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39經 馬城大經▪P2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我從那奴隸被釋放,是依靠自己者、不依靠他人者、自由者,能去想去的地方。』他從此因緣而會得到欣悅,會到達喜悅。

  比丘們!猶如有財富、有財物的男子如果走上曠野道路,過些時候,如果他從那個曠野平安地、無恐怖地度脫,沒有任何財物損失,他這麼想:『以前,有財富、有財物的我走上曠野道路,現在,我從那個曠野平安地、無恐怖地度脫,沒有任何財物損失。』他從此因緣而會得到欣悅,會到達喜悅。

  同樣的,比丘們!比丘看這些自己未舍斷的五蓋如借款、疾病、監獄、奴隸、曠野道路;看這些自己已舍斷的五蓋如無借款、無疾病、從監獄被釋放、自由者、安穩的終極之地。

  他舍斷這些心的小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他以離而生喜、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而生喜、樂遍滿。比丘們!猶如熟練的澡堂師傅或澡堂師傅的徒弟在銅皿中撒布沐浴粉後,與水充分攪拌,沐浴粉團隨之濕潤、來到濕潤、內外被滲透濕潤而無遺漏。同樣的,比丘們!比丘以離而生喜、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而生喜、樂遍滿。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他以定而生喜、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定而生喜、樂遍滿。比丘們!猶如有湧泉的水池,其在東方無進水口,在西方無進水口,在北方無進水口,在南方無進水口,天又不能經常給予正確的水流,而那水池的冷水保持湧出後,那水池會被冷水潤澤、遍流、充滿、遍滿,全水池沒有任何地方不會被冷水遍滿。同樣的,比丘們!比丘以定而生喜、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而生喜、樂遍滿。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喜的褪去與住于平靜,正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于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專注、住于樂者』的第叁禅,他以離喜之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喜之樂遍滿。比丘們!猶如在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一些青蓮、紅蓮、白蓮生在水中,長在水中,依止于水面下,沈在水下生長,從其頂點到根被冷水潤澤、遍流、充滿、遍滿,全青蓮、紅蓮、白蓮沒有任何地方不會被冷水遍滿。同樣的,比丘們!比丘以離喜之樂潤澤、遍流、充滿、遍滿此身,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離喜之樂遍滿。

  再者,比丘們!比丘以樂的舍斷與苦的舍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他以遍淨、皎潔之心遍滿此身後而坐,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被遍淨、皎潔之心遍滿。比丘們!猶如男子會以白衣包含頭裹上後而坐,全身沒有任何地方不會被白衣遍滿。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時,他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之回憶。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比丘們!猶如男子如果從自己的村落走到其它村落,再從那個村落走到其它村落,再從那個村落走回自己的村落,他這麼想:『我從自己的村落走到那個村落,在那裏,我這麼站,這麼坐,這麼說話,這麼沈默,再從那個村落走到那個村落,在那裏,我這麼站,這麼坐,這麼說話,這麼沈默,我再從那個村落走回自己的村落。』同樣的,比丘們!比丘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時,他使心轉向衆生死亡與往生之智,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衆生依業流轉:……(中略)。比丘們!猶如兩間有門的家屋,在那裏,有眼的男子們站在中間能看見進、出,走動、探查家的人們。同樣的,比丘們!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衆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衆生依業流轉:……(中略)。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染汙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時,他使心轉向煩惱之滅盡智。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迹。』如實了知:『這些是煩惱。』如實了知:『這是煩惱集。』如實了知:『這是煩惱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之道。』當他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比丘們!猶如峽谷中的水池清澈、清淨、不濁,在那裏,有眼的男子站在岸邊能看見牡蛎、貝類、砂礫、小石、魚群優遊與停止,他這麼想:『這水池清澈、清淨、不濁,在那裏,有這些牡蛎、貝類、砂礫、小石、魚群優遊與停止。』同樣的,比丘們!他如實了知:『這是苦。』……(中略)『……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比丘們!這位比丘被稱爲『沙門』、『婆羅門』、『沐浴者』、『明智者』、『聞解者』、『聖者』、『阿羅漢』。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沙門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靜止,這樣,比丘是沙門。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婆羅門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排斥,這樣,比丘是婆羅門。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沐浴者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沐浴,這樣,比丘是沐浴者。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明智者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知道,這樣,比丘是明智者。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聞解者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流失,這樣,比丘是聞解者。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聖者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遠離,這樣,比丘是聖者。

  比丘們!怎樣是比丘阿羅漢呢?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被[他]遠離,這樣,比丘是阿羅漢。」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馬城經第九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如梵志法(MA.182);婆羅門法行(AA)」,南傳作「婆羅門所作之法」(dhammā…brāhmaṇakaraṇ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那些成爲婆羅門之事」(those things that make one a brahmin)。按:此處的「梵志;婆羅門」(brāhmaṇa),是經文結尾處所說的惡不善法的「被排斥」(Bāhitāssa)狀態,在巴利語中兩者有諧音的關系。

  「息止(MA.182)」,南傳作「被[他]靜止」(Samitā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使之靜下來」(He has quieted down),並解說,此處的「沙門」與「靜止」在巴利語有諧音的關系,其它「婆羅門」與「排斥」,「明智者」與「知道」,「聞解者」與「流失」、「聖者」與「遠離」、「阿羅漢」與「遠離」在巴利語也是諧音的關系。

  「(我們將)受持後轉起」(samādāya vattissāma)(采取並且遵循),參看《中阿含142經》比對。

  「從障礙法」(āvaraṇīyehi dhamme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屬于妨礙的狀態」(of obstructive states)。

  

《中部39經 馬城大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