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38經 渴愛的滅盡大經▪P3

  ..續本文上一頁樣子的色貪著,對不可愛樣子的色排拒,住于身念未建立,少心的,不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惡不善法無余滅之處,他這麼進入贊成與反對,凡任何他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受;當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受時,則生起歡喜;凡在受上歡喜者,則是取;以其取爲緣而有有;以有爲緣而有生;以生爲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嘗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他對可愛樣子的法貪著,對不可愛樣子的法排拒,住于身念未建立,少心的,不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惡不善法無余滅之處,他這麼進入贊成與反對,凡任何他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受,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受;當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受時,則生起歡喜;凡在受上歡喜者,則是取;以其取爲緣而有有;以有爲緣而有生;以生爲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比丘們!這裏,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于世間,他以證智自作證後,爲這天、魔、梵的世界;沙門、婆羅門的世代;諸天、人宣說,他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終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他說明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屋主、屋主之子或在其他族姓中出生者聽聞那個法。聽聞那個法後,他于如來處獲得信,具備那獲得的信,他像這樣深慮:『居家生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過些時候,他舍斷少量的財富聚集或舍斷大量的財富聚集後;舍斷少量的親屬圈或舍斷大量的親屬圈後,剃除發須、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

  當這樣出家時,他進入比丘的生活規定:舍斷殺生後,他是離殺生者,他住于已舍離棍棒、已舍離刀劍、有羞恥的、同情的、爲一切有情生類利益而憐愍的。舍斷未給予而取後,他是離未給予而取者、給予而取者、只期待給予物者,以不盜取而自我住于清淨。舍斷非梵行後,他是梵行者,遠離俗法而住,已離淫欲。舍斷妄語後,他是離妄語者、真實語者、緊隨真實者、能信賴者、應該信賴者、對世間無詐欺者。舍斷離間語後,他是離離間語者:他從這裏聽到後,不爲了對這些人離間而在那裏說,或者,他從那裏聽到後,不爲了對那些人離間而在這裏說,像這樣,他是分裂的調解者、和諧的散播者、樂于和合者、愛好和合者、喜歡和合者、作和合之言說者。舍斷粗惡語後,他是離粗惡語者,他以柔和的言語:悅耳的、可愛的、動心的、優雅的、衆人所愛的、衆人可意的,像那樣的言語與人說話。舍斷雜穢語後,他是離雜穢語者:他是適當時機之說者、事實之說者、有益處之說者,合法之說者、合律之說者;他以適當時機說有價值、有理由、有節製、具有利益的話。他是離破壞種子類、草木類者,停止晚上吃食物、非時食的一日一食者,是離跳舞、歌曲、音樂、看戲者,是離花環之配戴、芳香之莊嚴、塗抹物之打扮狀態者,是離高床、大床者,是離領受金銀者,是離領受生谷者,是離領受生肉者,是離領受女子、少女者,是離領受男奴仆、女奴仆者,是離領受山羊與羊者,是離領受雞與豬者,是離領受象、牛、馬、騾馬者,是離領受田與地者,是離從事差使、遣使者,是離買賣者,是離在秤重上欺瞞、僞造貨幣、度量欺詐者,是離賄賂、欺瞞、詐欺、不實者,是離割截、殺害、捕縛、搶奪、掠奪、暴力者。

  他是已知足者:以衣服保護身體、以施食保護肚子,不論出發到何處,他只拿[這些]出發,猶如鳥不論以翼飛到何處,只有翼的負荷而飛。同樣的,比丘是已知足者:以衣服保護身體、以施食保護肚子,不論出發到何處,他只拿[這些]出發。已具備這聖戒蘊,他自身內感受無過失的安樂。

  他以眼見色後,不成爲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爲當住于眼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製而行動,保護眼根,在眼根上達到自製;以耳聽聲音後,……(中略)以鼻聞氣味後,……(中略)以舌嘗味道後,……(中略)以身觸所觸後,……(中略)以意識法後,不成爲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因爲當住于意根的不防護時,貪憂、惡不善法會流入,他依其自製而行動,保護意根,在意根上達到自製,已具備這聖根自製,他自身內感受不受害的安樂。

  他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前視、後視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肢體]曲伸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穿]衣、持缽與大衣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飲、食、嚼、嘗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是正知于行爲者。

  已具備這聖戒蘊,已具備這聖知足,已具備這聖根自製,已具備這聖正念與正知,他親近獨居的住處:林野、樹下、山嶽、洞窟、山洞、墓地、森林、露地、稻草堆。他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坐下,盤腿後,挺直身體,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後,舍斷對世間的貪婪,以離貪婪心而住,使心從貪婪中清淨。舍斷惡意與瞋後,無瞋恚心、爲一切有情生類利益而憐愍而住,使心從惡意與瞋怒中清淨。舍斷惛沈睡眠後,住于離惛沈睡眠、有光明想、正念、正知,使心從惛沈睡眠中清淨。舍斷掉舉後悔後,住于不掉舉、自身內心寂靜,使心從掉舉後悔中清淨。舍斷疑惑後,住于脫離疑惑、在善法上無疑,使心從疑惑中清淨。

  他舍斷這些心的小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于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禅。再者,比丘們!比丘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于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禅,……(中略)……第叁禅……(中略)進入後住于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禅。

  比丘們!以眼見色後,他對可愛樣子的色不貪著,對不可愛樣子的色不排拒,住于身念已建立,無量心的,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惡不善法無余滅之處,他這麼舍斷贊成與反對,凡任何他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個受;當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個受時,則歡喜被滅;那歡喜滅者,則是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嘗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知法後,他對可愛樣子的法不貪著,對不可愛樣子的法不排拒,住于身念已建立,無量心的,如實了知心解脫、慧解脫:那些惡不善法無余滅之處,他這麼舍斷贊成與反對,凡任何他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個受;當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個受時,則歡喜被滅;那歡喜滅者,則是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比丘們!你們要憶持這我以簡要[教導的]渴愛之滅盡而解脫,還有被大渴愛網、渴愛柱子所縛的漁夫的兒子沙低比丘。」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那些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渴愛的滅盡大經第八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雞和哆子(MA.201)」,南傳作「漁夫的兒子」(kevaṭṭaputt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漁夫的兒子」(son of a fisherman)。

  「不更異(MA.201)」,南傳作「非不同的」(anaññanti,另譯爲「非其他的;(即是)自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非另一個」(not another)。

  「真實(SA.345);真說(MA.201)」,南傳作「『這是已生者』」(Bhūtamid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這已經生成」(This has come to be)。按:「已生者」(bhūta)爲「有(存在)」(bhavati)的過去分詞語態,表示「已存在的;這是已生成的(有情)」,還可引伸出「真實(事實),衆生,元素(大種,如「四大」的「大」),鬼神,萬物(已經發生的事物)」,這裏如果將「bhūta」譯爲「真實」、「真說」,對前後文義的理解就有困難了。本段經文另參看《雜阿含345經》。

  

  「以食故(SA.345);如來真說(MA.201)」,南傳作「那個食物的生起」(Tadāhārasambhav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其起源由滋養物發生」(It”s origination occurs with that as nutriment)。

  「彼食滅是真實滅(SA.345);如來滅已,所有真彼亦滅法(MA.201)」,南傳作「以那個食的滅而已生者成爲滅法」(Tadāhāranirodhā yaṃ bhūtaṃ taṃ nirodhadhamm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滋養物的停止,所已生成者歸于停止」(With the cessation of that nutriment, what has come to be is subject to cessation)。按:「食」(āhāra,另譯爲「食物;營養物」),中阿含經顯然譯爲「如來」(tathāgata),這對前後文義的理解就有困難了。

  「更求外尊(MA.201)」,南傳作「指定其他大師」(aññaṃ satthāraṃ uddiseyyāth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認另一位老師」(acknowledge another teacher)。

  「真實(MA.201)」,南傳作「[梵行的]核心」(sār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梵行的]核心」(the core [of the holy life])。

  「母滿精堪耐(MA.201)」,南傳作「母親是受胎期者」,「香陰」,南傳作「幹達婆」(gandhabbo),參看《中阿含151經》比對。

  「或,在這裏是怎樣的呢」(kathaṃ vā ettha hotī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或,在這個情況中你們認爲如何」(or how do you take it in this case)。

  「祭典」(kotūhala,另譯爲「刺激;騷動;混亂;法會儀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喧囂的辯論」(tumultuous debates)。

  「被大渴愛網、渴愛柱子所縛的」(mahātaṇhājālataṇhāsaṅghāṭappaṭimukk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巨大的渴愛網、在渴愛的枷中被捕獲」(caught up in a vast net of craving, in the trammel of craving)。

  「已變熱」(usmīkatopi,逐字直譯爲「熱+已被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點燃即使一點智慧的火花」(kindled even a spark of wisdom)。

  「禁戒」(va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遵奉;修道會規則」(the observances)。

  「瑞相」(maṅgal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吉兆征侯」(auspicious signs)。

  「栰喻法(MA.201)」,南傳作「筏譬喻法」(kullūpamaṃ dhammaṃ),其內容參看《中阿含200經》。

  

《中部38經 渴愛的滅盡大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