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地方再打一個洞還是沒有水,地上到處是洞,但從來沒有超出叁尺深,他怎麼能打到有水?所以恒常心比較重要的,我們修行當中長久地修行,選擇了一個法門不要輕易放棄,要長久地修行,要能堅持,這叫常力。
善力就是依照善法欲來修。正確地修,就有歡喜心了。佛法是立杆見影的,我經常在說,我今天又發脾氣了,別人也不高興,這就是立杆見影。對自己對別人都有損傷,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放棄,因爲你不正確,讓你自己生不起法喜,也讓別人生不起,怎麼辦?我們要想辦法,怎麼樣辦事?所以直截了當,你能夠把這種事情辦成就立杆見影了。當你把佛法用正確了之後馬上就有效應,如影隨行。佛法就是這樣,當你的心念能正確地開發自己的利益,找到一種正確的修行方法,是善的功效,就發揮出來了。兩個人之間只要把這種方法選對了,兩人的關系就能改善。當你起心動念正確了,一般來說方法就很容易正確。當你修行起心動念的態度每一步都不是很如理如法,那就很艱難了,所以說善力就是依法正修的力量,所以這叁種力就是我們自己正式修行,依照佛法我們能長久地修,能夠方便地修,能夠正確地修。這是正當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具備這樣一種條件。
定力,慧力,那是第四門。雖然自己有長久地修,有正確地修,有善巧地修,就能讓自己一心一意。所以修心成就了之後,就能讓自己一心一意地安心辦道。你已經有定力了,修行已經有成就了。所以當你能達到一心不亂,不爲不相關的因素來幹擾自己,修行的時候能達到一心一意,修行就初步有成就了,定力就能顯現出來了。把外面的惡法要停止下來,能把惡法停止下來,不再去做那些惡法,那定力出來了,修觀成就之後,智慧力量能顯現出來。能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每一時刻都能選擇自己的正念。我現在聽經,多少個念頭並起,有聽經聞法的念頭,有外面散亂的念頭,乃至白天上午有什麼幹擾自己你還能想起來,這是分心。在這些念頭起來的時候你要有選擇,先聽經,聽完經再說。你有這種選擇就有智慧力量,隨時你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該幹什麼。如果沒有這種選擇力量,智慧力量,那你修行就很不具足了。問你現在在幹什麼,你不知道,那你選擇什麼呢?那很艱難。所以你這一輩子究竟要幹什麼,你要分辨清楚。你今天究竟應該幹什麼你要清楚,人對自己內心的要求要達到非常明白。你真正的需求你要知道,隨時要選擇。像你開車一樣,前面有石頭你要繞過去。修行就是這樣,隨時要選擇。你跑得越快你的注意力越要集中,迅速作出反應。你不要睡著了才修,修到地獄裏去了你還不知道。定力、慧力是修正我們內心,當這種修止成就就顯現爲定力。修心,讓我們內心具備智慧力量,選擇力量,修觀成就。所以定力、慧力就是我們修行成就。我們因力、緣力是修行的一種根本,一種基礎。意力、願力是修行的助緣,要有這些條件你才能修行,正式修行的時候就要具備方便恒常正確修行。定力慧力,這四種就是針對于我們修行,從前到後,前後修行。平時給你講你沒學到這種程度。
下面多聞之力,是第五門,修行你要有理解,沒有理解不行。你不理解就等于開車閉著眼睛開,不長眼睛走路當然危險。古時候有一個比喻,盲人騎瞎馬,到了深坑就很危險,修行不多聞佛法,你的內心是黑暗的,不知道怎麼修行,沒有理解,所以說我們最初不要說修行。很多人就說我要閉關,我要修行。相應的經並沒有聽聞,相應的佛法你也從來不知道,你說你怎麼修呢?盲修你修不出結果。看你修正什麼了,修就要按照正確的方法修,不要按歪門邪道,錯誤的方法去修。所以要廣學多聞,要依照叁藏十二部,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開發我們對佛法的理解,所以多聞之力是我們修行之中要發生智慧的理解,要知道怎麼修行。這種多聞之力非常重要,這是第五門。
第六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力。你要修行,你要親近大善知識,多聞之力是幫助你修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就是成就你的。你首先要布施,最容易做的就是布施。你自己有什麼你要布施。不要把錢鎖在櫃子裏面,舍不得拿出來做善法。他說等到我以後生病的時候用。發願就發得不好,發願將來生病?淨天老和尚他就從來不存錢,走到哪裏就布施給哪個寺廟。出家人就象昨天所講的,象遊禽一樣,無所藏積,不要積累東西在那兒,那是麻煩。所以我們現在每一個出家人要能做到這個地步,你的財布施就做得很好了。現在看起來很不具足,都在往自己包裏放錢,叫你供衆出家人很少供衆,放生就是人家在家人出錢,我們出家人不出錢,人家在家人布施我們出家人不布施,那就是顛倒。出家人常住上把你管完了,結果你還把錢藏積起來幹什麼呢?要拿出來做善事。很多人在問我:師父,你爲什麼不報帳?你本來沒有掙錢,都是十方善男信女供養你的。有的人就要報,連自己上廁所也要報帳,那你麻煩不麻煩。所以說我們現在從現實生活過程中,你來看我們自己是否成就財布施,說明我們出家人財布施修得怎麼樣。
首先要從財布施中來修行。錢財都舍不出去他還能修行什麼?最容易修的就是錢財嘛,所以在財布施當中你修行不起來的人修行難成就。十地菩薩最初一地就是修布施度,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常住上你吃喝拉撒都把你養起來,兩只眼睛不管事,有能力不拿出來用,怕出汗,那很容易生病。該出汗你不出肯定要生病,所以我說大家該拜佛要拜佛,該做事還要做事,布施嘛。當然做事情要出汗,你坐在那裏就不出汗了嗎?所以要求大家要把能力布施出來,吃了飯要消災嘛,不消災怎麼辦?我常聽居士出家人說這樣關你的事,那樣不關你的事,吃飯就關你的事。我說常住上也拿這種方法,你大小便不關常住上的事,不修廁所怎麼辦?你吃飯也不關常住上的事,幹嘛要給你煮飯,你安身立命也不關常住上的事,我看這個廟就不用修了。殿也不用搭了,廁所也不用修了,多簡單,我自己去修吧。所以我們人享受了一分我要准備奉獻兩分,能夠消災。要把自己的能力要布施出來,不要這樣我不會,那樣我不會,有能力是舉手之勞就能辦的事情,這樣不關你的事,那樣不關你的事,出家人在這個份上就很艱難了。我力所能及的掃地都是一種布施,在我們人的身上除了錢外還有很多寶貝,你沒有認識到。你不能布施,所以你修行很難修起來。到最後是無畏布施,不損傷衆生,不讓衆生害怕。要成就衆生,衆生見了你就歡喜,衆生見了你不恐懼,那叫無畏布施。要守戒,布施度對治悭貪不舍的煩惱。這就是修行,要落實在布施度當中。你每天給自己規定功課,你布施多少,有錢布施錢,有能力布施能力,有汗水你布施汗水,這都是布施,象這些你要落實在每一天的布施過程中,你沒有奉獻就不行,修行就修不起來。
第二種是戒,防非止惡。最初是聲聞戒,你要修行起來。到最後是我們這種菩薩戒,要發布施心,大菩提心、承擔心、奉獻心,與此背離的心我們不發,那叫戒。
第叁種是忍,忍是忍辱,由修行來的艱難困苦,我們熱天修行,我們比丘穿衣,把衣袍穿在身上好象很不自在、要出汗、要有忍,沒有忍力是不行的。我們誦經很艱難,要有忍力,拜佛也要有忍力,沒有忍力不行的,你看經書也要有忍力。你整天坐在那裏面要看,不忍是不行的。
第四種要精進,把自己的力量全部奉獻來修行。精進地去修行,精進是針對善法。我們修行要成就六度波羅蜜,所以說,這後面兩門正式修行的時候就有修與行的分別,修和行兩點不一樣。
前面四門是說修上的,後面兩門是說行上的。修是修正,改正錯誤,行動了就是正面積累功德,修行六度波羅蜜,聽聞佛法,正式修行,正面地積累功德。修呢是要改正一些錯誤,因力要改變自己不發心這種錯誤。緣力要改變依賴于佛菩薩這種錯誤,要廣結法緣人緣,不要閉關自守,損傷衆生。意力和願力要發心。心裏發不起來,沒有意志力,沒有願心。要改正內心的東西,改正沒有方便之力的,改變不長久,也是修行的弊病。要改變不正確的行爲。修和行還有區分,所以這裏就把修行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講得非常細致了。
第七門,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就是依修行而成就的德相。正念力是舍掉一切有爲法,不執著于一切有爲法。勤修萬善而不執著于萬善,不執著于所斷的惡相。努力地度化衆生,能舍棄自己的執著相。進入自己沒有執著的,一無所著的實相當中。所以叫正念,不住于邪相,能舍棄于一切有爲相,住于無畏相,叫正念力。正念止觀,就是我們依正念而停止惡法,安住于修行的環境依法而修行,這叫止觀力。止就是停止錯誤,自然就正了,觀是一種智慧,依于正念,起心動念都明正確的念頭。智慧自然就落實下來了,離開愚癡的見解叫正觀,依靠正念力和止觀力成就諸通明力。
諸是表示多,通就是神通。就是神通的力量。明就是叁明,要知道那些過去世的事情,天眼,能知道很遠的事情。他心能知道人家心裏面的事情。明就是一種智慧,神通智慧力量能成就。依正念和止觀的力量成就神通和智慧。這是我們自己修行成就的功德。從最初修行改正錯誤,到正式修行,叁明六通,是自力究竟圓滿。如法成就諸衆生力,就是利益衆生的力量。如法調伏衆生,依據佛法來調伏我們內心的煩惱,調伏自信的衆生,內在的煩惱因沒有了,外在的衆生果就自然度化了,所以依照佛法來調伏衆生。一個是調伏自性衆生,從自己修行上來。當你有修行了就能調伏衆生,沒有修行了就調伏不了。從外在來說調伏衆生要有方便力。你自己修行對自己再嚴格也不爲過,對于衆生要有方便善巧,沒有方便善巧度化不了他。還要有威德力量,沒有你還降服不了他。所以我們要依照佛法來調伏諸衆生力,所以總結自利利人,諸多種力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都具備這些力量。我們今天呢,依于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具備這種力量。對于我們這一輩子的修行也就講說清楚了,你應該怎麼修行。所以在贊歎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同修諸力具足,就是從因至果,自利利人。教會我們如何修行,如何修正自己的缺點。如何成就自己的功德,如何利益衆生。這些力量不是要等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修,我們今天就要具足。
《安居講法第十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