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去操不該操的心。這一輩子我們能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怎麼樣爲善積德度化衆生,把自性道場能安立起來,來覺察善惡因果。並不是要把你上班停下才能修行,修行是不分時間、場合、地點的。你在工作中就是修行,你生意就是修行。你在搞建設過程中,建設就是修行,善惡之道要知道,善惡因果你要明白。你不明白這種善惡因果,你修行建立在什麼地方呢?所以修行是不離開我們自己的生活的。你夫妻之間的相處有沒有善心呢?有沒有正確的方法呢?要改正。夫妻之間的相處就是修行,家庭之間的相處就是修行。你在工作單位當中要處理好工作關系,領導與自己的關系,周邊同事的關系就是修行。在做生意的過程當中要用善心來成就自己的福德,不要發染汙之財,否則你掙了錢了也有血腥味,那你掙錢就不是修行了。要有善法來修行,先進文化必然帶來先進的利益,所以在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特征。現在商業文化特別發達,無人不商,所以商業做生意非常普遍。現在要提倡一種什麼呢?依善惡因果而做生意。發福德智慧之財,發善業之財,不要發不幹淨的財。這種時候我們就把善業因果建立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就行了。所以是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過,他非我不非。在你日常的行爲過程中你能不能反省,把這點落實下去?當你能落實下去就很好,所以我們把善惡因果要明白。不管你做什麼要牢記一個宗旨要爲善積德,將來不管在生死的路上你有善法的保障就好,不僅是你這一輩子有錢的保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把貪欲給我們講清楚,主要是追求錢財而受的苦難給我們說出來,那就是爲貪欲所受的苦。
這裏說爲嗔恨心所受的苦。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在給我們講嗔恨心的過患,先從道理上來勸化我們。世間上的所有人民,彼此之間做爲父子,夫婦,朋友親戚我們應該以恭敬心相處。要以相互的愛護心慈悲心相處,彼此之間要有恭敬叁寶的心來恭敬我們父子,親屬。你對所有的人乃至動物,都要用恭敬叁寶的心來恭敬他。我們禮拜佛菩薩是成就自己的恭敬心,把這種恭敬心成就了就要用恭敬心來生活。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恭敬,要愛護對方要有慈悲心,恭敬心、謙虛心,利益衆生心。所以說一切衆生都是我們自己成佛的父母,離開衆生我們就沒辦法成佛了。面臨這種父母的時候我們要發孝順心,要發恭敬心,要發敬愛心,要發饒益心,要發成就衆生心。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才能建立起來。當相敬愛。我們應當相互恭敬愛護慈悲幫助,在這樣一種過程當中我們的善法就建立起來了。如果你沒有恭敬心,不能相互恭敬愛護成就,那大多數顯發出來的就是一種惡法。最重要的是體現在人際關系中,你以什麼心來對待。對一切男女老少都以恭敬心來對待,你不要老子天下第一,我想叫他怎麼樣就怎麼樣。要把自己放矮一點,要以恭敬心,愛護心來對待衆生,不要互相挑毛病,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人世間就由于這些憎惡顯發出來的這些惡業,所以不要相互憎惡和忌妒。
有無相通。在財物上要有無相通,在智慧上要有無相通,在功德上要有無相通,在佛法上要有無相通。財物上你的錢多一點就拿一點出來,照顧那些沒有的。我們現在不是號召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要帶動另一部分沒有富起來的人,你富裕了要把你的錢財貢獻出來。你要帶動沒有學佛的人,你不幫助他學佛,這些人沒有善根你不管他,你只想一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自私自利心。你想一個得到佛法的好處,在學法的過程中是成就自己的悭貪心。在錢財上自己有多余的要用我的富有去接濟貧窮的人。佛法上你已經學會了,人家沒有學會,你就要幫助別人學會,去帶他人學會。佛法上有無相通,先進門的幫助沒有進門的,先學佛的幫助沒有學佛的。智慧上要有無相通。爲善爲惡只在一念之間,改正起來就非常快,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惡人,那些有錢有勢的人說不定哪天就沒錢沒勢了。要學會雪中送炭,要讓我的智慧來幫助那些現在暫時還愚癡的人,讓你學習佛法來成就別人沒有的學習的佛法,這叫有無相通,這就是叫財布施,法布施。世間上的人,有痛有恐懼,你要幫助他克服。所以用布施來成就有無相通,慈悲心平等心成就相互恭敬敬愛的心。不要因爲這種悭貪不舍而不布施。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言語面色要常常保護和顔悅色。世間上做生意的人爲了掙錢,他有一句話,和氣生財。所以要想賺取錢財就要和氣。我們現在是要修功德的人,你不和氣怎麼生財呢?所以這種言語要常保持和顔悅色。大家和睦相得,要守規矩。不守規矩的話,人世間就沒有遊戲規則了。往往你就要損傷別人,讓別人不高興。本來是很好的人際關系,你違背大衆的規矩常識,違背人心而做事情就很艱難,所以違背人心是不好的。人家高興了,你偏偏讓人家不高興。人家歡喜了,你偏偏讓人家痛苦。人家正說他的好處,你不會贊歎,你冷言冷語,你忌妒別人,違背別人的心念,這種時候不好的人際關系就從這裏産生了。有一個老和尚很感歎,現在的年輕人,出牌不按規矩來,這是最麻煩的事情。那幾個大和尚都在討論。他們說的是爲人處事,不是說的打牌。現在的人講什麼規矩!能得到錢,能當上官,得到現實利益就行了嘛,有錢就是老子,有官位就是老大。不講規矩,在世間上就亂了嘛。善法目前有利益,將來也有利益。今天稍微得到一點好處,今天好處變質了,不能繼續下去,那肯定不是善法,是有漏的世間法。我們要不管對誰都有利益,不僅是對現在有利益,對將來也有利益。如果我們都處于惡性循環當中,這種利益就不能保證。實際上就是要在善法當中來求,處在心法當中來求。這是從道理上來勸化我們一切的人際關系應該用恭敬心,相互的愛護之心。
慈悲心,饒益衆生心,孝順衆生心來成就,能令衆生歡喜者令諸佛歡喜。諸佛以大菩提心爲根本,大菩提心是利益衆生爲根本,諸佛是利益衆生的。我們現在也能利益衆生,能令衆生高興,就能令諸佛歡喜。所以說我們想成佛要抓住成佛之道,不要走惡性循環,不要走善的對立面(就是嗔恨心,惡法)。所以我們今天修行就是修恭敬心,修孝順心,修利益衆生心,不要去害人,這是宗旨。我們現在念佛的人沒有這種心。時時刻刻想占人家的便宜,時時刻刻想整別人,讓別人心裏怎麼不高興。這樣念佛就念到一邊去了,你就不懂念佛的道理,這是從道理上來教育我們。下面一段,也是接著講這種事情。
或時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複。待人接物,開言吐語,起心動念要成就這種恭敬心,利益衆生心,慈悲心。從它的反面來說,反面就是嗔恨心,鬥爭心,所以說鬥爭和嗔恨究竟有什麼過患。我們人呢,有的時間心裏面開始産生不同意見了,大家開始競爭辯論,大家要爭輸贏。當我們心裏有差距,能平等地爭論的時候還好,往往在爭論當中他就開始越爭論越不舒服,開始辯道理佛法,心裏嗔恨得不得了。恚也是嗔恨,怒也是嗔恨。我們自己心裏千差萬別,世間上人各一百,形形色色,哪裏能全和我們保持一致呢?你沒有恭敬心包容心就會産生分歧,就有衆生的執著,我相人相,要爭個輸贏。他心裏有這種恨意不高興,這種意識就要生起來。這種恨意,我們今天稍微意識裏有一個恚恨心,哪怕非常小,僅僅是一種不高興心,不平衡心,非常微小的忌妒之心,在這種心當中産生不愉快,在不愉快中産生厭惡心,在厭惡心中産生恚恨心,到最後就沒有止境了。所以當這種恨意非常微小的時候,我們一般還能控製。當你的情緒到達一定的時候,人就勸不住了,拉都拉不住了,就很厲害了。所以恚恨心是有程度的不同的,他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厲害。
兩個居士從來不認識,今天聚在一起了,言語之間開始還有點高興,大家言語還投機,還能說到一塊兒。你是我的知音我是你的知音,這樣能和合相處在一起。人處在一起的時候,原來沒在一起還好,現在在一起了,牙齒和嘴皮還要打架呢,到分歧的時候心裏就不舒服了,變成是非之心了。原來很好的朋友,原來只是贊歎他,現在只是批評他了,最好的朋友到最後變成最不好的了。因爲你的根底他都知道,原來是好朋友,到最後結成冤家了,一點點的不和合,慢慢成冤家路窄了,是不是一點點增加了呢?刻骨的仇恨就這樣産生了。我們這一輩子一點點的不快樂,到最後就越來越厲害,到未來的時候他就形成冤家了。所以我經常給大家說,在這一世大家相處的過程當中,你不要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不順眼,大家要相互和合。有分歧大家要坐下來,我對你不高興,我爲什麼不高興,我給你說,我們要把心結要解掉。如果說你不解掉,今天結一個結,明天結一個結,心結多了,將來就麻煩了,將來就有冤家對頭。
爲什麼這一輩子有的人我們一看就很歡喜,爲什麼這一輩子中有的人我們一見就忿恨,這都上過去世引起的。心念是連續的,不是你經過的心念就忘記了。多少年之後,你兒時玩的遊戲,等你長大了,在你不經意之間在腦海裏就顯現出來了,不可思議啊。不能及時解決彼此的心結,你給我提意見,我給你提意見,乃至在夢中一見他就跟他打架,這樣的心思越來越激烈,自然就是冤家對頭了,逐漸還會形成大的冤家對頭。同樣的善法也是這樣的。所以說主要是一個心念,你的心態怎麼樣,你不看別人的弊端,光看人家的好處,我自己對他的恭敬心慢慢就生起來了,這就是一種心態所決定的。如果你今天發現人家一點弊病,後天再發現一點,完了。你喜歡吃面包的,你一看面包的色香味,今天吃了我很歡喜,明天再見這種面包你就歡喜。這種不斷地喜歡,以後你就離不開這種面包了,就是這樣。你喜歡吃什麼菜,今天喜歡,明天喜歡,到最後就是你最喜歡的菜了。你看那些戀愛的男女就是這樣,開始一聽他這種聲音不錯。明天再聽她的歌,不錯,又是一個優點,後天看他跳舞,爲人處事也還不錯,每天了解一點,到最後他心裏就割舍不下了,就開始追求了,在這種過程中把婚姻關系締結下來了。冤家也是這樣締結的,情人眼裏出西施就是這樣,他只朝好的方面看,愛戀之心越來越厲害,兩個人離不開,就只有結婚了。冤家關系也是這樣締結的,只是思維的心態不一樣,情人之間是相互的稱歎,相互發現別人的魅力,冤家是相互挑毛病,天長日久,冤家對頭就成了,離不開。冤家對頭也離不開,不是冤家不聚頭,還是離不開。愛人也離不開,這種冤家也離不開,愛恨是一體。不管你愛的人還是你恨的人,離不開的就是這兩個方面。一個是你愛的人,一個是你恨的人,時時刻刻在你面前晃來晃去。愛的人出現讓你高興,在快樂與不快樂中轉來轉去。 人生就在快樂與不快樂中跑來跑去,因爲冤家對頭我們不高興,愛人安慰你,你又增加了一份感染心執著心。冤家對頭成就了你的愛心,愛恨本來是一體,你愛的最深的就是你最痛恨的,讓你歡喜讓你憂的就是心態。只要你把這四句話聽懂了,你選擇什麼樣的心態來生活。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講道理,世間之事善惡的因果是要有量的增加的,善能善緣無盡,惡也可以惡緣無盡,不是停止不動的,所以這種道理非常深刻。
《安居講法第二十一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