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讲法第十八讲▪P3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地方再打一个洞还是没有水,地上到处是洞,但从来没有超出三尺深,他怎么能打到有水?所以恒常心比较重要的,我们修行当中长久地修行,选择了一个法门不要轻易放弃,要长久地修行,要能坚持,这叫常力。

   善力就是依照善法欲来修。正确地修,就有欢喜心了。佛法是立杆见影的,我经常在说,我今天又发脾气了,别人也不高兴,这就是立杆见影。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损伤,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放弃,因为你不正确,让你自己生不起法喜,也让别人生不起,怎么办?我们要想办法,怎么样办事?所以直截了当,你能够把这种事情办成就立杆见影了。当你把佛法用正确了之后马上就有效应,如影随行。佛法就是这样,当你的心念能正确地开发自己的利益,找到一种正确的修行方法,是善的功效,就发挥出来了。两个人之间只要把这种方法选对了,两人的关系就能改善。当你起心动念正确了,一般来说方法就很容易正确。当你修行起心动念的态度每一步都不是很如理如法,那就很艰难了,所以说善力就是依法正修的力量,所以这三种力就是我们自己正式修行,依照佛法我们能长久地修,能够方便地修,能够正确地修。这是正当修行的时候,我们要具备这样一种条件。

   定力,慧力,那是第四门。虽然自己有长久地修,有正确地修,有善巧地修,就能让自己一心一意。所以修心成就了之后,就能让自己一心一意地安心办道。你已经有定力了,修行已经有成就了。所以当你能达到一心不乱,不为不相关的因素来干扰自己,修行的时候能达到一心一意,修行就初步有成就了,定力就能显现出来了。把外面的恶法要停止下来,能把恶法停止下来,不再去做那些恶法,那定力出来了,修观成就之后,智慧力量能显现出来。能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每一时刻都能选择自己的正念。我现在听经,多少个念头并起,有听经闻法的念头,有外面散乱的念头,乃至白天上午有什么干扰自己你还能想起来,这是分心。在这些念头起来的时候你要有选择,先听经,听完经再说。你有这种选择就有智慧力量,随时你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该干什么。如果没有这种选择力量,智慧力量,那你修行就很不具足了。问你现在在干什么,你不知道,那你选择什么呢?那很艰难。所以你这一辈子究竟要干什么,你要分辨清楚。你今天究竟应该干什么你要清楚,人对自己内心的要求要达到非常明白。你真正的需求你要知道,随时要选择。像你开车一样,前面有石头你要绕过去。修行就是这样,随时要选择。你跑得越快你的注意力越要集中,迅速作出反应。你不要睡着了才修,修到地狱里去了你还不知道。定力、慧力是修正我们内心,当这种修止成就就显现为定力。修心,让我们内心具备智慧力量,选择力量,修观成就。所以定力、慧力就是我们修行成就。我们因力、缘力是修行的一种根本,一种基础。意力、愿力是修行的助缘,要有这些条件你才能修行,正式修行的时候就要具备方便恒常正确修行。定力慧力,这四种就是针对于我们修行,从前到后,前后修行。平时给你讲你没学到这种程度。

   下面多闻之力,是第五门,修行你要有理解,没有理解不行。你不理解就等于开车闭着眼睛开,不长眼睛走路当然危险。古时候有一个比喻,盲人骑瞎马,到了深坑就很危险,修行不多闻佛法,你的内心是黑暗的,不知道怎么修行,没有理解,所以说我们最初不要说修行。很多人就说我要闭关,我要修行。相应的经并没有听闻,相应的佛法你也从来不知道,你说你怎么修呢?盲修你修不出结果。看你修正什么了,修就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修,不要按歪门邪道,错误的方法去修。所以要广学多闻,要依照三藏十二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开发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所以多闻之力是我们修行之中要发生智慧的理解,要知道怎么修行。这种多闻之力非常重要,这是第五门。

   第六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你要修行,你要亲近大善知识,多闻之力是帮助你修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就是成就你的。你首先要布施,最容易做的就是布施。你自己有什么你要布施。不要把钱锁在柜子里面,舍不得拿出来做善法。他说等到我以后生病的时候用。发愿就发得不好,发愿将来生病?净天老和尚他就从来不存钱,走到哪里就布施给哪个寺庙。出家人就象昨天所讲的,象游禽一样,无所藏积,不要积累东西在那儿,那是麻烦。所以我们现在每一个出家人要能做到这个地步,你的财布施就做得很好了。现在看起来很不具足,都在往自己包里放钱,叫你供众出家人很少供众,放生就是人家在家人出钱,我们出家人不出钱,人家在家人布施我们出家人不布施,那就是颠倒。出家人常住上把你管完了,结果你还把钱藏积起来干什么呢?要拿出来做善事。很多人在问我:师父,你为什么不报帐?你本来没有挣钱,都是十方善男信女供养你的。有的人就要报,连自己上厕所也要报帐,那你麻烦不麻烦。所以说我们现在从现实生活过程中,你来看我们自己是否成就财布施,说明我们出家人财布施修得怎么样。

   首先要从财布施中来修行。钱财都舍不出去他还能修行什么?最容易修的就是钱财嘛,所以在财布施当中你修行不起来的人修行难成就。十地菩萨最初一地就是修布施度,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常住上你吃喝拉撒都把你养起来,两只眼睛不管事,有能力不拿出来用,怕出汗,那很容易生病。该出汗你不出肯定要生病,所以我说大家该拜佛要拜佛,该做事还要做事,布施嘛。当然做事情要出汗,你坐在那里就不出汗了吗?所以要求大家要把能力布施出来,吃了饭要消灾嘛,不消灾怎么办?我常听居士出家人说这样关你的事,那样不关你的事,吃饭就关你的事。我说常住上也拿这种方法,你大小便不关常住上的事,不修厕所怎么办?你吃饭也不关常住上的事,干嘛要给你煮饭,你安身立命也不关常住上的事,我看这个庙就不用修了。殿也不用搭了,厕所也不用修了,多简单,我自己去修吧。所以我们人享受了一分我要准备奉献两分,能够消灾。要把自己的能力要布施出来,不要这样我不会,那样我不会,有能力是举手之劳就能办的事情,这样不关你的事,那样不关你的事,出家人在这个份上就很艰难了。我力所能及的扫地都是一种布施,在我们人的身上除了钱外还有很多宝贝,你没有认识到。你不能布施,所以你修行很难修起来。到最后是无畏布施,不损伤众生,不让众生害怕。要成就众生,众生见了你就欢喜,众生见了你不恐惧,那叫无畏布施。要守戒,布施度对治悭贪不舍的烦恼。这就是修行,要落实在布施度当中。你每天给自己规定功课,你布施多少,有钱布施钱,有能力布施能力,有汗水你布施汗水,这都是布施,象这些你要落实在每一天的布施过程中,你没有奉献就不行,修行就修不起来。

   第二种是戒,防非止恶。最初是声闻戒,你要修行起来。到最后是我们这种菩萨戒,要发布施心,大菩提心、承担心、奉献心,与此背离的心我们不发,那叫戒。

   第三种是忍,忍是忍辱,由修行来的艰难困苦,我们热天修行,我们比丘穿衣,把衣袍穿在身上好象很不自在、要出汗、要有忍,没有忍力是不行的。我们诵经很艰难,要有忍力,拜佛也要有忍力,没有忍力不行的,你看经书也要有忍力。你整天坐在那里面要看,不忍是不行的。

   第四种要精进,把自己的力量全部奉献来修行。精进地去修行,精进是针对善法。我们修行要成就六度波罗蜜,所以说,这后面两门正式修行的时候就有修与行的分别,修和行两点不一样。

   前面四门是说修上的,后面两门是说行上的。修是修正,改正错误,行动了就是正面积累功德,修行六度波罗蜜,听闻佛法,正式修行,正面地积累功德。修呢是要改正一些错误,因力要改变自己不发心这种错误。缘力要改变依赖于佛菩萨这种错误,要广结法缘人缘,不要闭关自守,损伤众生。意力和愿力要发心。心里发不起来,没有意志力,没有愿心。要改正内心的东西,改正没有方便之力的,改变不长久,也是修行的弊病。要改变不正确的行为。修和行还有区分,所以这里就把修行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得非常细致了。

   第七门,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就是依修行而成就的德相。正念力是舍掉一切有为法,不执着于一切有为法。勤修万善而不执着于万善,不执着于所断的恶相。努力地度化众生,能舍弃自己的执着相。进入自己没有执着的,一无所著的实相当中。所以叫正念,不住于邪相,能舍弃于一切有为相,住于无畏相,叫正念力。正念止观,就是我们依正念而停止恶法,安住于修行的环境依法而修行,这叫止观力。止就是停止错误,自然就正了,观是一种智慧,依于正念,起心动念都明正确的念头。智慧自然就落实下来了,离开愚痴的见解叫正观,依靠正念力和止观力成就诸通明力。

   诸是表示多,通就是神通。就是神通的力量。明就是三明,要知道那些过去世的事情,天眼,能知道很远的事情。他心能知道人家心里面的事情。明就是一种智慧,神通智慧力量能成就。依正念和止观的力量成就神通和智慧。这是我们自己修行成就的功德。从最初修行改正错误,到正式修行,三明六通,是自力究竟圆满。如法成就诸众生力,就是利益众生的力量。如法调伏众生,依据佛法来调伏我们内心的烦恼,调伏自信的众生,内在的烦恼因没有了,外在的众生果就自然度化了,所以依照佛法来调伏众生。一个是调伏自性众生,从自己修行上来。当你有修行了就能调伏众生,没有修行了就调伏不了。从外在来说调伏众生要有方便力。你自己修行对自己再严格也不为过,对于众生要有方便善巧,没有方便善巧度化不了他。还要有威德力量,没有你还降服不了他。所以我们要依照佛法来调伏诸众生力,所以总结自利利人,诸多种力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都具备这些力量。我们今天呢,依于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具备这种力量。对于我们这一辈子的修行也就讲说清楚了,你应该怎么修行。所以在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同修诸力具足,就是从因至果,自利利人。教会我们如何修行,如何修正自己的缺点。如何成就自己的功德,如何利益众生。这些力量不是要等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修,我们今天就要具足。

  

《安居讲法第十八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