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走向未来的信仰

  走向未来的信仰

  

  大家下午好!(鼓掌)

  在进这个讲堂前,我想起一个人,是我以前参学的时候,曾经依止过一段时间的一位老和尚,九华山的仁德老和尚。我在94年依止过他,也在九华山参学过一段时间。有一天,我的一个从云居山同时过去的道友,一个同参,经过一条小巷子,那个时候我们对于长老都非常地畏慎,他往前走的时候,仁德老和尚带着侍者,从前面拐弯,他一探头,看到老和尚要从前面过,转身就想从后面的巷子往后面躲。年轻法师这个反应好像是司空见惯,有老和尚就不敢对面过,被老和尚一眼看见了,扯起嗓门来大喊一声:“你是见鬼啦!”。就站住了,不敢往前跑。“你怎么回事啊,你为什么这么不喜欢我?”

  

  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是余味尤长。老和尚已经过世了,他们一辈子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经验都寄托在了我们这一辈青年身上了,寄托的不光只是有感情,还有很多使命。今天这里,要谈“走向未来的信仰”,就像老和尚当时的大吼一声“你遇见鬼了”一样。我们将来啊,还要遇到很多的问题,也还要面临着很多佛法的怀有敬意的一些问题要去解决,或者是佛法和现在社会一些矛盾的问题要去解决,我们是躲避呢还是直接面对呢?今天在这里一块探讨。

  

  就像一辆车,现代社会,我想佛教的这个作用,应该譬喻成为一辆行驶当中的汽车里面的水。水在车里面的作用,永远都是降温的、调节的。信仰在现代这个时代,她应该是一个降噪的功能,把烦躁的气焰给降下来。佛教信仰在这一点上,哪怕是普及全社会都不过分。对于初发心的学佛者,信仰同时也解决很多自身的问题,也解决自身的很多烦恼,包括在学佛过程当中遇见的烦恼。

  

  我想,在夏令营的这几天时间里,大家可能遇到过很有信心、让自己觉得很有希望的、一些震撼心灵的场景,或者是语言。但在将来的信仰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多、遇到很多让自己质疑或者退信心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到一个寺庙门口去,那有人在那里借着寺庙的这个风水做生意,比如说卖香火;大家有可能到哪个寺庙里去,或者是一个很小的寺庙,法师的文化素质很差,也许在那里讲,你抽根签啊算个命吧;今天是好日子,你赶快多买一炷香吧。如果是这样的公众形象的一些问题也出现了,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呢?如果是说,一直都去包涵,时间越长啊,就会觉得信佛是一个很对付的事情,它不是从内心里升起来的一种直接的感情了。所以今天这里要讲的主题,我确定成为“走向未来的信仰”。

  

  因为佛教组织的结构,因为恢复时间短促,还有当前国际文化交融的波动性,多方面的因素,使佛教偶尔呈现出一些公众形象的瓶颈的问题。为什么叫“瓶颈”呢?让我们作为对佛教好感,或者有信仰的居士啊,我们觉得过不去,这个问题无法理解。当然,佛教是要走向现代化的,但是走向现代化在“化现代”的过程当中,现代的很多垃圾要佛教来处理,佛教就会有很多的瓶颈问题要产生的,这是必定。像西方的宗教,比如说天主教,或西方的新教,他们也有了几百年的震荡期之后,逐渐地走向稳定。这个稳定来之不易,它要很长的时间积淀。而汉传佛教呢,宗教政策恢复才二十几年,西方人在前面那么长时间里遇到的问题,我们也都会遇到的。因为都是人的问题嘛。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发展,这些问题,佛教也同样都要面临和遭遇一次。人家用几百年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几十年来解决。为什么要用几十年呢?因为我们等不及啊。在座的至少是二十岁以上的人,包括还有三十岁、四十岁,我们还能够活个四十年、五十年,或者长寿一些吧,三倍,活到一百三四十岁,就不得了啦,也等不到几百年啊。所以有很多问题我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来解决,既然要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我们就首先要明确我们怎么看待,怎么用省力气的方法,不要被卷进现在的这样一个所遭遇的问题中来,不要卷进公众形象瓶颈当中去,然后让自己牢骚满腹,然后就退失信心,不要这样。我们在这个振荡期之中,一定要做幸运者,要跨越这个振荡期,使自己的信仰能够顺利地达成一个结果。

  

  那么在这里,讲座题目命名为“走向未来的信仰”,对于佛教刚才的这些公众形象的这类问题,以“走向未来的信仰”为题来谈。如果是单独用“未来的信仰”,那么,我们的主语是未来,谈的是未来的事;用“走向未来的信仰”,用“走向未来”这四个字,并不是指未来的信仰,而是指现在的信仰,是放眼未来,来立足于现在,谈现在我们改怎么办。我们在这里看的是问题,谈的是希望,是在佛教存在公众形象瓶颈的时候,来解决这个瓶颈,并谋求佛教的进一步发展。或者我们的自己的信仰,进一步的发展和跨越,这就是我们提出问题的态度,我们这个态度并不仅仅是怨天尤人,我们这个态度是为自己的信仰负责,为走向未来的信仰负责,用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来谈。

  

  当前伴随着新的工业与物质文明的来临,汉传佛教带领着炎黄儿女走入了21世纪,以她非常拓达的这种眼光,把炎黄我们这个大国风范当中的一些元素整合起来,也成为将来中华民族,驶向未来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加油站,我们至少可以这样来譬喻佛教的作用。佛教在人群的震荡当中出现,也在震荡当中前行,她生来就是要提升我们个体的这个人格品质的,不会因为我们刚才所提的一些形象问题,不会因为对象玷污了自己,就放弃了帮助对方的这个初衷,佛教一直都是如此的。佛教在帮助很多人,很多人在玷污佛教,佛教还是没有放弃他。人类的生命是无常的,信仰的瓶颈期也是无常的。所以,要提出这些问题,也要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必须要走向未来,信仰也是铁定的,要向未来发展的。

  

  希望替佛教“代言”的一些人士,就不要把佛教解释成为对象玷污了自己就放弃帮助对象的初衷的这样一个宗教,不要把佛教说成是这样的,佛教的信仰之门永远都是敞开的。有些不如法的现象出现,但是佛教永远还是在以宽博的胸怀解决问题,把所有的人都带向一个圆满的境地。就像东林寺,不管大家的品质如何,总是全面地以最宽博的胸怀,来把大家带向西方净土,带向一个清净的世界。所以,不要在责任出现的时候,一面去骂别人不负责任,一面自己退出了责任范畴,这样的做人方法都不对。所以,谈到“走向未来的信仰”,我们必须要把怨天尤人转化为一个“我来改变”,一定要把“推卸式的抱怨”,改变成“无悔式的一个承担”、“无悔式的担当”。一定要这个样子,我们才是一个佛弟子的态度,至少才是一个比较过得去的人的态度。也就是说,这里提出来的是说我们谈这些问题的目的,这些目的是要我们负起责任,不要推卸。那么,我们将来期待形成一个怎么样的佛教格局呢?佛教的公众形象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谩骂就可以解决的。这个瓶颈的根源,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就是在思想的不够明晰,或者是思想的混淆。佛教虽然是博大精深的,但是一进入了现代社会,我们在运作上、使用上就会出现个人的特点、个人的态度、个人的方式问题,如果造成了混淆,那么,这些问题就一定要想办法彻底来解决。这个彻底解决仍然要以思想为先导,要特别具备一种战略眼光,来捋顺要解决问题的线索。

  

  首先我们从思路上面,确立佛教世界观的一个重大知见,对于这个世间的认识,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明晰的、也比较公众认同的一个世界观,对于世界有个总体的认知。这种正见的奠定,它就直接能够导致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个体、对于自己、对于现代人,在世间的责任也可以确定下来。由世界观来导致人生价值、人生观的确定。

  

  所谓人生观,也就是人生当中的对于自我行为的一个价值判断,也就是所说的价值观。这是公众形象问题的一个保障。要解决一些我们遇到不能解释的问题,这个是保证,我们要承担什么责任。把这种正见进行反复确认和推广,把个体认知和公众的认知,这些责任都鲜明了、认识普遍了,思想界的这样一个作用就是为我们这个僧团,为我们这样一个信教的群众、教团,来提供一个宏观的发展路径。思想界和教界鲜明的一个分工和合作,这样都已经明朗化了,有了这种普遍认知的保证,有个体责任的担当,有思想界的一个导航,佛教的公众形象才得到双重保障,形成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佛教教团和个人信仰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如果是能够形成,最理想不过了。

  

  首先,在这里探讨一下世界观——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我觉得所有的公众形象问题,它们的最终来源,还是人对于自我,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够明朗。它是思想根源上有问题,行为上才会不负责任。那么,如果是思想根源上能够捋清了,人都会懂得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除非是不相信因果才敢去犯因果。如果是从内心里确定了因果的确凿性,怎么会去违犯呢?所以根本上还是在思想,思想的根源还是在对世界观的,首先大的宏观基础怎么去看待。目前由于全球的诸大文明在空前交流,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工,处在一个不够默契的状态。不够默契,有些物理学家就一味地去谈论外部世界,就忽略了心灵和心灵信仰的问题,这里就导致了一些早期的互相的压抑、或互相批判,到后期的互相比附、借用。有些人,到后期,现在也这么谈:“因为现在科学家证实了能量和物质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所以我们佛教有道理了”。我觉得这个问题还要慢一步探讨,为什么呢?——假如现在的物质世间我们找不到信仰的依据,那么,我们还信不信仰呢?因为对于物质世间的认知,人的能…

《走向未来的信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