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量就改不過來,這是第一種是針對人所說,衆生犯了錯誤了能忏悔,他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種人呢,不發大心,造了無間罪要障礙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叁種,就是根據他修行來,有的人雖然造了五業重罪,但是他能修十六正觀,要深入禅定。修行正觀善根,觀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眉間百好相。也能修行善法,散亂心修行善法,有沒有力量呢?力量非常小。沒有這種力量滅不了這種罪過你還是不能往生,所以說看你最後忏悔能不能忏悔掉。在你罵人的時候,你做惡的時候,你是唯恐別人不死掉。忏悔的時候的心非常小,你要能五體投地如大山崩,像山倒塌下來一樣,很多人不敢。你造罪的時候的猛烈心,咬牙切齒。當你忏悔的時候能不能誓不再造?痛苦流涕。有時候你表面上你還在請別人原諒你,心裏還在想怎麼整別人。我們自己所做的罪過就不能滅除了。所以我們現在的衆生要用心忏悔。痛苦流涕,如大山崩,沒有忏悔不掉的罪業。以後我再也不做這樣的惡事情了,發這樣的決斷心,我們今天有沒有想過忏悔?我經常講,很多同修說:我從來不整人,也不犯戒。那無量劫以來做過多少錯事呢?現在你不忏悔罪?所以要忏悔啊。
淨土宗宗義,在以修淨土者的心業爲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彌陀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種大願,除五願屬攝法身、攝淨土願外,其余四十叁願誓願當來成佛時攝取一切有緣衆生。尤其攝衆生願中之念佛往生願,即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是法藏比丘之本懷,亦乃〈無量壽經〉之宗要。這是淨土修行人最殊勝的增上緣,然欲往生淨土,則須內因、外緣具足,方可得生。上面教我們怎樣修行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有幾種障礙。五業重罪,誹謗正法這是最大的障礙。下面要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有沒有一種差別呢?是不是都一樣呢?不一樣。所以說他給我們說往生上中下叁品。有的人說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還要講什麼聽聞佛法,發菩提心。他不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是有一種差別。所以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淨土法門,在修淨土,有內因外緣。因就是我們信阿彌陀佛的信心有幾分。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至誠懇切願意往生的心有幾分至誠有幾分懇切。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開言吐語,你這種修行。外緣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緣,從外緣上說是平等的。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心是一樣的,平等的。但是雖然阿彌陀佛是平等的,感應得到的阿彌陀佛的力量。你比如說像這種電來的時候是一樣的,你的變壓器是多少你能接受多少的電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阿彌陀佛的這種電力是平等的,但是由于我們的信心和願力不同,所感應得到的阿彌陀佛的力量也不同。一分虔誠感應阿彌陀佛一分,有叁分虔誠就感應叁分。這是內因外緣,內外接合起來,內外相應,我們修行才能成就。阿彌陀佛的外緣再好也要因我們自心來感應。阿彌陀佛在因爲當中發了四十八種大願,這大願中,除了五個願望。其它四十叁個願望都是發願攝受一切有緣衆生。要有緣。佛法如天雨普潤,無根之草,天雨也潤不了,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有緣?內心不發心就沒有緣,所以你發心有緣分,不發心就沒有緣分。這種緣分從發心處得,所以說攝取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的根本,建立了我們現前修行最殊勝的一種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修行就很容易成功了。在生死業海當中,就像沱江,你要是不坐船,你不會遊泳,你怎麼過得了呢?在生死業海當中也是這樣,光憑自己的力量,往往我們罪深業障,最後沈入苦海當中。生死輪回沒有窮盡,沒有辦法出離。但如果你要得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出離生死苦海就非常容易了。所以淨土要內因外緣都要具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內因呢,就是我們現前衆生發心,這就是修行的內因。阿彌陀佛救度衆生是平等的,就剩下我們自己的內因,內因修得怎樣到最後往生的淨地就怎樣。內因呢?
第一,凡欲往生淨土,先須發菩提心。第二,次須發厭離心、欣求心。厭離此世穢土、八苦煎迫、怨憎會聚,欣求淨土清淨、萬福莊嚴、壽命無盡。第叁,複發叁心,一是至誠心,衆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實爲求生彼佛淨土,不可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二是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煩惱具足之凡夫,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不息,無出離之緣;次信法: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攝受一切衆生,專念彼佛名號,依彼佛加被護念,定得往生極樂。叁是回向發願心,謂以自無始以來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間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
第一種,凡是想往生西方淨土,要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內因。大智慧的心。釋迦牟尼佛教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教你去成佛。釋迦牟尼佛宣誓,發心作佛的人心非常大。小乘的發心是一種障礙。我們發大菩提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形成障礙了。〈安樂集〉謂菩提乃無上佛道之名,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普備,離二乘障。這是第一種內因。第二種內因要發厭離心,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事。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我們人世間的一切苦要發厭離之心。有誰願意和苦在一起呢。要發厭離心,求西方極樂世界的萬德莊嚴。清靜莊嚴。所以光明無量,智慧無量。要有這樣的心。第叁種內因呢,就要發叁種心,一種是至誠心。一切身口意修的行,必須內外相應,不能把名聞利養心培養起來。我們把外在的呢,顯出一種修行見佛。對五欲世界你還放不下就不是至誠心了,我們最初深信我們自己是煩惱具足的凡夫。無始劫以來就在六道當中輪回不息,沒有出離的緣分,罪深業重。最初相信自己罪深業重,煩惱重,不能出離。第二種是深心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專念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要阿彌陀佛的加被。這兩種心。你信得不深刻,你說我哪有罪過,我現在自己能救度自己,那在你修行的過程當中,就修不起來。只要有真實的信心能修起來。我們現在自己罪深業重,智慧開發不出來,師父前面一講後面就忘了是你自己罪深業重,煩惱具足。要深信阿彌陀佛能攝受一切衆生,念彼佛名號,以阿彌陀佛的加倍我們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往生法門,我們一定能往生。這兩種深心具足,一直到今生我們所修的一切世出世間法,善法功德,那種善根要回向往生。這種回向往生心,一心求往生。此叁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淨土宗之修行途徑,首需集信、願、行叁資糧,修十善作基本,于世法無虧,複廣修功德回向願生,更慎臨終一念。
《安居講法第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