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讲法第十五讲

  三界一切万相都是因缘所生,有只是虚假的有,不是真实的有。站在诸法自性皆空的角度上来说三界都平等的,万法都是平等的。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在诸法空性的角度上来观察诸法都是平等的。这也是一种智慧。用空性的智慧观察世间万有,相有理空——从事象上来看好象是有,从真理上来说就是没有。没有一个真实的相状、不变的相状,这是一种般若空慧。自求佛法,具足辩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种空慧。一心一意的呢,只是追求佛法。不象我们现在,往往学佛,仅仅是一种业余的学佛,专业是找钱。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就是一心一意地修行佛法,他们的用心不一样。有无碍辩才,为众生演说佛法,就要有这种辩才。所以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是对治自己的烦恼的。自己利益自己要有这种空慧,自求佛法。你要想得到根本的利益,就要从佛法当中去。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和自求佛法这是自己修行,自己利益自己。要从这个地方来。我们自己学到佛法了,不仅仅是自己对治自己的烦恼,我们还要发心,要用这样的佛法利益人世间,利益一切众生。怎样利益众生呢?你要具备无碍的辩才,你给别人讲说佛法没有辩才是不行的。你把人家说不服,道理讲不深透,往往众生的好奇很多。疑问很多,没有无碍辩才是很难度化众生。平时不问问题就算了,一问问题,众生的疑问最多,你要他学好,我们要利益众生的时候必须要有这种辩才,在化度众生的时候就要有这种能力。有这种辩才才能除众生烦恼之患。众生有这些疑问就有问题烦恼有不安。所以我们要具备这种辩才之后我们就能发生这种大用。把众生的烦恼病去除。那是度化众生。辩才呢,通常我们说有无碍辩才。

   一般说有四种无碍辩才,叫四无碍辩才。我们这种辩才在哪些地方来成就?在哪些地方达到无障碍?

   第一是,诸法内在的含义我们要通达。所以这叫做义无碍辩。我们世间有一种义,叫见义勇为,这个词语你能懂吗?义就是应该做的。世间上应该做的是什么?平常都在讲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断恶修善度众生都是该做的,那就是真理就是戒律就是实相因果,所以义无碍辩才就是要把诸法实相要能明白。因果法要彻底明了。这种戒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你要非常清楚。而且为什么不该做,这里的道理你要能通达无疑。那叫义无碍辩才。通达因果真理,通达戒律的开遮持犯。学佛就是我们要知道该做什么,为人处事该怎样对待别人。我们常说十善业,那就是我们该做的。进一步就是戒律,通达这些戒律。你受居士菩萨戒,你对这里的开遮持犯呢。所以初一十五是非常热闹的,是法上热闹,清净地学佛。

   我希望我们在三个月安居过程中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出家人诵戒,在家人也诵戒。你把你所受的戒律读一读,讲一讲,知道我们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我们修行就是要修正不正确的行为。你不知道怎么修行呢?所以慢慢地我们要出一些考题。我们把平常生活过程中,最容易让大家误会的心态找出来,包括说的语言,一个一个拿来我们自己面对。看你怎样来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好多人对道理是听不进去的你讲太深的道理后他听不明白。你要在行为上要给他说得非常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他讲的是这层道理。老百姓你就只管给他说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对老百姓最有信仰的虔诚,你只要告诉他,他就能这样奉行,你要给他讲这应该怎么做,你很难让他弄明白这种道理,他是不是愚弄老百姓呢?

   我在对比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讲不讲道理。讲的道理比汉传佛教还要深刻,玄妙。但对于一般老百姓不要讲这么多。怎么修行怎么持咒,怎么顶礼怎么供养三宝。象我们这样一个大殿堂四周都是佛教,他留下的空间并不多。你进去后你就感觉到这些高大威猛的佛好象在开会你进去显得很妙小,只能瞌头,顶礼。把佛的伟大,菩萨的慈悲显示出来了。所以西藏的佛教氛围很浓。汉传佛教道理讲得很多,天台般若净土禅宗。讲得非常玄妙,非常圆融。但是人家就有人批评,讲理讲多了。他说天台讲道理,他的这种哲学上的道理发展到一种机制。但就是由于这种道理发展到非常圆融。天台宗往往就后继无人,非常高深,有多少人能掌握呢?没有多少人掌握。越朝深里讲,体验的可能就比较小一些。必须要善根利智的人才能懂道理相应。一般根基差一点的就艰难。道理讲多了相反不是好事,但什么道理也不讲也是一个问题。就要看怎么样适中。道理讲得太多了,有人就在埋怨,说师父你们怎么只讲经不念佛啊?大家在念佛的过程当中相应的道理没明了,念佛念得不懂道理,我们希望能对这种弊病能有所纠正。但是这种道理又不能讲得太多太深。有好多人也不相应。净土内在的含义法门你们清楚,要知道我们修行的法门内在的含义。我们自己修行是一回事我们要把佛法带到世间上去又是一回事。当你要把佛法带到世间上去,我不能开口闭口我们佛教。你到世间上去不一定以佛教的名出现,把无我奉献带到世间上去,也许人家听不出来是讲的佛法,但是人家很喜欢这种道理。所以把这种理念要理解,要带到世间上去就能突破宗教的界线。这就很好。那种突破概念之后,内在就是义无碍智的义。理念要知道啊。诸法的内涵要知道。当你讲经你不知道这种内涵怎么讲?很难讲。这是第一种辩才叫义无碍辩。

   第二种辩才叫法无碍辨。什么叫法呢?法和法的名义要结合起来。从这些名言概念当中他能够了知这种法的内在含义。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来通达诸法的名字,没有障碍。所以说,与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法要善巧地安立。在所说的名言概念当中,自己能把这种名言概念能消化。当你不能消化,我们现在把经书给人家背一遍,你看这讲得多舒服啊,人家一听听不懂,太专业。古代汉语今天人听不懂,佛法的专业术语,一说出去众生听不懂。名言概念是一个大的障碍,你要把这个要吃透,化为我们通俗的语言。换成众生能听得懂的语言。当你还没有消化的时候,你没有办法用他听得懂的语言给他说。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的名字怎么来的,名言概念怎么安立的,诸佛这样安立这个法的名字是有深刻的内涵的。你吃透了才能为众生讲经说法。这是第二种无碍辩才,对于法的名象要能清楚。

   第三种是词无碍辨。我们讲经说法用的是语言,这种语言来讲说这种经,随众生能理解的语言我们能让他听得懂。对于一切的众生要性不一样,方言不一样。语言背景不一样。他的接受能力不一样。你要把这些完全考虑在内,针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法,能方便善巧让他领会佛法的真实内涵。有的人要详细地讲解,从理上来深入佛法。你可以给他详细地讲解,有的人呢,他就适应于简略地讲说。他能从简略的语言当中得到修行。我们要从讲说的语言上随时掌握我自己应该怎样讲,让他能清楚明了,我们要学会怎样说话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说,针对什么样的众生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要达到完全没有障碍,给一切众生说话的时候都恰到好处。要了解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平时鼓励大家要修和合众,大家要团结要多理解别人。当你理解别人之后,你才知道说什么话能让他明白道理。如果你连众生都不理解,你怎样去度他。他能听懂什么样的话,你不钻研你怎么度众生?所以这种有语言上的素质,语言的功底非常好,要学会怎样说话。现在有很多居士你叫他讲他不会讲。语言上,当他坐在讲台上他就很有障碍,不知道怎么来组织语言,一看到这么多面孔他恐惧紧张。所以我们人人都要锻炼,把语言的技巧能掌握。怎样说法能顺于佛法的含义,又能顺于众生的根基。要知道这句话出去对众生要起什么样的作用。语言的运用上自己要达到运用自如。

   第四种乐说无碍辩。非常喜欢说,老法师有人听法时候,他怎么累怎么困他都要讲下来。他欢喜,只要有人听他就喜欢讲。以这种善法欲,天台宗专门有随喜五品的修行。他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没弄懂怎么给别人讲?在讲解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你自己的学习。你理解了给众生讲是利益众生你讲的过程当中,我们发心利益众生而讲经说法。这个过程很多时候就是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你原来还没弄懂这个含义,在讲说的过程当中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加被。所以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法门。在随喜五品的修行过程中专门有读诵讲说赞叹,都是修行的法门。所以我们现在能理解多少讲多少,这是一种学习。一天一天就增加自己的智慧。开始你讲得很艰难,后来讲得很自在,开始人家听不懂,后来慢慢就能听懂了。一个字你能讲几天就越来越深刻了。随着自己智慧的开发。菩萨能把一切智的含义讲出来,能把八万四千法门的道理全部贯穿讲透,他所说的法都是真实的,随着可以度化众生的根基,众生就能得到无穷尽的利益。他们喜欢听闻什么样的法就给他们说什么样的法,具备方便善巧,让别人听起来不会感到满足厌烦。所以在这种过程当中以欢喜演说的辩才能力,这种乐无碍辩才。天台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的妙字,三个月说妙字。讲得太透彻了。所以说这就是有辩才,要说无碍辩才。

   我们自己在佛法过程当中呢,我们自己要具备无碍辩才的时候,才能利益众生掌握诸法的内涵,诸法的名相。在言语的运用上,运用自如。给一切众生欢喜讲说没有障碍。让一切众生都欢喜听,能听明白。这是你的功德,修行四无碍辩才的时候就是你的功德,也是利益众生的资本。所以能除灭众生的烦恼之患。如其本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弥陀如来智慧神通加被。你等空三界空所有的智慧从弥陀如来边上生,你具足辩才,你的辩才从弥陀如来的加被当中出生。你能够去灭众生的烦恼之患,从弥陀如来边上出生。弥陀如来是我们的法身父母。弥陀如来的根本力量来成就我们,度化众生自利利人…

《安居讲法第十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