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無人無我,在內心裏離開了虛妄的無明,離開了堅固的執著,離開了人相我相,要這樣修行才容易成功。我們整天都在人我是非當中鬥爭,甚至連口頭上常爭鬥,你還有什麼時間修行呢?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了。所以內心裏離開染著心,口裏不再去說那些無意義的話、鬥爭的話。對一切衆生都能夠修大慈悲心,饒益衆生心,使自心柔軟下來。依慈悲心而對治自己的嗔恨心。要離開五欲,讓我們自心清淨下來。對佛法精進學修不厭怠,對一切佛法能平等修行,能發勇猛心修學,深解般若。把一切散亂昏沈全部對治,咱們聽聞佛法修行佛法的時候常能具足愛法、樂法、喜法之心。能離開煩惱惡趣的心,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的時候的果報,都能夠具足,能夠離開。行動坐臥起心動念待人接物的所有煩惱,能遠離惡趣心,凡是菩薩的一切的修行都能具足成就。這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在修行上都能修行具足,都能離開那些過錯。
得深禅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爲人演說。
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成就了這些四禅八定,七覺知八正道努力修行,成就了五眼六通。所以說他這種神通智慧成就了,成就了一切智、無礙智,不管是自己修行還是幫助衆生修行都非常具足。這一段大意就講的是這個。他們成就的功德非常圓滿,所以具足成就無量功德。
得深禅定呢?欲界的衆生幾乎都在散亂心當中。爲什麼欲界的衆生都在散亂心當中呢?我們內心愉快多,外面世界對我們的誘惑就大,誘惑非常大,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注意力就分散,很多時間你自己觀察一下自己修行過程中是不是這樣?不要說那些不學佛的人分散你的注意力,就是學佛的同修照樣分散你的注意力。一會兒這個同修說長道短,你心裏又不高興了,就分散你的注意力了。一會兒別人又來拍你的馬屁,讓你高興之際,注意力又分散了。大家都不理你了,不贊歎你,也不批評你,估計你又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孤獨,總是欲望很多。對于貪心,許多可以貪的東西誘惑他。如男色女色,金錢名利地位哪一樣不誘惑他呢。因爲嗔心不斷,所以說外面哪一個眼睛看你的時候,那個眼神又沒有對,哪個人給你說話的態度不對了,都會幹擾你。欲界的衆生幹擾太多。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欲望,少欲知足。要達到少欲知足了,修行就要具備很好的條件。現在叫你無欲,很多人就恐懼。
人生在世間就會有欲望,我們現在有欲望也是正當的,你要發展正當的欲望。就像積德行善,要出離叁界輪回了生死,要得究竟圓滿的果報,這些也是欲望。要發展良善的人際關系,讓我們的福德智慧資糧都不斷地增長,這些都是正當的欲望。我們要把錯誤的欲望放下,要對治。所以人在世間上,小的時候充滿好奇無知,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要在世間上打拼天下,到我們這個年紀慢慢應該覺悟了。“叁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四十歲就應該不迷惑了,應該有智慧了,分辨得清我們這一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當你分辨不清楚的時候,長到六十歲還象小孩一樣,什麼都好奇需求,欲望還是放不下。如果欲望放不下修行什麼時候能成功呢?所以在欲界要對治我們的欲望,要慢慢地學會放下。當我們放下了,有智慧了,不受幹擾誘惑了,智慧福德就能慢慢地生起來。
我們最早所受到的苦從哪裏來呢?欲望比天還早。所以我們在苦海所受到的苦呢,也越來越多。所以欲有多重,苦就有都多,不正當的需求貪著太多,我們所受到的艱辛就比一般的要多,少欲知足的人他的苦就要少許多。當欲界的衆生能認識到我們的苦難是來自于我們的欲望,只要把這些不正當的欲望能對治了,我們自己所受到的苦就能減輕許多。所以我們只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爲什麼只信得過觀世音菩薩呢?觀察自己的需求,沒有需求的東西沒有必要再去了。慢慢要增長自己的智慧,用智慧觀察我們真實的需求,那些對你沒有利益的,所以現在要有智慧,把這些欲望放下。你不修行是放不下的。
怎麼修學呢?親近大善知識,聽聞佛法,依靠戒的標准來修學。在戒律當中來學習,學會守戒。戒就是教自己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明了道理之後,你能把這些道理運用在實際生活過程中。許多人還沒有這種根基,道理懂了,怎麼修行還是不知道,就是事理就圓融不起來。就需要更細致的教育,落實在什麼地方呢?在戒律當中。戒律每一步教你怎麼起心動念,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你說我淨土不守戒行嗎?出家幹什麼,叁歸戒,要跟著自己的修學不斷地求戒法,在戒法當中修行。戒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製定的,依靠真理而製定,不多不少,如理如法地把法界的真實因果給我們宣講出來。要不懂聖賢的般若智慧沒關系,只要你懂戒律。所以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你要學會。在欲界中要守戒,能對治自己虛妄的妄想。
在欲界當中有相似的定,什麼叫欲界的未到地定呢?雖然沒有修四禅八定,依靠守戒的力量,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自然就很清楚了。在這種習慣的戒的行爲過程中,我們的善根就在不斷地增長。我們的心就在不斷地調伏。當你把這顆心調伏下來之後,慢慢地心就與定相應了。原來你對金錢有很執著的心,在世間上整天在盤算怎樣去掙錢,這種心時時刻刻都在起心動念圍繞著錢轉,那你怎麼修行呢?沒有辦法。我們守戒的時候學會愛財,取財有道。對治邪財的,不該取的財不要取。我們知道怎樣取正當的法財,習慣了之後我們的心在錯誤的行爲裏面,想貪汙不正當渠道的錢就不再想了。當你不想,他對你就沒有影響力,所以你的心慢慢就沈靜下來了。所以說,依靠這種欲界的修戒,他能夠對于我們在事情上,待人處事這種迷惑上就能夠逐漸對治。所以守一條戒就能解脫一條戒的煩惱,你不持戒就很難對治煩惱。對治貪欲要持戒,不殺生,不吃衆生肉。我們守不吃衆生肉這條戒法,就對治我們對衆生肉起了貪著。所以很多人最初出家修行的時候感到很不耐煩,他覺得沒有營養,要去殺害衆生。所以你要守持殺生戒開始有點困難,當你習慣之後,見了衆生肉,就不再想。經常不守戒的人一看到狗跑出來,他就在想狗肉好吃,他在想犯戒的行爲。一旦持戒,他就想不能打狗,狗也是衆生,毀滅了衆生的佛性罪過無邊。能尊重衆生的佛性,不再殺害衆生,不吃肉形成習慣。你再叫他吃他心裏就會有反應,形成習慣了。
守戒能鍛煉自己的定力,戒守不好想修四禅八定很艱難。爲什麼?你戒沒有守好,戒是保護你的,你缺少這些保護你就沒有地方入定,你要在保護下才可以入定。所以我們修這些戒是修行的基礎,把戒修好了我們的善根開始增長,慢慢的四禅八定就會出現。在初禅之前我們的心慢慢開始調伏下來,一直到欲界定,我們的心就達到相似的禅定境界了,到初禅的時候我們欲界的四大就要開始變化。你在欲望中生存的人,人家一看就知道你的欲望有多重了,你的身體不輕爽。有一些老和尚,仙風道骨,一看就是超然脫俗的。在紅塵世間的人,一看他的臉色,肉色,他的欲界四大沒有轉換。在這些過程當中你怎麼修。所以最初修行的時候,在四禅八定初禅的時候就要開始轉化欲界四大。在哪裏開始轉換呢?要進入初禅的時候就要顯現于身體的動感,無故地就會動起來。你在修定的時候,他的身體開始振動,要是不知道人來說很恐懼。這個身體我又沒叫他動,動起來了,是你修定修到相應的功夫了要動。動的是四大,地水火風開始慢慢地轉換,四大的本質開始轉換了。它的色身非常,你修四禅八定的時候,色界欲望就慢慢止下來了。通過修定欲望慢慢開始止息下來,安住在四禅當中。所以在初禅的時候呢,這種動感一起來了,全身發癢。不知道的人靜夜不下去了。要學習過的人知道是正常景象,一心不亂,動了一會兒就不動了,動感過去了之後還有癢感。你不知道的人也很恐懼我是不是生病了?不是,你不要管,心住在空叁昧當中,癢了一會兒就不再癢了。八種觸(動、癢、輕、重、涼、暖、澀、滑),身體突然就輕下來,沒有身體了一樣。就象一陣風。這個時候不要去歡喜,知道是一種正常的反映,輕了幾天就過去了。輕過去了還有重。你感覺到身體怎麼這麼重啊?你要知道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在修定的時候,內心身心開始發生強烈的溫暖的感覺也不要去執著他,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是欲界的四大向色界的四大開始轉換。初禅的時候可以具備這種感觸入種功德。
我們一心不亂地念佛也在修定。當這種安靜了,你念佛,自己身心最初的現象就能安住在佛的名號當中。由這樣的初住,我們的心,心心念念,初的安住呢就能轉換成細的安住。一兩天或一兩個月,我們的心在烏雲裏面就打開一次空隙,有一點光明,身體非常空有清淨。但是我們還能見到身心相,這種戒定。從這以後繼續修行,我們的身心呢,就開始慢慢地轉換了,慢慢地就開始看不見了,是欲界的未到地定,身心慢慢開始開闊起來。自己一心一意地念佛,你能不能到達這種呢。經過這樣一天,他的時間不一定。這樣我們就感覺到冷暖等等的一切感覺,念佛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你念佛念安靜下來之後的一種四大,這種轉換的時候呢,初禅境界就開始出現了。原來放不下的,現在能夠放下。東西無論怎樣顯現,你都看而不著。以前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現在內不見身,外不見色,就空下來了。
光明。念佛的時候,我們佛,象阿彌陀佛安住于我們內心八大蓮花的光明,能實實在在的光明定力慢慢開始增加。以前是這種心一直定不下來,到了初禅,有智慧能夠選擇。世間上有人邀約你打麻將你就能知道我要念佛我不打麻將,善根就能顯發。他很喜歡做善事,以前你稍微冒犯他一點他就會發脾氣。這時你怎麼欺負他,他也處…
《安居講法第十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