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未來的信仰▪P2

  ..續本文上一頁力都是隨著社會發展都是在變的。以前沒有宇宙飛船飛向宇宙,人們也在信佛,以後有宇宙飛船飛向宇宙,人們也在信佛。如果突然一下子找到一個火星或者是什麼星球上面人類也有一種特殊的生存方式,跟佛教無關的,我們到那去住,我們還信不信佛呢?所以,我這裏要確定的是什麼,就是比附啊,這個問題是可怕的,佛教不需要拿科學來證實。我談的科學與信仰的問題,我就說,信仰就是信仰,一個健康的社會狀態,信科學和信佛教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它就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狀態。一個不健康的社會狀態就是說,我信仰科學的時候很難找到信仰佛教的依據,所以我就不信佛了,這是一個,如果自然科學和信仰是矛盾的,這樣的社會是不夠健康的。健康的社會呢,我可以研究自然科學板塊的問題,我同時信仰佛教有什麼錯誤呢?不需要拿現代的物質經驗做驗證佛教真實性的證明。爲什麼呢,因爲佛教研究的是我們的生命問題,哪個科學家不經曆生老病死啊,哪個科學家在獲得科學成果的同時,他不面臨生命的考驗問題和生命的終極選擇問題呢?

  

  所以對于世界觀的反思,第一步應該確定的是自然科學我們不一定要通過“比附”的方式來確定信仰的必要性。比是比較的比,附是附屬的附。比附就是通過比較,得到了注解,我才確定我的信仰是可靠的,不停地在尋找信仰的支持者。我們這個信仰是不是一直在尋找支持者?如果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能證明我的信仰的可靠性,我還信不信佛呢?我的生命問題還解不解決?這是一個選擇。而且從邏輯上來說也是這樣的。

  

  人家說,哎呀你看你們這個佛教啊,對于世界的說法,很有道理啊,非常符合于我們科學家的研究。從邏輯上來說,這就是一句不合理的話,爲什麼不反過來說呢?你們這個物理學家的研究的成果有道理啊,因爲它符合我們佛教的說法,所以它是正確的。(掌聲)這是一個需要“確定”解決的問題。爲什麼佛教需要通過這樣一個“比附”的方式才能確定它的價值?解決生命問題的價值啊,只要有人類,就有價值。人的生命是無價的,人的生命不是用這個科學的成果能夠判斷得了的,人類的生命問題的解決也不是拿現在這個科技的標准來判斷它是高水平的還是低水平的。生命問題永遠是最高水平的,永遠是至高無上的學問。因爲只要自己有了生命就要自己解決生命的問題。從個體意義上來說,是普遍于我們生命當中的每一個環節的。從普遍的情況來說,只要人類社會在形成在發展,生命問題永遠是社會的一個主題問題,主流的問題。忽略得了麼?忽略不掉的。

  

  雖然由于宗教的信仰和社會學科在根本定位上所解決的問題有時候是不能共容的,但是只要是發展成熟的一個社會,信仰和所享受的科技的智慧、成果始終都不會矛盾的。信仰不會成爲現代科學的一個異端,如果我們把它當成異端,那就是說我們確定這個物質世界的唯一性,把這個物質問題的解決當成了我們生命的根本需求,那不是盲目麼?那不是互相在借換主題麼?我們這個生命問題一直都存在著,一個科學家沒有解決它就是沒有解決它,這裏就是一個盲點,何必要拿其他的問題來掩蓋呢?所以很清晰的,如果是說科學和宗教不能共榮並且把宗教列爲異端,這個社會是不夠健康的。

  

  不過問題的焦點,我們最終還是回到兩個點上來談。爲什麼有時自然科學家會把宗教另眼相看呢?問題的根源還在這個世界觀上。因爲世界觀的問題可以把它歸納爲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世界是否只有一個?第二個問題就是世界觀是否必須一致?這兩個問題我想即使大家現在沒有心力來探討,我們在學佛的未來過程中一定還是圍繞這兩個問題來摸爬滾打的。“滾”出一點名堂來了,信仰就明確了。如果說還在猶豫,那就是說這兩個問題還不夠明朗。

  

  爲什麼能有這麼確定的說法呢?如果世界只有一個,那麼自然科學家們所探討的世界的邊緣、物質和能量的歸宿等等的問題就一定能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從前從來沒有一個唯一的最終的圓滿的答案,這個咱們暫且不談。以後有沒有可能來獲得呢?這個必須要有“世界是否只有一個”這個問題來決定。有一位哲學家尼采,他談過一個觀點。他縱觀各種學術和宗教之後,他認爲“佛教是唯一適合人類使用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是唯一適合于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來使用的世界觀。爲什麼呢?因爲佛教說世界不是唯一的。”這個說法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爲如果認爲世界是唯一的,世界觀只能確定一個終極的東西,這個至少是暫時不適合我們使用的(世界觀)。因爲不說這幾十年,因爲科技的發展,新的物質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也好幾百年了,多少代人都撲進去了也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果。比如世界的結構,世界的邊緣問題等。現在霍金還在猜,猜地球是不是黑洞是不是大爆炸。這也是猜想啊。這些猜想有沒有道理呢?我們要拿一些眼光來判斷一下。如果說世界只有一個,霍金的猜想很有道理。因爲既然只有一個,那麼他的發展流程只有一條路線可以選擇。就在這條路線當中來選擇答案而已,沒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但關鍵問題是,世界是不是只有一個?

  

  佛教在這裏認爲世界不是只有唯一的一個。也不會有一個凡人的世界觀來奴役大衆的凡人世界觀,不會說一個人提出的世界觀一定要大衆來服從。佛教不提這個。佛教認爲世界和生命都是平等發展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是一個世界。每個生命都有一個世界。這是佛教的世界觀。因爲每個生命都有一個世界,生命有千千萬萬,世界也絕對不能只有一個。所以對于一個信佛的人來說,所確認的是“一切唯心造”。每個人都有一個世界,所以我坐在這裏我有我的一個世界,現在大家在我的世界裏是聽我講話,在你的世界裏你和很多營員同學坐在一塊兒在聽我講話。我進入了每個人的世界,每個人也都進入了我的世界。世界的關系是如此的。假如我們一定確定說這個世界只有一個,而不是每人有一個,那就麻煩了。那就有爭議啊。我認爲大家是坐在下面的,大家認爲法師是坐在上面的,這個比較就不對等,因爲找不到共同的參照物,找不到一個確定的參照系。你的參照系在你的腦袋裏邊,我的參照系在我的腦袋裏邊,各人的想法不一樣如何去統一呢?如果說世界只有一個,世界觀就永遠無法統一,就永遠在爭議中。這是爭議的根源,還想有什麼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倫理道德呢?所以能夠最適合人類來使用的世界觀,我同意尼采的看法,世界不止是一個,每個人都有一個世界。只有每人都有一個世界才允許大家來修行,來成佛啊!你們想想是不是?你如果不是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你通過念佛你怎麼能夠見到佛?怎麼能夠去往生?要想往生就把這個肉體用火箭往外星球運?花多少錢你才能摸一點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十萬億國度啊!花多少汽油多少核能源啊?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你靠步行靠火箭運載都達不到的。爲什麼呢?西方極樂世界在你的世界中,在你心造的這個世界當中。只能這樣,我們才有修行的基礎,才能允許我們來開始修行,我們向前修行才有可能得到經典所說的那些成就。否則世界觀這一個問題就把我們全都卡死了。我們所探討的很多問題還不如現在某些有能力的外道他們所探討的水平。這是一個敲警鍾的說法。

  

  我比較了佛教的很多詞彙,佛教對于社會的很多說法。假如我們在“世界只有一個”這個基礎上來探討,那我們的很多思考辯論還不如外道的水平。尤其是不如印度喜馬拉雅山邊上很多外道的水平,那跟他們實在是差的太遠。他們確實能有很大的能量,對于世界觀的探討也能夠很深邃。比我們其中的一部分人都強,很多時候我感覺比我都強。但是他們是外道啊。爲什麼他們是外道呢?因爲他們確認世界只有一個。絕大多數外道是確認世界只有一個。佛教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了。世界是每個人都有一個世界,所以就不必要把追求自然科學家們所研究的那個世界邊緣、物質能量歸宿的唯一的答案,把這個唯一的答案作爲我們唯一的人生目的。我們沒必要。我們來尋找佛教的結果。佛教的結果是什麼呢?每人都有一個世界。

  

  第二個問題,既然世界不止有一個,我們大衆看待的世界也是多元的。那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其實是多元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有兩百個人在座,大家看到了一杯水,大家看到的這杯水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杯水其實上是多元的。既然是多元的一個狀態,不能確定它的唯一的這個真實狀態,那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實際上這杯水是唯心所造,所見非真實。所見不是真實獨立唯一存在的。這個存在的來源是什麼樣的呢?一切是以心爲主的,心和境同時共生起來的。沒有離開心的外境。沒有離開了自己的心的外境當中的水。這個水就是當自己有心的時候就存在的。沒有可以不爲它負責任的身外事物。有人說金錢乃身外之物。我就跟你這麼確定地說吧,只要你看得到這個世界上有錢,這個“錢”就是你的心投影到這個外境上去的,所以它才有“錢”。所以你說它是身外之物,它肯定不是心外之物。是不是這樣?(掌聲)

  

  所以一個人對于世界應當負責任,根本原因在這裏。這個世界是由你造的,所以你要對你的世界來負這個責任。人對于世界上的這個責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這個原因。既然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觀也不是唯一的,那麼人對于世界又應該絕對的負責任,那麼以自然科學爲先導的這個唯物的基礎有點危險,它有可能被瓦解掉。

  

  我曾經跟一個研究高科技的物理的高級人才來談這個問題。我說世界不是唯一的,你研究的那些有找到真理的可能麼?他說這個問題很危險,有可能我的知識結構會徹底的瓦解掉。如果接受了這個觀點,那我以前不是白幹了?那我以前跟世界上各個大學的這種合作不都是像在說夢話一樣麼?都沒有意義啊! 我說有意義,它的意…

《走向未來的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