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叁十二講

   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爲之安。

  

   昨天我們說的是釋迦牟尼佛總結娑婆世界善少惡多,勸化我們在娑婆世界抓緊難得的人生,修行善法。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比在其它佛國修行的功德要加倍。原因是娑婆世界惡多善少不容易發起修善的心。所以能起善心,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爲。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呢,最主要的是最初這一念。如果不具備以後很難上道,所以說在一切事情過程當中,那就是最初幾步很重要。最初幾步走對了,以後修行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前面專門勸化我們,在娑婆世界要好好地修行。以這樣的修因來感得西方世界的果,再以這樣的修因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呢,頓證叁不退,要修行就容易了,前面是舉這些來勸化我們。

   從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呢,那是勸化人修善得福。釋迦牟尼佛把自己在娑婆世界勸化人修善得福的種種好處舉出,來勸化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都有這麼多人得到了種種的利益,我們也可以發心行善,我們也可以因善得福。

   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這是釋迦牟尼佛哀憐我們衆生,教化我們的苦心,但有多少人懂呢?釋迦佛非常方便慈悲給我們把一乘佛法講成人天乘的五戒十善,聲聞緣覺乘的四谛十二因緣,菩薩乘的六度波羅蜜。在曆史上我們說五乘佛法,這些都是善巧地引導我們。直接給你說一乘你不太容易聽懂,就開出了這許多的法,這些方便說法釋迦牟尼佛講了許多。你不懂再給你降低一個層次,用種種的方便善巧給我們講經說法。意思只有一個,不斷地接迎我們,讓我們能入佛智。這都是佛的大慈悲,苦口婆心勸化于人。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修善,從善當中能對治惡,能出離惡的苦海。

   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所以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不僅要依真理,還要依衆生的根基。你只講道理不夠,還要順于衆生的根基。理是一個,衆生的根基就千差萬別了。隨著衆生的根基千差萬別,看衆生適合哪種佛法。要知道人心,不知道人心很艱難。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有道理了,但是自己要看自己是哪種根基,你怎麼樣把佛法能運用得起來。所以說看我們在佛學院,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好象道理講得多,講事實講得少。爲什麼?人這麼多,你知道這些人都是一個層次嗎?不是,講經說法是講原則性的理性的比較多。學校裏也是這樣,講道理講得多,事實上的運用要靠我們自己。你有不懂的下來你去問啊。開大座講經之余,還有開小座的。你有問題你專門去請問,這時就可以根據你個人的情況單獨講一些,所以要隨時隨地隨意開導衆生。每一個衆生的層次都不一樣,看衆生適合于哪一種佛法,再授予他相應的經法。平時我們師父們很喜歡在外面講一些經法,抓住人就說,但要切合實際。釋迦牟尼佛就能根據不同的衆生講不同的經法,所以隨宜開導,授與經法,適合于衆生的根性。有的人不管衆生怎麼樣,只是我喜歡怎麼說,這樣學佛還是很難成就。因爲自私自利,我執不掉,不能善巧細心地服務于大衆,這時積累功德就要打折了。我們今天領會了釋迦佛開示的佛法,佛傳承下來,我們今天接受了,領納于內心。依照佛法能觀察我們身口意叁業,佛法上怎麼說,我們今天就怎麼做,能用起來,實行起來。

   在意所願,皆令得道。隨衆生的心願慢慢把衆生引導進佛法。這一個是要針對衆生的心性,總是順于衆生的欲求。佛法是大慈大悲的,表現在要滿足各種人的需求。你求官得官,求利得利。在意所願,隨每個人的意願都能滿足,讓你高高興興地進入佛法。皆令得道,我們今天要學佛的慈悲,要順于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的良好心願,善巧地幫助衆生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以非常方便智慧的方法把它引導進入佛門。把四攝法學好。什麼是四攝法呢?就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要修布施,要幫助衆生,要說愛語,要知道這些衆生就喜歡這些愛,從愛語過程當中培養起相互的良好關系。利行同事,在實際過程當中,自己以身作則,要作一個好的榜樣引導衆生。所以沒學好四攝法,你想要攝引衆生進入佛道很艱難。現在指的是從道理上給你說,有很多衆生得不到也沒辦法。四攝法修不來很艱難,佛就能善巧地度化衆生。我們今天學就是要理解人心,善巧,讓人心裏非常高興。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到的地方衆生都能夠接受佛的教化,所以說一個人走到哪兒都能與衆生結下法緣,能教化于衆生,就是要慢慢地修正自己的缺點,缺點越來越少了,人家看我們那恭敬心,歡喜心,學習心慢慢地就起來了,就起到教化的作用了,那是道德的感召。

   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丘就是人集中起來住的地方。不管是國家還是鄉裏,沒有不受佛陀的教化的。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和是和睦,順是柔順。天下人都非常柔順,不能夠像那些人非常強暴。人際關系非常好,日月清明,沒有旱災,水災等這些自然災害。

   風雨以時,災厲不起。一年四季風調雨順。沒有山崩地震,疾病,天災人禍都不起來,修行佛法的作用就是這樣。惡業從我們執著煩惱無明當中來。我們今天受到的天災人禍就從這些惡業當中來,煩惱當中來。天下和我們的心一樣,整個國家就開始變化了,天災人禍都能杜絕。國家呢,物質非常豐富,老百姓能安居樂業。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沒有敵國的侵略,武器失去用武之地,這些從善業當中來。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人與人之間呢,能尊崇道德,興仁政。彼此之間上下尊卑,禮讓的和諧社會。外在的天災人禍和我們老百姓的心,整個社會內心的素質是相關的,我們要追求幸福之道。人好象一個微塵一樣,但能把盡虛空遍法界都能掌控,增加自己的道德感召能力,能把環境主宰下來。我們現在好多就不主宰了,現在的人相信物質決定意識,好像意識在強大的物質面前變得不行了,在主觀上放棄了許多的努力。我們怎麼樣來成就這樣的環境呢?我們怎麼樣來掌控這樣的環境。甚至我們自覺不自覺地都在破壞這樣的環境,我們今天就慢慢地受到這樣的果報了。我們能接受佛的教化,整個世界都會變化。釋迦佛把這樣的因果舉出來就是要我們掌控環境,社會的安甯,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天災人禍我們想減少都要從自心上開始修行,要覺悟。我們自心可以爲善爲惡,隨其自心的力量感得外在的因果報。要知道這個世間上幸福的根本在哪裏,在內心,在我們的修行。勸化我們要皈依叁寶,要修行積德,了脫我們的煩惱,這是用釋迦牟尼自己教化衆生,用許多的果報來勸化于我們。

  

   下面就是教化衆生如何去惡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爲之安。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哀憐于衆生。釋迦牟尼佛說自己說法是爲了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我們這一輩子學經學法是爲什麼?就是爲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佛哀愍衆生,就像父母念自己子女的心。佛的心遠遠超過了父母念自己子女的心。在佛教的父母恩重難報經裏就把父母的恩德說得清楚。

   佛的恩德呢,超過父母愛念自己子女的心。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給大家比較。父母念自己的子女僅限于一生。下一輩子兒女到什麼地方,父母到哪兒管不了了,所以生死路上自己代替不了,而佛哀愍衆生要超過無量阿僧祗劫。父母的心往往是不平等的,佛的心是平等的。父母有分別,偏愛,心不平等。如果說父母愛念自己的子女,和自己愛念自己的心相比較,往往他的心對自己還是特別執著,不能做到像愛念自己一樣的。釋迦佛和十方叁世諸佛愛念衆生的心是平等的,慈悲心,讓衆生出離一切苦海。衆生受苦就像佛自己在受苦一樣,這種心沒有分別。急于出離,要讓衆生得到快樂,是無條件的,要讓一切衆生都能得到這種快樂。你說他平不平等?就是平等的。這是第二種比較。還有一種,兒女孝順,能討父母歡喜的,父母喜歡。如果兒女不成才,不孝順,父母就討厭了。佛愛衆生,不管你是善的還是惡的,他都要哀愍于你。世間上的父母就不喜歡不學好的,不喜歡。那佛呢,他能平等饒益衆生。爲惡的,做這些五業不孝的,佛也不跟你計較,總是要想盡千方百計要教化于你。父親厭惡不孝的兒女,而佛是救度一切衆生,沒有選擇不講條件。第四種呢,父母親養得了我們色身性命,養不了自己法身慧命。很多是父母親生我養我,只記于色身。佛呢,要讓我們建立法身慧命。對比就知道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哀愍一切衆生超過父母愛自己的子女。我們要把四重恩要能了解,要有報恩的心來學習佛法。沒有報恩的心,不知恩,不念恩,不報恩,我們內心往往就沒有能動力了。

   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天成佛,要降服惡心,降服殺害衆生的心。你爲什麼殺害衆生?你能不能降服這種心,當你不能降服就很艱難了。因爲貪衆生的肉,就把這種惡習氣降服不了。必須要降服這種煩惱惡,我們現在吃衆生的肉,衆生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還吃得很快樂,我們自己感覺到很快樂,你的慈悲心建立在哪兒呢?你學佛建立在哪兒呢?你皈依叁寶建立在哪兒呢?把這些煩惱降服了。吃肉你怎麼修…

《安居講法第叁十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