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因果所主宰。往昔時候,你造了如是的因,所以說你投身爲一個男子之身,這樣的眼睛,這樣的鼻子,這樣的耳朵,這樣的高矮和胖瘦,這是因果所成就的。這個是你決定的嗎?你也決定不了。今天你倒是可以決定了,你說我去美容,我去整形,我去變性,你以爲因果是你可以主宰的嗎?雖然說,這裏面我們有一些自由意志,但是絕大多數人是爲因果所主宰而不能自已。比如說,你今天的高矮胖瘦,不是你隨便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自己的富貴貧窮也不是你想象的,想怎樣就怎樣。你往昔成就了這種因,就有這種結果,逃不掉。
那麼,是不是又陷入一種宿命論呢?不是宿命論,往昔的因果是往昔的因果。往昔有因,今天我們收這個果,今天我們想怎麼樣,是有一點自由意志的。但這個自由意志的大小程度,都取決于往昔善與惡的業力的大小。如果說你行善的力量大,今天你的自由意志主宰得會多一些。比如我們自己能夠認識自我,主宰自我,改變自我,這樣的能力就要強一些。如果說,往昔時候做的惡業太多太多,今天你去收拾這個,明天你去收拾那個。到今天,所有的惡業都成熟了,糟糕了,你今天想怎樣就怎樣,辦不到,中間總有很多障礙。那些冤家對頭,隨時隨地都在顯現。不是冤家不碰頭,怎樣都與你過不去。陰差陽錯,你所追求的總是得不到。這是什麼現象呢?也就是因果現象。由我們自己行爲的力量,你的行爲能夠利益自己,能夠利益衆生,而這種善能體現出來。你要是有煩惱,損傷別人,損傷衆生,這個業也能夠體現出來。
所以說這種微妙的東西,需要大家用心去體驗體驗,只要你稍微明白這一個道理,也許給你人生的體驗就不一樣,人生的受用就不一樣,你玩其它的都是花的。今天能夠真正地從因果上來入門,你就能找到命運的訣竅,就能夠認識到人生苦與樂的間架結構了。它是怎樣引起這種間架結構的?怎樣引起這種苦與樂的?稍微體驗一下,如果你不去體驗想讓誰來給你,那很艱難。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給你,現成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悟性裏面,給你說一千道一萬,都是一個方便,都是爲了引導你。這邊一兜,那邊一兜,看把你的悟性兜得出來不。如果兜出來了,好了,不用說多了叁言兩語就可以。
這個話題非常沈重,也非常有趣,大家休息一會兒,你們去體驗體驗,利用休息的十分鍾,兩兩結對,打他一耳光看看,阿彌陀佛。
剛才課間休息,大家也在進行著采蜂蜜,春夏秋冬和尚都把快樂帶給你們了。春夏秋冬年年如此,但是爲什麼又不同呢?不同也是一種結果,爲什麼會不同呢?心境一改變,結果就改變了。對不對?很簡單。有學員在說佛法的因果太奧妙了,叁藏十二部經典那麼多,我們的智慧怎麼來認識?怎麼來開啓?中午和尚還在給我指點迷津,說不要講多了,講簡單一些,抓住根本問題就行了。也許叁藏十二部給你講,這個太難了,但是你真正有了興趣以後,你並不覺得它難,這就簡單了。我們今天的因果智慧,並沒有給你介紹太複雜的東西,只需要你用心去體會這種因果,這其間的奧妙,就真正出來了,不能夠用心的,往往去讀書,讀死書,死讀書。能夠用心的,能夠讀懂東西,讀懂自心,往往自心就是叁藏十二部經典。這叁藏十二部經典從哪裏出來的?就從我們自己自心的體驗當中來。釋迦摩尼佛正是用自心認識世間上的因果規律,然後用自心開啓自性,叁藏十二部就是釋迦摩尼佛佛心的一種體現。
佛心它有沒有不一樣的心,就是因果心,十法界的因果都給你揭示出來了。在座有沒有學醫的,你得什麼病給你一檢查,問題出在哪裏了?由什麼因果而起的?然後對症下藥。好解決嗎?好解決。把病認識清楚,把引起這種病的根本原因能夠查出來認識清楚,那就是智慧。今天爲什麼別人能夠當醫生,我們自己不能當醫生,差別也就在這個地方。能不能認知嘛,你有這種本事,你能夠認知各種病的因果,那你就成爲醫生了。我們今天人生的各種目標要追求的,也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說,我們剛才所講的認識業力因果,實際上這裏面沒有一個我在主宰,沒有一個神在主宰,也沒有一個上帝在主宰,那就是由這些因果所成就的。因是什麼?因是付出,你有所付出,就有因,就有果。當你把種子種下去,就有它的結果。隨便撒一堆草籽在外面,那個草長起來了也嚇人。今天我們沒有爲自己的行爲做過研究,沒有掌握自己付出了什麼樣的行爲,你都是在任意的揮灑,很潇灑的,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是一種自在嗎?我想也不是一種自在,想幹什麼你就幹什麼,那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自由,但是你沒有真正地體會到這種客觀規律、因果規律的時候,對不起,你想幹什麼你就幹不成什麼。糟糕了,因爲你的內心與因果規律相違背。我們今天不是這樣嗎?很多人想找錢,但是別人做生意能夠找錢,你做生意就要虧本。人家打麻將能夠贏錢,你打麻將就老是輸錢,那不是糟糕了嘛。這裏面到底有什麼因果?所以,它就是因果的主宰,業力的主宰。所以說認識到這點以後,能夠努力地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在正確的啓蒙上去,這就是智慧。
有人問師父:“智慧要怎麼開發?”佛教給你講,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你實實在在去行持,以無我的態度去布施,去持戒,去忍辱,這就是智慧。你能夠真正無我地去布施,智慧就體現了。經常這樣做,慢慢地一個人的智慧狀態就顯現出來了。什麼叫禅?我認爲抛棄自己的虛妄意識,抛棄自己的虛妄分別,呼應于真理,全全呼應于真理,老老實實按照真理去做,腳踏實地,這個就是禅。所以說的吃飯、穿衣都是禅,我的理解就是這樣,沒有變。不要虛妄分別,不要你的錯亂意識。你認爲自己應該怎麼樣,把那些虛妄與分別的東西放在一邊,要呼應于真理,該幹什麼就幹什麼。這個真理就出來了,智慧就出來了,你的福德因緣就這樣出來了。所以,我今天給你講的,好好的受戒,好好的守戒。在戒律的過程當中,什麼可幹,什麼不可幹。你看看佛教裏面,這也是智慧,戒律就是佛陀的智慧。能夠呼應于戒律,叫你不幹的時候你堅決不幹,那說明你真的有智慧。能夠叫你布施、念佛、修行,你能照著去做,實實在在的,你不要好高深地說空、說有、說玄妙、說華嚴、說法華,不要那麼玄妙,你就腳踏實地地做這些,那就是你的智慧。
所以說,我們今天的人很多都不願意腳踏實地地去做這些事情。爲什麼要這樣做?我非得要明了之後才做,你真正明了以後那也做不起來。“師父,道理我懂啊,但是我做不起來。”願不願意做呢?想不想做呢?去努力沒有呢?如果說沒有這些的話,那就很艱難。所以,我們認識因果規律以後,認識戒律以後,那你看自己願不願意認可。剛剛和尚所說的:“願不願意認同。”你不認同,說明智慧沒有;認同,這好像失去了自由意志。我爲什麼要認同釋迦摩尼佛,我爲什麼要認同孔子?我爲什麼要認同這些偉人?爲什麼?好像沒有必要,我要做自己的主人公,往往就把自己的虛妄意識拿出來了。所以人真正有智慧,他能假借古人的智慧,能夠學習,能夠繼承,能夠照著去做。這並不是顯示你無知,並不顯示你墮落,並不顯示你沒有自由意志。今天,智慧開啓的一種過程,是一個遙遠的過程,它需要有能力才能夠探索,沒有能力你連探索這種真理都很艱難。
而這樣的人,也許一千年出不了一個,一萬年也出不了一個,但是,已經出來了。你看釋迦摩尼佛這些,已經出來了。曆史推出了這樣一個覺悟者,這個是不太容易的,佛經上預計人壽兩萬歲時有一尊佛出現,然後釋迦摩尼佛隔了這麼久,到人壽一百歲時出現于世。這個世間上能夠出一個真正的偉人、真正的覺悟者那是不太容易的,但是今天他已經出來了。我們正處在這樣的空間當中,可不可以沾光?可以沾光,我們沾沾佛光就可以,但是你願不願意呢?沒有認同的時候你根本沾不了光,當你認同的時候,你就能沾上佛光。你對和尚有信心的時候,宗性和尚他隨便說什麼你都能夠領會到,一種善巧,一種智慧,你就覺得不一樣。你要是不認同,沒有信心,沒有放下自我來學習,來溝通,來交流,來認同,來繼承,那麼哪一個法師對你說的都沒有用,哪一個老師對你說的也沒有用。
所以,智慧在哪裏?我經常說善知識、善知識,要自己善,才有善知識!自己不善,沒有善知識。自己怎麼善?佛法上說,聽經聞法要有一種態度,你聽不聽經?認不認可?願不願意來探索真理?能不能夠放下自我的執著?能不能夠放下自我的虛妄分別,來學習和交流?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好,聽的東西慢慢你就能記住。如果沒有興趣,天天在那裏挑毛病:“你講的就是不對嘛,我就是不認同嘛。”你在上面講,我在下面聊。你在那裏講,我在心裏對我講,你跟我唱反調。對不起,這就不太容易了。你在課堂上,老師在給你傳授這個知識,你在封閉自己,那就很艱難了。什麼叫智慧?我覺得這就叫智慧。
擺正態度來學習,謙虛、無我,能夠客觀地去探索,盡量減少來自自我的障礙。少貢高我慢,少封閉自我,多交流,多探索。有這種態度,我覺得只要成就這種態度我們就與智慧有緣了。至于真正的因果規律,比如說《十善業道經》,乃至叁藏十二部經典,沒有哪一部經典沒有給你宣說佛的因果,都在宣說。十法界的因果,佛經就是宣說這種因果而已。你去看,你去聽,以後的法師還有很多很精彩的要奉獻給你們。
那麼,我在這裏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態度問題。你把態度擺正了,于是其他東西就源源不斷地來了。心態一擺正了,態度一擺正了,好像就占據了一個有利地形,你非得要從這裏進入不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廣開財源之門,就在這裏,心態擺正就可以了。不要急,只著急是不行的,一定要講究善巧,講究智慧。智慧在哪裏?就是這種態度。不應該出現的態度,千萬要注意杜絕它。你看,我們這樣分享一句就可以了,不要說多了,我要留點時間讓大家多來獻計獻策。圍繞因果這個態度,這個理念,這個無我,這個行爲主宰,業力的主宰,因果的顯現,你有什麼心得,我們大家交流。
(根據現場視頻錄入(毒毒整理))
《因果與人生(文殊院2007智慧之旅禅修營講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