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讲记之一

   今天开始学习净土十疑论。修净土法门信心和愿心是非常重要的。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信心和愿心不行。净土法门是特别难信的法门。比如说我们平时讲苦集灭道,讲十二因缘,讲般若智慧,今天有智慧的人大多数都能相应,知道这世间上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原因引起的,内心的烦恼有哪些,烦忧引起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这个法一讲大家都能信授,他们从文化哲学思想的方面也能理解。

   净土法门就不一样了。净土法门,你没有相当的善根,就不容易生起信心。内心怀疑了,他修学这样的法门就很艰难。你叫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有与没有他说不一定。比较难信。信心建立了,愿力建立了,念佛往生就很方便了。最难的就是信心的建立。前面我们在学习《无量寿经》的时候已经看到,假如你还能相信这些善恶因果,但对于佛的智慧,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不相信就很艰难。世间上这些福报你能得到,但想往鞣郊质澜纾删痛笠稻秃苣选F绞倍妓滴颐怯行判牧耍钦飧鲂哦际瞧椒驳男牛谇巢忝娴摹6跃煌磷诘男叛龌共皇悄敲疵魅罚敲瓷羁獭4蠹叶寄畎⒚滞臃穑判牡纳钋巢灰谎R媸档玫骄煌练诺睦妫旁钢姆浅V匾判慕⒉黄鹄淳秃芗枘选

  BR>

   前面一部《无量寿经》,一部《阿弥陀经》,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果报给我们讲出来了,把娑婆五浊恶世修行的艰难也给大家讲出来了。修的过程当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怀疑,要修心。一个方面是要注意正面的培养,多理解西方极乐世界诸佛所宣讲出来的庄严果报。所揭示出来的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要让我们生厌离心,要离烦恼恶业受苦生死。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我们心底里不相信的心,怀疑的心要能正视这个问题,要解决我们心里的疙瘩。所以《十疑论》是非常重要的,修净土法门的几乎都要看,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怀疑。这种层面上,我们把这些疑问解决了,我们的信心就能很好地建立。这是关于修行净土的十个大的疑问,要让你明白,这些怀疑是虚有的,要去除我们内心的怀疑心。内心有怀疑就不决定,所以修行的时候就要打折扣。

   在隋唐一代出现了各个宗派,就是想把佛教的经律论组织起来。佛五十年说法,究竟为什么讲了这么多,这期间有什么样的次第,有什么样的顺序。天台宗呢,最早的一个宗派,智者大师就是天台宗的创始人。当时的国王也皈依于他,他住在浙江的天台山。天台是指他所住的地方。隋是指他所住的朝代。智者大师是他的名号。“智者”是国王对他的尊称。他给国王传菩萨戒,给国王取一个法名“总持”。智者大师说:你国王降尊皈依佛门,就叫总持,总持一切法。你在世间上要领导国家,你现在来修学佛法,希望你能总持一切法门。国王的智慧也很好,回答:你给我取了个名字叫总持,你是法门龙相讲经说法,领会佛的三明六通十八神变,你很有智慧,就叫智者。赞叹大师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名字就是这样由来的。

   第一疑: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第一个疑问,修净土法门和我们菩萨的大慈大悲是相违背的。要修菩萨道要修佛法,以大慈大悲,以慈悲心为根本。前面我们说诸佛菩萨以大菩提心为根本,大菩提心以大慈悲心为根本。大慈悲心以不离众生,饶益众生为根本,所以说这种菩提心不可缺少。要用真实的菩提心就是成佛,真实的菩提心就从大慈悲心当中来修。这个大慈悲之心是不离于众生的,就是要发心救度于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离开这些众生了我们要实现大慈悲心就很艰难,要不离众生而修学佛法。

   问的人就说菩萨是以大悲心为业。业就是自己的行业,修行。如果我们有大悲心的话,我们想救度众生,我们只应该发愿要生于这些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五浊恶世,地狱恶鬼畜牲三恶道。三土就是三恶道之中来救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如果没有这些受苦难的众生,我们怎么去救他们呢,所以菩萨大慈大悲应该落实到实际中,是在三恶道(当中最苦的)。对于这些受苦受难的这些众生,我们来救度帮助这些受苦受难的痛苦众生,拔除他们的痛苦。你现在为什么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安其身,让自己在没有苦难的世界里,你安住在这当中你怎么去救度众生呢。所以你往生净土就是舍离众生。离开众生,你的大慈悲之心怎么显现呢?说明你是自私自利的,障菩提道,有违于佛法的。这不是很麻烦吗?你离开这些苦你怎么救度众生,表面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不矛盾。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里回答,我们修菩萨道有两种,一是多生多世修行菩萨道。而且自己早就正得无生法忍。有这种忍力了。他对世间上的一切苦难忍受不动心。对一切法能没有障碍,对于世间上陌生的环境自己有智慧有定力,不上这些当,那就要成就无生法忍。对于这种顺境,逆境,不违不逆的环境他都能自主自己,能知道他们是无心的,无生忍的忍就是智慧。我们所说的人空法空就是忍,要体认人空法空的智慧。我们自己的大菩提心,大慈悲心从什么地方发起来呢?要从体认,人空法空中来产生。如果我们体认不了人空法空的道理,叫你修行就很难。世间上人为什么修不起来呢?就是人不空,法也不空,就是不能施舍,看不破放不下。

  

   这种菩萨呢,的确他们担任的职责就是要生在三界中。乃至在五浊恶世,三恶道当中救度众生。另一个菩萨是刚刚发心,有其心而无其力,所以说未得已还。就是还没得到无生法忍以下的这些菩萨,以及初发心菩萨,初发心是发菩提心,凡是发了菩提心了都叫菩萨。但有一个初发心与久发心的区别。初发心刚发了这样的发愿,久发心还要修行很久,这有区别,初发心的凡夫菩萨要常不离佛,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个根本的一绝就是不离三宝而修行。你现在还是凡夫,你还是小孩你根本没有力量。刚刚发心要想不退修成就,要从我们自己修行当中来,道理上来说我们人人具备,在这些理上是人人具备了,事相上修这种功德还是实现不了。每一个人都要体验增的过程,所以我们内心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要改掉这些坏毛病。

   恭敬三宝的时候得到加持。我们学佛也有这样一个过程。选择一个简单的方法,进佛门依靠佛法僧三宝,别的什么都不算。你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时时刻刻不离这些人,经常把自己置于三宝的保护之下。依信心而置于保护之下功夫,把自己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我们初发心的凡夫菩萨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好长时间。知道我们内心生起来了,你皈依之心才好,如果没有这样就艰难了。随时不离于三宝,对于三宝的功德之心要体认,对于三宝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恩德,自己没有充分理解领会。法门当中的好像在哪里,就你我家里的小孩对于学习往往看成负担,并不能把它当成一种责任。几十岁了还不懂事,还调皮,常说老小孩。所以一个人成长,关键在于智慧,没有这种智慧始终你还是离不开这些人。

   在坐的老居士有七八十岁,你以为我们懂了,怎么修行怎么出离都不知道。往往我们自己一点经不起考验,世间上人家一句话就让我们烦恼三个月。所以要强调佛法僧三宝,多听经多闻法,听闻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有一个三宝功德经。在自己内心里多思维三宝的功德,这样我们对法的好处能充分体认。上师特别重要,是三宝的总集合体,是我们的引路人,是三宝的代表。开始要念十万遍,今天我们皈依你念三皈依咒几乎没念,所以说在皈依之初多念三皈依咒。三皈依咒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要经常念。你要是不会念咒语就直接念皈依佛法僧。你在内心里能念十万遍,在内心的印象就能加深。你要时时刻刻能发心,体现在数量上的修行,形式上的修行。发了这样的心了还有这样的数量形式,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强化我们的内心,没有强化是显现不出来的。

   我们要不离于佛法僧三宝。当你得到三皈依了,就有很多善人来保护我们。虽然你看不到,但是感应是不可思议的。我用这样的方法教了很多人,他们在这种过程当中,原来他们拿了法就在那里修,不见功效。我说你修行的方法不对,你对法的恭敬心有没有?从皈依心当中显现。对三宝的感恩,对三宝的恭敬虔诚这些地方来开示。所以我平常讲吃饭的过程当中,对这一顿饭,如果你不能发生欢喜心,那你胃口调动不起来。我经常举吃面的道理,面煮好了,自己把面调转了,味道跑进自己的鼻子里了,颜色自己眼睛看到了,自己还没吃,嘴里的唾液就产生了。在吃的时候,味道真好,调动自己的胃口。如果你拿着就吃,就不好消化。我们对佛法能不能生起恭敬心,关键看你修行,基础打得牢修法就最容易相应了。如果细节里你不具备,那就成问题。

   为什么和尚吃饭有那么多事呢?吃起饭来的时候,他对能量的摄取就不一样了。对饭的一种珍惜,爱护之心来摄取这种能量。两个人相处也是这样,你看我,我看你,越看越喜欢,越走越近。我们人与人之间爱心就这样培养起来的,我们对世界的爱心也是这样培养起来的。我们对慈悲之心也这样培养起来的,我们对三宝的皈依心也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修是如理思维,内心里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功德好处要加深认识,明确,这样来体认这些功德。当这种成就了的时候,三宝时时刻刻在我们自己内心。我们一提起三宝,我们内心的虔诚恭敬就起来了,就像一听说佛来了,我们的心一下就恭敬起来了。听说一个活佛来了,我有什么样的心我都要拿出来供养。所以关键要把…

《净土十疑论讲记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