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歡喜當中,處在一種快樂當中,以智慧修行念佛相應,以這種境界相應。所以說這是色身四大開始轉換。欲望對治了之後,你念佛爲什麼不能達到一心不斷?很簡單欲望太多,誘惑太多,昏沈心太多。能夠對治自己的欲望,慢慢地我們的禅定心就能升起來。欲界的身體換成色界的四大,在定心當中,他就能夠增長,看不出來一種凡夫俗子的味道。修道的人年紀越大越是有精神。欲界的欲望開始轉換到色界的四大,殊勝得多。所以出家人你要讓氣質發生變化就要修定心,不修定心不行。
所以這些在初禅的時候呢,顯現出有些輕安,初禅的時候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覺和觀。修行從覺中有觀。什麼叫覺?尋覓一樣。象有有居士在念佛,有佛號有恭敬心。慢慢地念了十幾分鍾,發覺念佛心不在了,這時候我們自己覺悟了,去把念佛心抓回來。我們最初的功夫就是這樣。開始念佛修行就是這樣的,很正常。有的人往往坐在那裏念佛念了一上午,念佛心早就跑了,他還不知道去抓回來。念佛的心沒有了,跑到哪裏去了都不知道了。爲什麼?因爲他沈醉于往事當中,所以自然而然把自己的心耽誤了。最初念佛沒有念佛,你在念家裏的人,關照和覺照常往外面跑。當我們安住在這裏不動了,讓我們自心能安住于一個地方。當你不管它的時候,煩惱的心自然就去了。這個時候呢你念佛的心就非常好。當把我們自心安住在念佛當中,煩惱對你不影響的。如同不受歡迎的人來了你不要管他,不要理他。等幾分鍾你再看他,自然他自己覺得沒意思就走了。煩惱也是,就像不受歡迎的客人一樣,就象瘋子來了一樣,沒人理他,他就走了。如果一群人圍著他,他就不走了,他很興奮。煩惱也像一個瘋子一樣,他到你修行的正念當中來幹擾你,你不要理它,受到冷遇了,自然他就走了。我們自心就是這樣,你心裏常熱鬧非凡,常存分辨,不斷地要求自己,你越要求氣就越厲害。所以開始學習修行就要從有觀當中修行。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多數是沒有覺觀的功夫,不會覺照,不會觀照,他修行就修不起來。
當有覺有觀之後,他自己內心歡喜就會出現。在孤獨寂寞中能發現另一種歡喜,法的歡喜,看到這種法和自己越來越親近,看到自己能生信心,看到自己念佛越來越相應,他歡不歡喜。這種喜能引發善法欲,我們在修行念佛的時候,他感覺到法上的樂,樂能顯現。修行當中又有感應,有法樂。這個時候他能沈靜下來辦道。出禅念佛轉化欲界的四大,能出現清淨殊勝的身體,向二禅進步。我們對于初禅的覺觀功夫有了之後,你養成覺觀了,你老是在覺觀當中,你在念佛過程當中已經一心不亂了,就不要到處去覺觀,要把覺觀舍掉。念佛的人,一心不亂念阿彌陀佛時他故意去找,一會兒他在看周圍怎麼沒人和我一塊兒念佛呢,一看人家說閑話他也要說。你要一心不亂念佛就行了,你不要去覺觀。所以當你能一心不斷念佛的時候不要起覺觀,要把覺觀放下。好好地安住于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安住于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安住自己的清淨心自信心,安住于佛的清淨功德中。越念身心世界越快樂,這是內在清淨心的快樂。平時你念佛沒有這種歡喜的心,越念越快樂的心。這種快樂不是高興的狂樂,是身心輕安,好象什麼都不存在感覺。念佛的過程中只知道念佛,身體的感覺都沒有了,身心定下來了,安住在佛法當中這叫樂。因爲這樣的喜樂而念佛,越來越近。有時候靜了他也會不習慣,法堂裏清清靜靜他就覺得奇怪,師父怎麼沒講經?他不習慣。二禅念佛的時候自己的定心越來越深入,所以念佛就能逐漸地生起來。
到了第叁禅,他要把第二禅的歡喜舍掉。在二禅的時候還能常常感覺到自己念佛的歡喜。當你一執著這種歡喜心的時候就會障礙你的修行。要放掉,要安住。叁禅呢,住在修行過程當中,安住于平等當中。念佛能達到一心不亂,不要分別,這樣念信心越來越深入,執著于這種境界的時候就會障礙你。要安住于平等心,一句阿彌陀佛從口裏出來清清楚楚,從我們耳朵裏進去明明白白,平等念佛,這是第叁禅。安住于念佛的正念,保持沒有?如果有一點歡喜或者有一點悲哀,念來歡喜起來了,或者哭起來了,就是非常粗略的感受。我們內心裏有一種深層次的法喜生起深層次的快樂,其他煩惱都不起來了,越來越深入了。天氣的變化、聲音都影響不了你了。
依叁禅而念佛,我們內心不斷深入到更深層次的一種不亂當中,念佛影響不了你,別人罵你,你像沒聽見,你一心不亂,人家說這個人入定了,沒有辦法改變他。這時會出現一種歡欣的動搖,多少還會出現一點點動搖。要把這種歡喜轉變到內心念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以前阿彌陀佛是從外來的,但是現在從自性上開始念佛的時候,他的自己的本有的自性慢慢地就會開悟,都是我自己的本有,有什麼欣喜嘛。這些境界是自己的,原來就已經有了,有什麼歡喜呢?也沒有悲哀。當我們自己不管煩惱的時候就不再去管他了,所以把第叁禅的樂受舍掉。依這種舍受呢,我們內心念佛的功夫呢,越來越深入。你念佛與阿彌陀佛的叁明六通,功德慢慢開始相應。自己內心好象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我就有多少功德,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好處我就要得到好多。這樣念佛的時候,他的功德心,正念心就慢慢增長,安住于一心不亂,就像鍾你不敲他的時候他的聲音就不出來。所以當我們在一心不亂念佛過程中就會轉化欲界的四大,成爲色界的四大,我們的心越來越深入。
四禅念佛。你欲望心雖然斷掉了還有物質還有攝受。慢慢要把色界對我們的色身約束還能舍棄。我們在色界四禅中,慢慢色對我們的製約開始厭棄,修空觀。我們觀察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相,一觀察起來能對治于色身的執著開始放下,能夠空。當這種空一空便即一切,開始用我們這種色身而彙入到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微妙寂靜的虛空當中。執著于這種東西,由一心念佛,色身彙入阿彌陀佛的蓮花化身當中。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化身,微妙色身轉化色界的四大。那種定心又能一步一步地增加,當我們的色身不再執著自己的時候,他能夠把握自己。念佛自由自在,他已不限于這個色身了。我們現在還是我住在這裏就不能脫離這種地方。到了四空定的時候,我們的色身不一定住在這裏,要安住于一心不亂之中,我在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在蓮花當中念佛,化于虛空中,在佛光中,慢慢就會轉化我們對色身的執著。這時候我們修行觀想就能自由自在。所以叫空入定,以空住定而念佛。當我們這種空于內心的分別心而起,這種分別心觀想心,能夠放下。到達這種境界,在我們內心的觀想放下,用我們自己的心變演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安住于阿彌陀佛的清淨時,自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揉和在一起,來加持我們自己清淨身口意叁業,加持我們的叁業。他能加被自己,把自己的色身完全轉化,安住在阿彌陀佛內心裏念佛,用自性來溝通佛心。加被第二個心。在這個念佛過程中我們安住于阿彌陀佛的清淨,脫出虛空,這種念佛可以到達,知道阿彌陀佛的心也是無所有心、真空心。能夠達到這種佛心衆生心都放下,就能安住定的西方極樂世界裏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所不在。隨其心靜則國土靜。那個時候我們的心,你念多少,虛空衆生跟著你念多少,山河大地和你一塊兒念佛。我在這裏念佛的時候這個講堂的人都在念佛。我在這裏念佛的時候,衆生草木有情無情都在念佛,流水聲,風吹聲,聲聲都變成念佛聲,無所不在,這種念佛的聲能充滿虛空。到達二地,非想非非想出定。把這種念佛的心要保持正念。不是不想,不是不念,有正念顯前。保持這種正念。他很大聲地在那裏念,很粗略地念,那種心要放下。這種念佛心越來越深刻。所以這叫深入禅定。要一步一步地學會深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衆生就能深入這種禅定。這種四禅八定他們就能深入。
諸通明慧。各種神通光明智慧他們都具備了。七覺支,在我們修行的時候要以八正道修行。依八正道而念佛,你聽過沒有?今天晚上給你講了以四禅八定而念佛,那也是修行念佛的一種方法。依八正道的念佛,七覺支的念佛又不一樣了。所以通常的法門對我們念佛有很多啓發。你依淨土法門而學教,天臺也好,哪一個不是教我們念佛法門的?所以說沒有什麼法門可以和淨土法門打架,法法圓融。我們現在因爲不圓融所以這個法門和那個法門打架。所以內江始終沒有跳出這個圈子。你是出家念佛的我是在家念佛的,我不和你一起。他和出家人不和合不團結。你是在聖水寺念佛的我在西林寺念佛我不和你走一路,這都是分別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能具足成就這種功德,能各種神通都顯發出來,各種智慧也能顯發出來。內心在七覺支當中來修學。要能清楚分別自己所念的法。同樣,你念阿彌陀佛又念到藥師佛去了,那說明你內心還是很粗略,沒有智慧。依精進修行身輕心安,我們自己修道的功德進步。所以說學習這種佛法的人要能夠得到輕安了,這一輩子就能脫離粗重的煩惱。我們爲什麼沒有輕安呢?爲啥?沒有精進修行。因爲你很散,因爲你很昏沈,你的身體就始終很粗重。你看人家清定上師,晚上只打一會盹,整天地講經說法,他爲什麼有這麼好的精神,那是有功夫的,沒有功夫不能精進修行,身體就非常粗重。清定上師打個盹就行了,精進修行睡四個小時就夠了,我們不知道要睡多少時間,所以我們的身心非常粗重。以前我想這個覺能不能睡夠啊。把覺睡夠了再修行,結果一年睡了下來發現這個瞌睡越睡越多。當你精進修行的時候,瞌睡就跑掉了。自己身心輕安,這種善根就慢慢開始出現,修行也就更有時間。遊戲是玩不玩的,好多居士說我等世間上的東西享夠了我才來皈依,還有的居士說我八十歲了才來皈依。我說你能不能活到八十歲都不知道呢。世間上的東西要淺償則止,能經曆一下,能…
《安居講法第十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