠缺了——得理而失事,事相上的功夫沒有得到。這是從總的來回答這一個問題的過失所在。得了空住于頑空,而不有世俗谛的建立,落于頑空當中不圓融。下面是別答。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所以說這種別答呢,就是把前面中道實相的道理,不住于頑空,這種無生的道理,涅槃妙理該怎麼樣領會呢?你要不把不生不滅的道理領會,無生的道理你就不明了。進一步剖析什麼叫不生不滅。
夫不生不滅者就是在解釋不生不滅了。專講不生,所有說的這種不生是指生從因緣條件而有,諸多因緣條件和在一起就好像有生的現象。本來沒有這個房子,但我們把一柱頭一個瓦片,一個空間如是組合起來就是一間房子了。本來沒有這種東西,由這些條件聚合在一起,就顯現出這個房子的假相。僅是名言上的,概念上的房子,其實這個房子沒有實體。石頭還是石頭,木頭還是木頭。還剩什麼?沒有了。世間上任何現象都是這樣的,現象是一種假相而不是真相,從諸多因緣…
《淨土十疑論講記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