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避的易說。對惡朋友,有爲了回避的善朋友。對放逸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不放逸。對無信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有信。對無慚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有慚。對無愧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有愧。對少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多聞。對懈怠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活力已被發動。對念已忘失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念已現前。對劣慧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慧具足。對固執己見、倔強、難棄舍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回避的不固執己見、不倔強、容易棄舍。
純陀!猶如凡任何不善法,他們全都走向下方;凡任何善法,他們全都走向上方。同樣的,純陀!對殘害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向上方的不殘害。對殺生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向上方的離殺生。……(中略)對固執己見、倔強、難棄舍的男子來說,有爲了向上方的不固執己見、不倔強、容易棄舍。
純陀!『自己是陷入泥沼者而將拉出其他陷入泥沼者。』這是不可能的;純陀!『自己是未陷入泥沼者而將拉出其他陷入泥沼者。』這是可能的。純陀!『自己是未調禦、未受訓練、未般涅槃者而將使其他人調禦、訓練、般涅槃。』這是不可能的;『自己是已調禦、已受訓練、般涅槃者而將使其他人調禦、訓練、般涅槃。』這是可能的。同樣的,純陀!對殘害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殘害。對殺生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殺生。對未給予而取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未給予而取。對妄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妄語。對離間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離間語。對粗惡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粗惡語。對雜穢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雜穢語。對貪婪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貪婪。對瞋恚心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瞋恚心。對邪見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見。對邪志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志。對邪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語。對邪業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業。對邪命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命。對邪精進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精進。對邪念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念。對邪定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定。對邪智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智。對邪解脫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正解脫。對被惛沈睡眠纏縛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離惛沈睡眠。對掉舉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掉舉。對疑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脫離疑。對容易憤怒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無憤怒。對怨恨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怨恨。對藏惡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藏惡。對欺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欺瞞。對嫉妒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嫉妒。對吝啬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吝啬。對狡猾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狡猾。對僞詐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僞詐。對剛愎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剛愎。對極慢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極慢。對難說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易說。對惡朋友,有爲了般涅槃的善朋友。對放逸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放逸。對無信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有信。對無慚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有慚。對無愧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有愧。對少聞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多聞。對懈怠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活力已被發動。對念已忘失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念已現前。對劣慧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慧具足。對固執己見、倔強、難棄舍的男子來說,有爲了般涅槃的不固執己見、不倔強、容易棄舍。
像這樣,純陀!削減法門已被我教導,心的生起法門已被我教導,回避法門已被我教導,向上方法門已被我教導,般涅槃法門已被我教導,純陀!凡依憐愍對弟子有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所應作的,我已爲你們做了。純陀!有這些樹下、這些空室,純陀!你們要禅修!不要放逸,不要以後變得後悔,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大純陀歡喜世尊所說。
『被說的四十四句,以五節教導,
名爲削減經,甚深似大海。』
削減經第八終了。
「獨靜禅思;禅思(SA);宴坐(MA);叁昧思惟;禅靜(DA)」,南傳作「靜坐禅修」(paṭisallāṇa, paṭisallīna,另譯爲「宴坐、宴默、燕坐、獨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隔離;隱退;隱遁」(seclusion),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是世尊要比丘們作「身體的獨處」(kāyaviveka),也就是「獨坐、獨修」的意思。「從禅覺」爲「從禅思覺」之略,即「從靜坐禅修中起來」。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漸損(MA.91)」,南傳作「削減」(sallekhā,另譯爲「損減;漸損;儉約;製欲」),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削除」(effacement),並解說,這個詞的原始含意是指苦行或苦行的實行(austerity or ascetic practice),佛陀用來指徹底的削除或汙穢的去除(the radical effacing or removal of defilements)。
「增慢(MA.91)」,南傳作「極慢者」(atimānī,另譯爲「過慢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自大;傲慢」(arrogant)。另參看《中阿含88經》「最上慢」比對
「掉貢高(MA.91)」,南傳作「掉舉的」(uddha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安的」(restless)。
「發心(MA.91)」,南傳作「心…生起」(Cittuppādamp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心的傾向」(the inclination of mind)。
「惡度(MA.91)」,南傳作「不平整渡場」(visamaṃ titthaṃ,另譯爲「險難的渡場」),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平整涉水處」(an uneven ford)。
「不般涅槃(MA.91)」,南傳作「未般涅槃者」(aparinibbu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汙穢]未熄滅」([with defilements] unextinguished)。
「對法(MA.91)」,南傳作「回避法門」(parikkamanapariyāy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回避之道」(the way of avoidance)。
「與我論有關的」(attavādapaṭisaṃyutt),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或與我之教義結合」(associated either with doctrines of a self),並解說,注釋書說此是二十種「有身見」,但也可理解爲更多其他相關的教義,如MN.102所說。
「與世界論有關的」(lokavādapaṭisaṃyu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與世界之教義結合」(associated with doctrines about the world),並解說,這是諸如世界是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等教義者。
「只初作意」(ādimeva…manasikaro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只初加入(到達)[他的冥想(定)訓練]」(attending only to the beginning [of his meditative training])。
「在[那些見]有煩惱潛在趨勢之處」(yattha ca anuse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關它們躺在下面[的對象]」([the object] in relation to which they underlie),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處(對象)」(yattha)指五蘊,而「有煩惱潛在趨勢」(anusenti,另譯爲「隨眠」,動詞)指經由對那些見持續執取,那些見的凝聚力(gathering strength)。
「難說者」(dubbacā)(難告誡),參看《中阿含89經》比對。
「被說的四十四句」(Catuttālīsapadā vuttā,疑爲catucattāḷīsatipadā vuttā之誤),菩提比丘長老英譯沒譯。按:此偈應是結集者綜括全經內容的綱領加入的,有攝頌的味道。「四十四句」指「殘害」、……「固執己見、倔強、難棄舍」等四十四項。
「以五節教導」(sandhayo pañca desi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沒譯。按:「五節」指「削減、心的生起、回避、向上方、般涅槃」等五個段落。
「在[那些見]執行之處」(yattha ca samudācar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關它們被運用[的對象]」([the object] in relation to which they are exercised upon),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處(對象)」(yattha)指五蘊,而「執行」(samudācaranti)指身體的獲得或言語的表達(gaining bodily or verbal expression)。
「般涅槃」,南傳作「爲了般涅槃」(parinibbān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依此而熄滅它」(by which to extinguish it),Nyanaponika長老英譯爲「依此而達到[它的]完全澆熄」(by which to attain to the full quenching [of it]) 。
《中部8經 削減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