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讲记之二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追求无生,一个是追求生。在智慧上呢,是要追求无生的智慧。在西方净土法门呢,追求这种往生的效果。这两种究竟是否矛盾呢?所以这个道理大家要知道,这个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这样。西方极乐世界要求往生,但般若法门称为无生。这两者怎么来沟通?怎么来圆融?所以说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世间上一些世间法,出世间法,万法的本体是没有自性的,那叫空。本来无生,一切的生灭现象都是透过这种生相的本身。他的本身是从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来回归到诸法无生无灭的真实状况上来,世间上万相生灭都是假相。生非真生,灭非真灭,生灭都是假相。本体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妙理,这是平等的。在于我们每一个众生,我们的真心都是平等的,没有烦恼的,这是平等的。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涅槃本利上,人我共有的真心上。这是平等没有烦恼的,平等就是没有差别。在这些中建立,诸法的共性当中来建立平等相。

   寂灭呢,平等是平等相,灭是没有烦恼相。心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种平等的,没有差别。你要从差别当中要透过差别来看这种无差别,那就是智慧。世出世间法,都是没有自体的,没有自性的。烦恼是假的,虚妄烦恼相。本来没有烦恼,本来三明六通十八神变一切具足。佛法的功德不从外来,这是讲理性上。般若智慧上就要讲这层道理。我们今天把无生法理舍弃了,要求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和无生法理的道理不是违背了吗?“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实和我们般若无生的法理有矛盾,不融通。”这是一个怀疑。下面进一步又从经上所说,“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从我们真心当中的功德,显现的程度不同,有差别。心净则国土净,在娑婆世界我们心净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疑问就在这里。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解释起来有两个方面的道理。一个是总答,一个是别答。这是总的回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从这里求生到那里,这不符合中道实相道理。中道是不生不灭你认为不符合这种道理,反过来问你自己,你执着于这里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同样犯一种过错。所以说这也是舍弃这里而执着那里,这也是一种执着,它的毛病是一样的,就像你指责别人求生西方不合道理一样。你本身不求生西方,你执着于这里而舍弃那里,你照样不合道理,所以用反问这种方法把对方的问题解决了。我们现在有很多众生有很多问题,而他问的本身就是有毛病的。世间上这些人,说你长一米七五,你为什么不长一米八五呢?如果你真的长到一米八五了,他说你为什么长这么高呢。不管你怎么表现他都有话说,你说这个问题是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所以问的人没有智慧,不管你怎么样,他都有话说,世间上就是这样。

   你要关起门来修行,别人有恭敬心,有修行心态,人家能赞叹。但是在他来说,他不修行他就有话说了,他说这个人整天不和大众接近,关起门来怎么度众生。等你真正打开门出来了,他说这个和尚整天在外面,不在屋里修行。这个人其实没有道理,要防备这样的人,怎么防备呢,我们现在不要上当。他今天跑来说,师父,别人说我了。别人说就说嘛,他有嘴巴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还能管得着吗?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管别人的嘴巴,他说就让他说嘛,你自己不听嘛。学习佛法的人要掌握这一点,要不然张三说一句你烦恼三年,你家里人批评你一下,你烦恼十年。那你一生在烦恼过程中就上当了,世间上人你叫他怎么不说呢?做好做坏都有人说。所以不要上当,只要问他就行了。他问你为什么要出家?你反过来问他,你为什么要学佛呢?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智者大师就有这样的智慧。反过来一问,这是总答。你责备人家,你责备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你说人家执着于西方极乐世界而舍离于娑婆世界,你照样有执着。你执着于娑婆世界而舍弃西方极乐世界照样是有毛病嘛。你要说不执着,你也不执着于这里。如果人家批评了他,他知道自己的毛病了,他自己进一步作这样的分辩。他给自己辩解,我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求生娑婆世界。他这样说。这样说是犯一种什么过错呢?是断灭见,你信的道理在哪儿嘛。菩萨法心不要做这种断灭见。下面举金刚经的道理。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这里引用的不是原文,现在流通《金刚经》的原文是这样的:“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就回答佛有三十二相,佛就进一步问他:“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你看见转轮圣王就是看见诸佛了吗?转轮圣王和佛还有差别。须菩提经过释迦佛这样一问知道自己回答错了。假如我理解,从我理解佛所说的道理来说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世人信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上非常出名的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释迦佛又从反面来问,要得到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做这样的念头好不好呢?你不要做这样的念头。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如果你做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这是堕于断灭相当中。哪一个佛不具备无量无边的相好功德庄严呢?所以三劫修佛慧,百劫种相好,每一尊佛都是相貌庄严,智慧圆满。如果他不具足无量无边的相好庄严,他得到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要说诸法断灭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说断灭相,对于诸法是不说断灭相的。众生就开始发生疑问了,到底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还是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呢?如果不懂,你的心难免陷入两端。我们众生的毛病反正有所执着,不执着恶就执着善,不执着善就执着其他的,反正手里要拿一样东西。你叫他把恶的习气毛病丢掉,照样以执着心来行善,那就没有智慧。要有智慧,连行善的心也要空掉。什么叫空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通过这些相状你才能见到如来的本身,法身如来才能见到,能见空。所以这里是说的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真谛,要空,一空一切空,一个属地,一有一切有。当你得了道之后,说有说空都不对,一出口就错。但是得了道的人,随便你左说右说都是理,说一说空都可以,而这仅仅一种方便,是一种方法。要让人慧见自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说空说有都是语言上的方便之道。真理本身是无言的,只能默而视之,以无言来说不二。但这种无言好多人就不知道,那还是要说,所以从无说当中起说就是方便说,这层意思有点深奥。你从两个方面去领会它。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要即相离相。要知道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自性主宰,要领悟这种空慧。空与世俗一体两面。而世俗谛上呢,要建立一切相状,所有的相都要建立起来。如果不建立起来,众生从什么地方得到真谛呢?所以这两个方面一空一有,一真一俗要圆融具备。不要说断灭相,你要完全住于空,就是断灭空,是顽空。你要完全住于这些相而没有空慧,那就是执着。所以说不要住于执着当中,也不要住于顽空当中。

   这一段的道理说真俗谛要圆融,指出上面问的问题就只得了一面。得了道理,真空这一面,而脱离了世俗谛,俗谛没有,实际上就住于顽空当中。道理上得到了,但实相上呢,就欠缺了——得理而失事,事相上的功夫没有得到。这是从总的来回答这一个问题的过失所在。得了空住于顽空,而不有世俗谛的建立,落于顽空当中不圆融。下面是别答。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於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所以说这种别答呢,就是把前面中道实相的道理,不住于顽空,这种无生的道理,涅槃妙理该怎么样领会呢?你要不把不生不灭的道理领会,无生的道理你就不明了。进一步剖析什么叫不生不灭。

   夫不生不灭者就是在解释不生不灭了。专讲不生,所有说的这种不生是指生从因缘条件而有,诸多因缘条件和在一起就好像有生的现象。本来没有这个房子,但我们把一柱头一个瓦片,一个空间如是组合起来就是一间房子了。本来没有这种东西,由这些条件聚合在一起,就显现出这个房子的假相。仅是名言上的,概念上的房子,其实这个房子没有实体。石头还是石头,木头还是木头。还剩什么?没有了。世间上任何现象都是这样的,现象是一种假相而不是真相,从诸多因缘…

《净土十疑论讲记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