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讲法第三十二讲

   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昨天我们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总结娑婆世界善少恶多,劝化我们在娑婆世界抓紧难得的人生,修行善法。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比在其它佛国修行的功德要加倍。原因是娑婆世界恶多善少不容易发起修善的心。所以能起善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呢,最主要的是最初这一念。如果不具备以后很难上道,所以说在一切事情过程当中,那就是最初几步很重要。最初几步走对了,以后修行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前面专门劝化我们,在娑婆世界要好好地修行。以这样的修因来感得西方世界的果,再以这样的修因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呢,顿证三不退,要修行就容易了,前面是举这些来劝化我们。

   从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呢,那是劝化人修善得福。释迦牟尼佛把自己在娑婆世界劝化人修善得福的种种好处举出,来劝化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都有这么多人得到了种种的利益,我们也可以发心行善,我们也可以因善得福。

   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这是释迦牟尼佛哀怜我们众生,教化我们的苦心,但有多少人懂呢?释迦佛非常方便慈悲给我们把一乘佛法讲成人天乘的五戒十善,声闻缘觉乘的四谛十二因缘,菩萨乘的六度波罗蜜。在历史上我们说五乘佛法,这些都是善巧地引导我们。直接给你说一乘你不太容易听懂,就开出了这许多的法,这些方便说法释迦牟尼佛讲了许多。你不懂再给你降低一个层次,用种种的方便善巧给我们讲经说法。意思只有一个,不断地接迎我们,让我们能入佛智。这都是佛的大慈悲,苦口婆心劝化于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修善,从善当中能对治恶,能出离恶的苦海。

   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所以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不仅要依真理,还要依众生的根基。你只讲道理不够,还要顺于众生的根基。理是一个,众生的根基就千差万别了。随着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看众生适合哪种佛法。要知道人心,不知道人心很艰难。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有道理了,但是自己要看自己是哪种根基,你怎么样把佛法能运用得起来。所以说看我们在佛学院,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好象道理讲得多,讲事实讲得少。为什么?人这么多,你知道这些人都是一个层次吗?不是,讲经说法是讲原则性的理性的比较多。学校里也是这样,讲道理讲得多,事实上的运用要靠我们自己。你有不懂的下来你去问啊。开大座讲经之余,还有开小座的。你有问题你专门去请问,这时就可以根据你个人的情况单独讲一些,所以要随时随地随意开导众生。每一个众生的层次都不一样,看众生适合于哪一种佛法,再授予他相应的经法。平时我们师父们很喜欢在外面讲一些经法,抓住人就说,但要切合实际。释迦牟尼佛就能根据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经法,所以随宜开导,授与经法,适合于众生的根性。有的人不管众生怎么样,只是我喜欢怎么说,这样学佛还是很难成就。因为自私自利,我执不掉,不能善巧细心地服务于大众,这时积累功德就要打折了。我们今天领会了释迦佛开示的佛法,佛传承下来,我们今天接受了,领纳于内心。依照佛法能观察我们身口意三业,佛法上怎么说,我们今天就怎么做,能用起来,实行起来。

   在意所愿,皆令得道。随众生的心愿慢慢把众生引导进佛法。这一个是要针对众生的心性,总是顺于众生的欲求。佛法是大慈大悲的,表现在要满足各种人的需求。你求官得官,求利得利。在意所愿,随每个人的意愿都能满足,让你高高兴兴地进入佛法。皆令得道,我们今天要学佛的慈悲,要顺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良好心愿,善巧地帮助众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非常方便智慧的方法把它引导进入佛门。把四摄法学好。什么是四摄法呢?就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要修布施,要帮助众生,要说爱语,要知道这些众生就喜欢这些爱,从爱语过程当中培养起相互的良好关系。利行同事,在实际过程当中,自己以身作则,要作一个好的榜样引导众生。所以没学好四摄法,你想要摄引众生进入佛道很艰难。现在指的是从道理上给你说,有很多众生得不到也没办法。四摄法修不来很艰难,佛就能善巧地度化众生。我们今天学就是要理解人心,善巧,让人心里非常高兴。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到的地方众生都能够接受佛的教化,所以说一个人走到哪儿都能与众生结下法缘,能教化于众生,就是要慢慢地修正自己的缺点,缺点越来越少了,人家看我们那恭敬心,欢喜心,学习心慢慢地就起来了,就起到教化的作用了,那是道德的感召。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丘就是人集中起来住的地方。不管是国家还是乡里,没有不受佛陀的教化的。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和是和睦,顺是柔顺。天下人都非常柔顺,不能够像那些人非常强暴。人际关系非常好,日月清明,没有旱灾,水灾等这些自然灾害。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没有山崩地震,疾病,天灾人祸都不起来,修行佛法的作用就是这样。恶业从我们执着烦恼无明当中来。我们今天受到的天灾人祸就从这些恶业当中来,烦恼当中来。天下和我们的心一样,整个国家就开始变化了,天灾人祸都能杜绝。国家呢,物质非常丰富,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没有敌国的侵略,武器失去用武之地,这些从善业当中来。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人与人之间呢,能尊崇道德,兴仁政。彼此之间上下尊卑,礼让的和谐社会。外在的天灾人祸和我们老百姓的心,整个社会内心的素质是相关的,我们要追求幸福之道。人好象一个微尘一样,但能把尽虚空遍法界都能掌控,增加自己的道德感召能力,能把环境主宰下来。我们现在好多就不主宰了,现在的人相信物质决定意识,好像意识在强大的物质面前变得不行了,在主观上放弃了许多的努力。我们怎么样来成就这样的环境呢?我们怎么样来掌控这样的环境。甚至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破坏这样的环境,我们今天就慢慢地受到这样的果报了。我们能接受佛的教化,整个世界都会变化。释迦佛把这样的因果举出来就是要我们掌控环境,社会的安宁,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天灾人祸我们想减少都要从自心上开始修行,要觉悟。我们自心可以为善为恶,随其自心的力量感得外在的因果报。要知道这个世间上幸福的根本在哪里,在内心,在我们的修行。劝化我们要皈依三宝,要修行积德,了脱我们的烦恼,这是用释迦牟尼自己教化众生,用许多的果报来劝化于我们。

  

   下面就是教化众生如何去恶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哀怜于众生。释迦牟尼佛说自己说法是为了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我们这一辈子学经学法是为什么?就是为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佛哀愍众生,就像父母念自己子女的心。佛的心远远超过了父母念自己子女的心。在佛教的父母恩重难报经里就把父母的恩德说得清楚。

   佛的恩德呢,超过父母爱念自己子女的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给大家比较。父母念自己的子女仅限于一生。下一辈子儿女到什么地方,父母到哪儿管不了了,所以生死路上自己代替不了,而佛哀愍众生要超过无量阿僧祗劫。父母的心往往是不平等的,佛的心是平等的。父母有分别,偏爱,心不平等。如果说父母爱念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爱念自己的心相比较,往往他的心对自己还是特别执着,不能做到像爱念自己一样的。释迦佛和十方三世诸佛爱念众生的心是平等的,慈悲心,让众生出离一切苦海。众生受苦就像佛自己在受苦一样,这种心没有分别。急于出离,要让众生得到快乐,是无条件的,要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这种快乐。你说他平不平等?就是平等的。这是第二种比较。还有一种,儿女孝顺,能讨父母欢喜的,父母喜欢。如果儿女不成才,不孝顺,父母就讨厌了。佛爱众生,不管你是善的还是恶的,他都要哀愍于你。世间上的父母就不喜欢不学好的,不喜欢。那佛呢,他能平等饶益众生。为恶的,做这些五业不孝的,佛也不跟你计较,总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要教化于你。父亲厌恶不孝的儿女,而佛是救度一切众生,没有选择不讲条件。第四种呢,父母亲养得了我们色身性命,养不了自己法身慧命。很多是父母亲生我养我,只记于色身。佛呢,要让我们建立法身慧命。对比就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哀愍一切众生超过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我们要把四重恩要能了解,要有报恩的心来学习佛法。没有报恩的心,不知恩,不念恩,不报恩,我们内心往往就没有能动力了。

   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释迦牟尼佛说我今天成佛,要降服恶心,降服杀害众生的心。你为什么杀害众生?你能不能降服这种心,当你不能降服就很艰难了。因为贪众生的肉,就把这种恶习气降服不了。必须要降服这种烦恼恶,我们现在吃众生的肉,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还吃得很快乐,我们自己感觉到很快乐,你的慈悲心建立在哪儿呢?你学佛建立在哪儿呢?你皈依三宝建立在哪儿呢?把这些烦恼降服了。吃肉你怎么修…

《安居讲法第三十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