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未來的信仰

  走向未來的信仰

  

  大家下午好!(鼓掌)

  在進這個講堂前,我想起一個人,是我以前參學的時候,曾經依止過一段時間的一位老和尚,九華山的仁德老和尚。我在94年依止過他,也在九華山參學過一段時間。有一天,我的一個從雲居山同時過去的道友,一個同參,經過一條小巷子,那個時候我們對于長老都非常地畏慎,他往前走的時候,仁德老和尚帶著侍者,從前面拐彎,他一探頭,看到老和尚要從前面過,轉身就想從後面的巷子往後面躲。年輕法師這個反應好像是司空見慣,有老和尚就不敢對面過,被老和尚一眼看見了,扯起嗓門來大喊一聲:“你是見鬼啦!”。就站住了,不敢往前跑。“你怎麼回事啊,你爲什麼這麼不喜歡我?”

  

  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故事,現在想起來,還是余味尤長。老和尚已經過世了,他們一輩子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經驗都寄托在了我們這一輩青年身上了,寄托的不光只是有感情,還有很多使命。今天這裏,要談“走向未來的信仰”,就像老和尚當時的大吼一聲“你遇見鬼了”一樣。我們將來啊,還要遇到很多的問題,也還要面臨著很多佛法的懷有敬意的一些問題要去解決,或者是佛法和現在社會一些矛盾的問題要去解決,我們是躲避呢還是直接面對呢?今天在這裏一塊探討。

  

  就像一輛車,現代社會,我想佛教的這個作用,應該譬喻成爲一輛行駛當中的汽車裏面的水。水在車裏面的作用,永遠都是降溫的、調節的。信仰在現代這個時代,她應該是一個降噪的功能,把煩躁的氣焰給降下來。佛教信仰在這一點上,哪怕是普及全社會都不過分。對于初發心的學佛者,信仰同時也解決很多自身的問題,也解決自身的很多煩惱,包括在學佛過程當中遇見的煩惱。

  

  我想,在夏令營的這幾天時間裏,大家可能遇到過很有信心、讓自己覺得很有希望的、一些震撼心靈的場景,或者是語言。但在將來的信仰過程當中也會有很多、遇到很多讓自己質疑或者退信心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到一個寺廟門口去,那有人在那裏借著寺廟的這個風水做生意,比如說賣香火;大家有可能到哪個寺廟裏去,或者是一個很小的寺廟,法師的文化素質很差,也許在那裏講,你抽根簽啊算個命吧;今天是好日子,你趕快多買一炷香吧。如果是這樣的公衆形象的一些問題也出現了,我們該如何去處理呢?如果是說,一直都去包涵,時間越長啊,就會覺得信佛是一個很對付的事情,它不是從內心裏升起來的一種直接的感情了。所以今天這裏要講的主題,我確定成爲“走向未來的信仰”。

  

  因爲佛教組織的結構,因爲恢複時間短促,還有當前國際文化交融的波動性,多方面的因素,使佛教偶爾呈現出一些公衆形象的瓶頸的問題。爲什麼叫“瓶頸”呢?讓我們作爲對佛教好感,或者有信仰的居士啊,我們覺得過不去,這個問題無法理解。當然,佛教是要走向現代化的,但是走向現代化在“化現代”的過程當中,現代的很多垃圾要佛教來處理,佛教就會有很多的瓶頸問題要産生的,這是必定。像西方的宗教,比如說天主教,或西方的新教,他們也有了幾百年的震蕩期之後,逐漸地走向穩定。這個穩定來之不易,它要很長的時間積澱。而漢傳佛教呢,宗教政策恢複才二十幾年,西方人在前面那麼長時間裏遇到的問題,我們也都會遇到的。因爲都是人的問題嘛。社會在發展過程當中,經濟在發展、科技在發展,這些問題,佛教也同樣都要面臨和遭遇一次。人家用幾百年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用幾十年來解決。爲什麼要用幾十年呢?因爲我們等不及啊。在座的至少是二十歲以上的人,包括還有叁十歲、四十歲,我們還能夠活個四十年、五十年,或者長壽一些吧,叁倍,活到一百叁四十歲,就不得了啦,也等不到幾百年啊。所以有很多問題我們要用幾十年的時間裏面來解決,既然要解決這麼複雜的問題,我們就首先要明確我們怎麼看待,怎麼用省力氣的方法,不要被卷進現在的這樣一個所遭遇的問題中來,不要卷進公衆形象瓶頸當中去,然後讓自己牢騷滿腹,然後就退失信心,不要這樣。我們在這個振蕩期之中,一定要做幸運者,要跨越這個振蕩期,使自己的信仰能夠順利地達成一個結果。

  

  那麼在這裏,講座題目命名爲“走向未來的信仰”,對于佛教剛才的這些公衆形象的這類問題,以“走向未來的信仰”爲題來談。如果是單獨用“未來的信仰”,那麼,我們的主語是未來,談的是未來的事;用“走向未來的信仰”,用“走向未來”這四個字,並不是指未來的信仰,而是指現在的信仰,是放眼未來,來立足于現在,談現在我們改怎麼辦。我們在這裏看的是問題,談的是希望,是在佛教存在公衆形象瓶頸的時候,來解決這個瓶頸,並謀求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或者我們的自己的信仰,進一步的發展和跨越,這就是我們提出問題的態度,我們這個態度並不僅僅是怨天尤人,我們這個態度是爲自己的信仰負責,爲走向未來的信仰負責,用這種負責任的態度來談。

  

  當前伴隨著新的工業與物質文明的來臨,漢傳佛教帶領著炎黃兒女走入了21世紀,以她非常拓達的這種眼光,把炎黃我們這個大國風範當中的一些元素整合起來,也成爲將來中華民族,駛向未來的一個強大的精神加油站,我們至少可以這樣來譬喻佛教的作用。佛教在人群的震蕩當中出現,也在震蕩當中前行,她生來就是要提升我們個體的這個人格品質的,不會因爲我們剛才所提的一些形象問題,不會因爲對象玷汙了自己,就放棄了幫助對方的這個初衷,佛教一直都是如此的。佛教在幫助很多人,很多人在玷汙佛教,佛教還是沒有放棄他。人類的生命是無常的,信仰的瓶頸期也是無常的。所以,要提出這些問題,也要解決這些問題,因爲我們必須要走向未來,信仰也是鐵定的,要向未來發展的。

  

  希望替佛教“代言”的一些人士,就不要把佛教解釋成爲對象玷汙了自己就放棄幫助對象的初衷的這樣一個宗教,不要把佛教說成是這樣的,佛教的信仰之門永遠都是敞開的。有些不如法的現象出現,但是佛教永遠還是在以寬博的胸懷解決問題,把所有的人都帶向一個圓滿的境地。就像東林寺,不管大家的品質如何,總是全面地以最寬博的胸懷,來把大家帶向西方淨土,帶向一個清淨的世界。所以,不要在責任出現的時候,一面去罵別人不負責任,一面自己退出了責任範疇,這樣的做人方法都不對。所以,談到“走向未來的信仰”,我們必須要把怨天尤人轉化爲一個“我來改變”,一定要把“推卸式的抱怨”,改變成“無悔式的一個承擔”、“無悔式的擔當”。一定要這個樣子,我們才是一個佛弟子的態度,至少才是一個比較過得去的人的態度。也就是說,這裏提出來的是說我們談這些問題的目的,這些目的是要我們負起責任,不要推卸。那麼,我們將來期待形成一個怎麼樣的佛教格局呢?佛教的公衆形象的問題,並不是簡單的謾罵就可以解決的。這個瓶頸的根源,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源就是在思想的不夠明晰,或者是思想的混淆。佛教雖然是博大精深的,但是一進入了現代社會,我們在運作上、使用上就會出現個人的特點、個人的態度、個人的方式問題,如果造成了混淆,那麼,這些問題就一定要想辦法徹底來解決。這個徹底解決仍然要以思想爲先導,要特別具備一種戰略眼光,來捋順要解決問題的線索。

  

  首先我們從思路上面,確立佛教世界觀的一個重大知見,對于這個世間的認識,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明晰的、也比較公衆認同的一個世界觀,對于世界有個總體的認知。這種正見的奠定,它就直接能夠導致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對于個體、對于自己、對于現代人,在世間的責任也可以確定下來。由世界觀來導致人生價值、人生觀的確定。

  

  所謂人生觀,也就是人生當中的對于自我行爲的一個價值判斷,也就是所說的價值觀。這是公衆形象問題的一個保障。要解決一些我們遇到不能解釋的問題,這個是保證,我們要承擔什麼責任。把這種正見進行反複確認和推廣,把個體認知和公衆的認知,這些責任都鮮明了、認識普遍了,思想界的這樣一個作用就是爲我們這個僧團,爲我們這樣一個信教的群衆、教團,來提供一個宏觀的發展路徑。思想界和教界鮮明的一個分工和合作,這樣都已經明朗化了,有了這種普遍認知的保證,有個體責任的擔當,有思想界的一個導航,佛教的公衆形象才得到雙重保障,形成個體和社會的和諧共處,佛教教團和個人信仰的健康發展,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如果是能夠形成,最理想不過了。

  

  首先,在這裏探討一下世界觀——我們如何來看待這個世界的問題。我覺得所有的公衆形象問題,它們的最終來源,還是人對于自我,個體對于世界的認識不夠明朗。它是思想根源上有問題,行爲上才會不負責任。那麼,如果是思想根源上能夠捋清了,人都會懂得爲自己行爲負責的。人除非是不相信因果才敢去犯因果。如果是從內心裏確定了因果的確鑿性,怎麼會去違犯呢?所以根本上還是在思想,思想的根源還是在對世界觀的,首先大的宏觀基礎怎麼去看待。目前由于全球的諸大文明在空前交流,出現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工,處在一個不夠默契的狀態。不夠默契,有些物理學家就一味地去談論外部世界,就忽略了心靈和心靈信仰的問題,這裏就導致了一些早期的互相的壓抑、或互相批判,到後期的互相比附、借用。有些人,到後期,現在也這麼談:“因爲現在科學家證實了能量和物質之間是可以轉換的,所以我們佛教有道理了”。我覺得這個問題還要慢一步探討,爲什麼呢?——假如現在的物質世間我們找不到信仰的依據,那麼,我們還信不信仰呢?因爲對于物質世間的認知,人的能…

《走向未來的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