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行者,不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他是非自己苦行者、非令他人苦行者、當生無饑渴者、已達涅槃者、已平靜者、自己已成梵者、住于樂的經驗者。
屋主們!什麼自己是苦行,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的人呢?屋主們!這裏,某人是裸體者、脫離正行者、舔手者、……(中略)像這樣,他住于許多如此形式對身體的苦行與折磨之實踐,屋主們!這被稱爲自己苦行者,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的人。
屋主們!什麼是令他人苦行,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的人呢?屋主們!這裏,某人是屠羊者、屠豬者、……(中略)任何其他殘忍的工作者,屋主們!這被稱爲令他人苦行者,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的人。
屋主們!什麼自己是苦行,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也令他人苦行,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的人呢?屋主們!這裏,某人是剎帝利灌頂王……(中略)他的那些被懲罰威脅的、被恐懼威脅的、淚滿面的、哭泣著的『奴仆』或『報信者』或『工人』,他們作准備工作。屋主們!這被稱爲自己苦行,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也令他人苦行,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的人。
屋主們!什麼是自己既不苦行,不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也不令他人苦行,不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自己非苦行者、非令他人苦行者、當生無饑渴者、已達涅槃者、已平靜者、自己已成梵者、住于樂的經驗的人呢?屋主們!這裏,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于世間,……(中略)他舍斷這些心的小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之回憶。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衆生死亡與往生之智,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中略)了知衆生依業流轉。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煩惱之滅盡智。他如實了知:『這是苦。』……(中略)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之道。』當他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屋主們!這被稱爲自己既非苦行者,也不致力于自己苦行之實踐,不令他人苦行,不致力于令他人苦行之實踐,自己非苦行者、非令他人苦行者,當生無饑渴的、已達涅槃的、已平靜的,以自己已成梵者而住于樂的經驗的人。」
當這麼說時,沙拉的婆羅門屋主們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喬達摩先生!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喬達摩先生以種種法門說明,我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無風險經第時終了。
屋主品第一終了,其攝頌:
耿達勒葛、[八]城人、有學,迫得利亞,再來是養子耆婆,
優婆離之調伏、狗、無畏,多種受、無風險第十。
「明行足(SA);明行具足;明行成爲(MA/AA)」,南傳作「明與行具足者」(vijjācaraṇasampanno,逐字直譯爲「明-行(行爲;德行)-已具足」,另譯爲「明行足」),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真實的理解與行爲上已完成者」(accomplished in true knowledge and conduct)。「明」、「行」的內容,MN.53有明確的列舉。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無風險法」(apaṇṇako dham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庸置疑的教導」(incontrovertible teaching),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是指「不失敗的、導向真實的、一向(絕對)可取的」(aviraddho advejjhagāmī ekaṁsagāhiko)。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安全下注的教導」(safe-bet teaching)。按:「無風險(的)」(apaṇṇako),另譯爲「無錯誤的;無缺點的;無戲論的;純真的」,在AN.3.16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被弄錯的」(The Unmistaken)。
「明淨側」(vodānapakk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清潔情況」(the aspect of cleansing)。
「任他世存在、不[存在]」(Kāmaṃ kho pana māhu paro lok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讓我假設沒有其他世界」(let me assume that there is no other world)。Thanissaro Bhikkhu英譯爲「即使我們不說下一世」(Even if we didn”t speak of the next world)。按:「任」(Kāmaṃ),另譯爲「甯可;甯願;與其~不如~;由個人自己決定;隨(個人)便;隨個人意願 」,「存在、不[存在](存在與否)」(māhu),解讀爲mā+ahu,參考SN.11.4, Kāmaṃ maññatu vā mā vā。英譯大概解讀爲me+ahu,或me+āhu。
「虛無論」(natthikavādoti,另譯爲「非有說」),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持有虛無主義的教義者」(who holds the doctrine of nihilism)。
「厄運者」(kaliggaho,直譯爲「厄運的骰子捕捉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作了一個不幸之擲」(has made an unlucky throw)。
「存在論」(atthikavād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持有存在主義的教義者」(who holds the doctrine of affirmation)。
「自作、教作(MA.20)」,南傳作「作、使他作」(karoto kāray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一個人[自己]行動,或使他人行動」(when one acts or make others act)。
「自斷、教斷(MA.20)」,南傳作「切斷、使他切斷」(chindato chedāpay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一個人[自己]切斷[他人手足],或使他人切斷[他人手足]」(when one mutilates or make others mutilate)。
「煮、教煮(MA.20)」,南傳作「折磨拷打、使他折磨拷打」(pacato pācāpay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一個人拷問,或使他人施加拷問」(when one tortures or make others inflict torture)。按:「折磨拷打」(pacato),另譯爲「煮;炊;燒;責備責難;煎熬」。
「穿牆開藏(MA.20)」,南傳作「入侵人家」(sandhiṃ chindato,直譯爲「連結-切斷」),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破壞房屋而進入」(breaks into houses)。
「無風險地」(apaṇṇakaṃ),這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疑地」(certainly)。Thanissaro Bhikkhu英譯沒變,仍爲「安全下注的」(safe-bet)。
「脫離正行者」(muttācāro),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慣于無禮貌的製約」(uses no polite restraints),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拒絕習俗」(rejecting conventions, AN.3.156)。
《中部60經 無風險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