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講法第十五講

  叁界一切萬相都是因緣所生,有只是虛假的有,不是真實的有。站在諸法自性皆空的角度上來說叁界都平等的,萬法都是平等的。等觀叁界,空無所有。在諸法空性的角度上來觀察諸法都是平等的。這也是一種智慧。用空性的智慧觀察世間萬有,相有理空——從事象上來看好象是有,從真理上來說就是沒有。沒有一個真實的相狀、不變的相狀,這是一種般若空慧。自求佛法,具足辯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種空慧。一心一意的呢,只是追求佛法。不象我們現在,往往學佛,僅僅是一種業余的學佛,專業是找錢。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一心一意地修行佛法,他們的用心不一樣。有無礙辯才,爲衆生演說佛法,就要有這種辯才。所以等觀叁界空無所有,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的。自己利益自己要有這種空慧,自求佛法。你要想得到根本的利益,就要從佛法當中去。等觀叁界空無所有和自求佛法這是自己修行,自己利益自己。要從這個地方來。我們自己學到佛法了,不僅僅是自己對治自己的煩惱,我們還要發心,要用這樣的佛法利益人世間,利益一切衆生。怎樣利益衆生呢?你要具備無礙的辯才,你給別人講說佛法沒有辯才是不行的。你把人家說不服,道理講不深透,往往衆生的好奇很多。疑問很多,沒有無礙辯才是很難度化衆生。平時不問問題就算了,一問問題,衆生的疑問最多,你要他學好,我們要利益衆生的時候必須要有這種辯才,在化度衆生的時候就要有這種能力。有這種辯才才能除衆生煩惱之患。衆生有這些疑問就有問題煩惱有不安。所以我們要具備這種辯才之後我們就能發生這種大用。把衆生的煩惱病去除。那是度化衆生。辯才呢,通常我們說有無礙辯才。

   一般說有四種無礙辯才,叫四無礙辯才。我們這種辯才在哪些地方來成就?在哪些地方達到無障礙?

   第一是,諸法內在的含義我們要通達。所以這叫做義無礙辯。我們世間有一種義,叫見義勇爲,這個詞語你能懂嗎?義就是應該做的。世間上應該做的是什麼?平常都在講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斷惡修善度衆生都是該做的,那就是真理就是戒律就是實相因果,所以義無礙辯才就是要把諸法實相要能明白。因果法要徹底明了。這種戒律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你要非常清楚。而且爲什麼不該做,這裏的道理你要能通達無疑。那叫義無礙辯才。通達因果真理,通達戒律的開遮持犯。學佛就是我們要知道該做什麼,爲人處事該怎樣對待別人。我們常說十善業,那就是我們該做的。進一步就是戒律,通達這些戒律。你受居士菩薩戒,你對這裏的開遮持犯呢。所以初一十五是非常熱鬧的,是法上熱鬧,清淨地學佛。

   我希望我們在叁個月安居過程中要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出家人誦戒,在家人也誦戒。你把你所受的戒律讀一讀,講一講,知道我們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我們修行就是要修正不正確的行爲。你不知道怎麼修行呢?所以慢慢地我們要出一些考題。我們把平常生活過程中,最容易讓大家誤會的心態找出來,包括說的語言,一個一個拿來我們自己面對。看你怎樣來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好多人對道理是聽不進去的你講太深的道理後他聽不明白。你要在行爲上要給他說得非常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他講的是這層道理。老百姓你就只管給他說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對老百姓最有信仰的虔誠,你只要告訴他,他就能這樣奉行,你要給他講這應該怎麼做,你很難讓他弄明白這種道理,他是不是愚弄老百姓呢?

   我在對比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講不講道理。講的道理比漢傳佛教還要深刻,玄妙。但對于一般老百姓不要講這麼多。怎麼修行怎麼持咒,怎麼頂禮怎麼供養叁寶。象我們這樣一個大殿堂四周都是佛教,他留下的空間並不多。你進去後你就感覺到這些高大威猛的佛好象在開會你進去顯得很妙小,只能瞌頭,頂禮。把佛的偉大,菩薩的慈悲顯示出來了。所以西藏的佛教氛圍很濃。漢傳佛教道理講得很多,天臺般若淨土禅宗。講得非常玄妙,非常圓融。但是人家就有人批評,講理講多了。他說天臺講道理,他的這種哲學上的道理發展到一種機製。但就是由于這種道理發展到非常圓融。天臺宗往往就後繼無人,非常高深,有多少人能掌握呢?沒有多少人掌握。越朝深裏講,體驗的可能就比較小一些。必須要善根利智的人才能懂道理相應。一般根基差一點的就艱難。道理講多了相反不是好事,但什麼道理也不講也是一個問題。就要看怎麼樣適中。道理講得太多了,有人就在埋怨,說師父你們怎麼只講經不念佛啊?大家在念佛的過程當中相應的道理沒明了,念佛念得不懂道理,我們希望能對這種弊病能有所糾正。但是這種道理又不能講得太多太深。有好多人也不相應。淨土內在的含義法門你們清楚,要知道我們修行的法門內在的含義。我們自己修行是一回事我們要把佛法帶到世間上去又是一回事。當你要把佛法帶到世間上去,我不能開口閉口我們佛教。你到世間上去不一定以佛教的名出現,把無我奉獻帶到世間上去,也許人家聽不出來是講的佛法,但是人家很喜歡這種道理。所以把這種理念要理解,要帶到世間上去就能突破宗教的界線。這就很好。那種突破概念之後,內在就是義無礙智的義。理念要知道啊。諸法的內涵要知道。當你講經你不知道這種內涵怎麼講?很難講。這是第一種辯才叫義無礙辯。

   第二種辯才叫法無礙辨。什麼叫法呢?法和法的名義要結合起來。從這些名言概念當中他能夠了知這種法的內在含義。用我們自己的智慧來通達諸法的名字,沒有障礙。所以說,與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法要善巧地安立。在所說的名言概念當中,自己能把這種名言概念能消化。當你不能消化,我們現在把經書給人家背一遍,你看這講得多舒服啊,人家一聽聽不懂,太專業。古代漢語今天人聽不懂,佛法的專業術語,一說出去衆生聽不懂。名言概念是一個大的障礙,你要把這個要吃透,化爲我們通俗的語言。換成衆生能聽得懂的語言。當你還沒有消化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用他聽得懂的語言給他說。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的名字怎麼來的,名言概念怎麼安立的,諸佛這樣安立這個法的名字是有深刻的內涵的。你吃透了才能爲衆生講經說法。這是第二種無礙辯才,對于法的名象要能清楚。

   第叁種是詞無礙辨。我們講經說法用的是語言,這種語言來講說這種經,隨衆生能理解的語言我們能讓他聽得懂。對于一切的衆生要性不一樣,方言不一樣。語言背景不一樣。他的接受能力不一樣。你要把這些完全考慮在內,針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法,能方便善巧讓他領會佛法的真實內涵。有的人要詳細地講解,從理上來深入佛法。你可以給他詳細地講解,有的人呢,他就適應于簡略地講說。他能從簡略的語言當中得到修行。我們要從講說的語言上隨時掌握我自己應該怎樣講,讓他能清楚明了,我們要學會怎樣說話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說,針對什麼樣的衆生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要達到完全沒有障礙,給一切衆生說話的時候都恰到好處。要了解一切衆生,所以我們平時鼓勵大家要修和合衆,大家要團結要多理解別人。當你理解別人之後,你才知道說什麼話能讓他明白道理。如果你連衆生都不理解,你怎樣去度他。他能聽懂什麼樣的話,你不鑽研你怎麼度衆生?所以這種有語言上的素質,語言的功底非常好,要學會怎樣說話。現在有很多居士你叫他講他不會講。語言上,當他坐在講臺上他就很有障礙,不知道怎麼來組織語言,一看到這麼多面孔他恐懼緊張。所以我們人人都要鍛煉,把語言的技巧能掌握。怎樣說法能順于佛法的含義,又能順于衆生的根基。要知道這句話出去對衆生要起什麼樣的作用。語言的運用上自己要達到運用自如。

   第四種樂說無礙辯。非常喜歡說,老法師有人聽法時候,他怎麼累怎麼困他都要講下來。他歡喜,只要有人聽他就喜歡講。以這種善法欲,天臺宗專門有隨喜五品的修行。他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沒弄懂怎麼給別人講?在講解過程中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有助于你自己的學習。你理解了給衆生講是利益衆生你講的過程當中,我們發心利益衆生而講經說法。這個過程很多時候就是鍛煉自己,培養自己的。你原來還沒弄懂這個含義,在講說的過程當中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加被。所以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法門。在隨喜五品的修行過程中專門有讀誦講說贊歎,都是修行的法門。所以我們現在能理解多少講多少,這是一種學習。一天一天就增加自己的智慧。開始你講得很艱難,後來講得很自在,開始人家聽不懂,後來慢慢就能聽懂了。一個字你能講幾天就越來越深刻了。隨著自己智慧的開發。菩薩能把一切智的含義講出來,能把八萬四千法門的道理全部貫穿講透,他所說的法都是真實的,隨著可以度化衆生的根基,衆生就能得到無窮盡的利益。他們喜歡聽聞什麼樣的法就給他們說什麼樣的法,具備方便善巧,讓別人聽起來不會感到滿足厭煩。所以在這種過程當中以歡喜演說的辯才能力,這種樂無礙辯才。天臺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的妙字,叁個月說妙字。講得太透徹了。所以說這就是有辯才,要說無礙辯才。

   我們自己在佛法過程當中呢,我們自己要具備無礙辯才的時候,才能利益衆生掌握諸法的內涵,諸法的名相。在言語的運用上,運用自如。給一切衆生歡喜講說沒有障礙。讓一切衆生都歡喜聽,能聽明白。這是你的功德,修行四無礙辯才的時候就是你的功德,也是利益衆生的資本。所以能除滅衆生的煩惱之患。如其本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從彌陀如來智慧神通加被。你等空叁界空所有的智慧從彌陀如來邊上生,你具足辯才,你的辯才從彌陀如來的加被當中出生。你能夠去滅衆生的煩惱之患,從彌陀如來邊上出生。彌陀如來是我們的法身父母。彌陀如來的根本力量來成就我們,度化衆生自利利人…

《安居講法第十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