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有多解:一是極短促的時刻。能起信心,能起歡喜心。《仁王般若經》上曰:“九十刹那爲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經九百生滅。”《往生論注》上曰:“百一生滅名爲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 極爲短促的一念念佛也是功德無量,“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句南無佛是將來成道的佛因。古時候有個公案,在解放前,大廟裏第到四月初八都要曬佛經。把藏經樓上的佛經拿下來曬。有一農戶的牛去吃了法華經的上半部分。所以下一生的時候投生爲人,出了家,法華經的上半部分他是不用法師給他講他就倒背如流。還有一個酒鬼來寺院想出家,舍利佛用神通觀察到他沒有一點善根,不收他。最後這個人非常傷心要離開這個寺院,剛好遇見釋迦牟尼佛回來了。他又給釋迦牟尼佛說我要出家。釋迦牟尼佛就把他收下了。舍利佛、阿難他們就有意見了,說這個人一點善根都沒有,你怎麼收他出家。釋迦牟尼佛說你們的神通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以內。這個人在八萬大劫以前發了大願說哪怕我做一天出家人也好。今天他因爲酒醉跑來出家,釋迦牟尼佛把他收了。我們今天來看不可思議。收了他在寺廟裏住了一天,酒醒了他又要還俗。釋迦牟尼佛說好,你走吧,你只有一天的因緣。做了一天的和尚,這個因緣也不是個小因緣。等了八萬個大劫才能成就這出一天出家的因緣。所以說不一定是住在寺廟裏的才有善根,不一定今天出了家了才有善根。很多人在這時間當中他跟佛的緣分有深有淺,有的做了幾年的和尚他回去,有的做了幾年居士不做了,他跟佛法只有這麼長的因緣。今天出了家做了一天出家人,說不定他以後想起來,我酒醉了,我出一天家,釋迦牟尼佛都成就我,釋迦牟尼佛就是好,他就有歡喜心,對佛法的信相心就升起來了。所以我們今天哪怕是人家進寺廟非常短暫的時間來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要贊歎。我到河北去,那個法師把我拉上到城裏去轉一圈,他說這裏的出家人很少,所以念一個阿彌陀佛的時間都沒有,見到這個和尚哪怕是嘲笑也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人家看到和尚念一句阿彌陀佛,嘻笑的心也種了善根了。讓大家能念一句阿彌陀佛也種點善根嘛。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有的人他要出家,出家長遠就更好,他說如果出家不長久怎麼辦?不長久也有功德,哪怕你是在佛法中犯戒,你也跟佛結下緣了,將來你因爲犯戒墮落惡道,受完了,還因爲你今天在佛法中出家,有這個緣份,還能加持你。我們有信心願心,不依念多少,我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信願心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寶貴的根本條件。第二個“一念”就是思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完這六個字稱爲一念。觀想阿彌陀佛一次,也稱爲一念。還有的一念是什麼,就是對佛的圓滿智慧一次,能夠把佛的這種全體智慧。像阿彌陀佛所得善果成就的叁身四智,我們能念一次與他相應,相應即稱爲一念。不相應你還是二念,要相應了才是一念。我們在世間上這些全放下了,只留一念與阿彌陀佛的生生世世相應,這也叫一念。這一念就念得深了,所以說我們的信心一信不二信,願心一願不二願。我們信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這個信心,其他邪道不信的,這就叫一念。願心,我現在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意成就佛道,成佛的大願爲究竟大願。這個一念要求我們要有正定。要與佛的智慧相應。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一念,那往生就沒問題了。第叁種是究竟爲因,什麼叫是究竟呢?現在我在娑婆世界念佛,佛我不二。二一念念到二而不二,容合爲一。這樣是究竟。自己行住坐臥都是念佛,沒有別的念頭。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沒有人能影響他。我們念佛是一心不亂,煩惱不顯,希望分別心不再顯前。那我們自心就只有念佛的念頭,才是究竟。第四種一念就是我們凡夫的信心與佛的叁身四智能夠一念相應,就稱爲一念。所以說這種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哪怕是一念相應,我們往生這種事業也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有信心。現在凡夫不能念到一心不亂,但你具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隨其能力來念。你有多少能力你就發揮多少能力。這樣也叫一念。所以說我們現在有時間就來念佛。把這樣念佛的時間慢慢地把這種念頭打成片。開始可以散心念佛,慢慢自己給自己規定功課。到最後起心動念都可以念佛,把念頭與念頭之間能放在一起,中間沒有煩惱心。于是我們積累一生的時間,念佛能達到一心不亂,相續不間斷。所以往生品位,以念佛的功力深淺來決定。往生的品位高下要看你修行的因行,功夫念得怎樣。哪怕是你最低層次的功夫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究竟成佛,一定能證得不退轉,一生成辦佛果。一念念佛的心功德不可思議,至心回向,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真心實意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時有閑暇功夫的時候他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病了他又怕,他怕死。你看他七、八十歲了,你祝他早日往生,他說師父你咒我嗎?你看我健康的,你叫我早點死。平時念佛念到今天不知道往生是好處,以爲是死掉就算了,誤會師父的心。他平時健康的時候你叫他往生,好往生。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叫他往生,他不願意了。他願意跟家人在一起,他不願往生。可以說不是一種真實發願往生。所以至誠懇切的心是真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在史書裏面,晉書裏記錄了王家的傳記,他修仙。人家來拜見他,如果拜見的心非常至誠懇切他就出來。如果拜見的心不至誠懇切那他就隱身不見。所以道教的經典裏也強調自心朝禮,要用至誠懇切的心,叁尊才能顯現。我們今天也強調這種至誠懇切的心。這種心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念佛至誠懇切非常重要。你念佛要觀想盡虛空遍法界的生死有情都在受苦。在娑婆世界生死輪回的苦海裏有許多衆生父母在水深火熱中,我們看到這些父母受苦我們至誠懇切想救他,我們沒有辦法,求阿彌陀佛救度。我自己沒有能力救度自己的父母,懇求阿彌陀佛來救度,以這種心來念佛,至誠懇切能激勵起來。你不要把自己的苦海忘掉了,所以至誠懇切心要把自己的苦要牢記。要知道阿彌陀佛現在念念救度于我們,而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至誠懇切的心就救不了。第五種心就是回向發願心。我們要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回向的修行非常重要,平時大家不知道回向了。你看世間上做什麼,最後不總結,那就非常差勁。修行的人最初要注意叁皈依,發願,最後要回向。回向是所有修行法門當中非常重要的。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就有回向法門。什麼叫回向呢?回是回轉,想是趨向。我在世間上做任何事情,你的目標是什麼?有這種目標,你說你在世間上拿著一個箭,把弓拉滿了,沒有標的,你到哪裏去了不知道。當你沒有目標,我們自己一切的行爲是非常盲目的。人生有目標,那就不一樣。我們念佛的目標是什麼,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我在平時所做的一切事情,我都要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回向心。要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而趨向于我們所希望的地方就是回向。我們平時希望布施自己的善根功德與他人。這叫回自向他,那是回向給衆生。自己修行不僅是爲自己,我爲普天下的所有衆生,這個發心非常重要。漢地和藏地的老婆婆修行有很大的區別。藏地的人他回向給所有受苦的人。我們漢地的人,你問他爲什麼上廟,他回向自己家庭快樂,自己能升官發財,自己兒孫能考中大學,這是他自己的願望,只是圍繞自己一家人在轉,還是自私自利心,心發得非常小,僅僅是自己。他沒有爲普天下的衆生。他的功德就千差萬別。比如說你今天發願做一件事情,你僅是爲自己,這種功德只在你一個人身上得到。你把這種好處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衆生,那所有衆生都能得到。就因爲你這種發心,你自己的功德原來是一個的功德,這種發心,就大了。大心就有大的福報,你爲無量無邊的衆生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你看這兩者哪個功德大呢?發盡虛空遍法界爲普天下的衆生,這種心發得大。說他爲什麼只是爲自己呢?怎麼只想到爲自己好,這是衆生在執著中養成的習慣。其實人與法界是不二的,每個人的心都是比天還大,比虛空還大,那是無量無邊的。衆生就喜歡這種,當一執著的時候由無明産生自我,于是那種廣大的心就慢慢變小了。在道德經裏講到一個故事,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虛空好大,他住得不安穩,他就把自己圈起來,把房頂蓋上,于是成爲一個家。我們的家把自己畫地爲牢圈起來。在無有邊的當中,人由于自己的執著,而沒有邊際的虛空就成爲沒有邊際的房屋。很大的虛空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房間,房間是小的虛空,跟外面的大虛空沒有分別。因爲你把他圈起來了,在無分別的過程中分別了。你的房子不打開,氣味不好,天地不寬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能覺悟自他不二,衆生和我是不二不別的。佛就講這個道理,所以強調舍己爲人。我們時刻抓住自己的利益不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損傷衆生,造惡業。我們傷害衆生,衆生就反過來傷害我們。那我們自己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滿足。明白自他不二的根本道理了,利益衆生就是利益自己。因爲我們這個人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動物。所以我們今天在回向法門當中把善根功德回向給衆生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把我執放下了,在回向給衆生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在學習發大心。在發大心的過程當中呢,不自私自利,這也叫回自向他。以自己的功德希望他人也能成就佛果,在因地當中修行爲成佛。有的人念念之間都要注意這段時間加緊工作,有買房屋的心,掙錢的時候很專心一致。我們學佛呢,把世間上的目的要上升到最高最圓滿的利益,完全圓滿總持都能得到,出世間的利益包括了世間上的利益都能得到。成佛有什麼佛,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人家不用錢了,西方極樂世界遍地是黃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好?往生了都是大丈夫相。我們的心要回向于成佛,回向究竟出…
《安居講法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