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可謂圓滿,人生難說目的
——2012中秋示北大學生
問余何所剩,僅此月一輪;
放曠非人我,借爾照天心!
這2012啊,要按這個民間流傳的一些說法,這可不是平安的日子。假如說真要是有大劫,肯定得從現在開始就衰敗,到那個時候才是一個徹底的。不過我一直堅信,我們人類的末日沒有那麼快到來,往往正報和依報是相應的。如果說人的依報真到了最後時刻,應該說從正報方面的反饋來講,人不會有這麼多的希望,人的狀態、人的心理機製不應該還有著那麼多的追求。因爲很顯然世界跟心是相連著的,如果說人心還不斷地在創造,那怎麼世界就突然來了個大滅絕呢?恐怕這是不大可能的。我們,尤其是學佛的人,就應該知道,你心裏面還有一大堆的想法,還有一大堆沒有去實現的理想,夢想還不知道有多麼遠大,怎麼會馬上末日就來了呢?有人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就說:“淨空法師說了好多次啊,那怎麼辦呢?”有人拿這個問題去問索達吉堪布——藏傳佛教很有影響的一位法師。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凡是高僧大德說這些話,他肯定有他的目的,藏傳佛教裏叫做“密意”,是爲了向你提示無常,有很多大德老說“自己快不行了、快不行了……”其實他老還是很健康。但是就把你們都逼上學佛的路了。”我覺得他這個解釋還蠻好。不過,他說:“從佛教的史料上面來看,從古代到今天,所有的佛教文獻上面都沒有說2012就是末日,都沒有這個說法。”
今天是中秋節,按說中秋節一過,這一年,整個2012剩下的也就是幾個月時間。要說末日,其實大半都已經過去了,可能再熬那麼叁四個月,這2012的夢也就徹底平安了。
這個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可是按照佛法來講,今天這個日子是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莅臨人間的吉祥日,也是人間團圓的日子。這個時候,所有的佛弟子幾乎都在拜藥師琉璃光如來,都在拜月光菩薩,我們在禮拜月光菩薩的時候,就把一年裏面的圓滿祝福都向所有的親人朋友來回向。錢塘江畔,今天有很多人觀錢塘潮,錢塘江裏從的浪潮從大海襲滾而來,眼看著水平如鏡的環境,突然一個大潮就湧過來了。現在又興起了觀錢塘潮的風氣,古人早有詩句寫在前面: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說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光只是來追求好奇,等到你真到了這個境地的時候,它原來是一個很如實的情況,它只是這個,沒有什麼其他。所提示的,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理想要切合實際,人生的步履還沒有走到一個境地的時候,你會覺得有很多妄想、妄念在催促著你向那個方向去發展,可如果是你沒有檢點自己這裏有很大的一部分只是屬于妄想的時候,到達了,你又會覺得很失望。爲了讓我們不至于每一步理想等到實現的時候都只是一個失望,過去古人的這四句話,我們應該能夠去理解。
中國文化就有這麼一個特點,唐朝的詩句,拿到現代來讀,現代人還依然能夠讀得懂,雖然只有四句話,但我們知道,這其實是提示我們,在人生的路徑當中,古人是那麼過的,我們現在也依然是這麼過,古人有年輕的時候、中年的時候、老年的時候,我們也依然如故。你不要認爲你才是最特別的,其實前面有很多經驗者;但是你也不要認爲自己是重複的,因爲你的就是你的,你還不是古人的。
說到這裏,我們要談一談人的這一生,關于目的的問題。
前兩天,我起草了一篇小短文,叫做“人生難說目的”。就是關于目的的問題。我們看有很多人去商場,現在的商場布置得琳琅滿目,大家都去商場裏面買東西,去逛,即便是買不了的,看一看也會很高興。如果看一看高興了,心裏面就有一個念想,這個念想留下來了,就好像有了奮鬥目標一樣,只要沒有去完成,心裏就一直記挂著,直到了完成的那一天,忽然,一直夢想的那個東西到手了,就回到家裏往旁邊一甩,因爲妄想已經解決了,所以東西也不再需要了。所以多數的時候,人的所謂夢想,多半是在解決妄想。這種情況下面,我們要來反思一下,我們作爲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謂的目標、目的,它的價值到底幾何?
我們多數時候,如果是要談到目的,都是在向外求的,我們談目的的時候多半是忽略自己心理修養的需要、我們向內省察的需要、我們道德建設的需要,這些多半是忽略的。只要有了外在的目的,多半就忽略了內在的建樹。但這個往往不切合中國文化路線的實際,中國文化的主流路線多半是向內使勁,而不是向外使勁的。現在,如果是說你一味追求向外使勁的生活方式,跟我們前面所說的一樣,追求物化的人類第一階段的生存理想、生存文化,去追求物化的、外在的,而我們中國文化又是及早地進入第二階段的,是進入以心爲主的文化領域的,那麼其實我們擁有著先進的、祖先的傳統文化這樣一個大背景,卻在實踐著現在一個落後的、物化的這麼一種人生理念,這不是顛倒了嗎?拿著最爲優越的文化基礎,來應用于一個十分落後的物化的人生目的,反過來了,不如古人了,回去了。至少出于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來看,人生所謂的目的充滿了臨時性和物化的價值觀,那我們還不能僅僅只是追求這個。但是,我們如果是說不把人生的方向物化成爲目標那麼實際,那我們人生到底還有沒有提升的余地呢?有啊!我們的人生可以讓它“有意義”——目的不一定要追求,但是我們可以盡量地讓人生有意義。讓人生有意義,勝于我們確定外在物化的目的。直白一點說,有人說:“我的人生目的就是爲了掙錢”,有人說:“我的人生目的就是爲了辦成某某事業”,有的人還說:“我的人生目的就是孝養父母,向父母報恩”。這雖然可以說是一個人願意去追求的一個方向,但只要是設定成爲了外在的目標,它也就物化了。比如說就會把孝養父母變成物化的滿足,你就是爲了給父母衣食住行,給父母吃飽穿暖,這就算打發了嗎?他們還有終極生命之道的一個安慰的需求在那裏。所以過去說這“只名爲養,不名爲孝”。如果是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單純地只考慮人生的目的是爲了讓父母有吃有喝,這樣一來,這不是孝養父母,這算不上,這不符合儒家的孝道。那麼其他的事業方面,也各有各的說法,不過總的來講,我們作爲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的這一生意義來進行提升,但是目標它不能作爲生命的目的。
我們的生命的終極目的,我看只有一個方向:道可以作爲目的,可以作爲標的。物化的生活現實當中的小小方向,這些都不足以來作爲生命的目的。拿我們從如來藏自性當中發展出來的能夠見聞覺知的,能夠具備聞香、辨色的這麼一些功能,把這樣高級的功能用來追求物化的、由心所現的這麼一個外境目的,這顯然是很幼稚的。就是心變現出來一個東西,我們又用整個心的價值去替換這個東西,那我們就落後了。所以現在雖然還只是在上學、初步的工作階段,但這一點我們一定不要迷惑了——人生難說目的,但是我們的人生可以更加有意義。不要讓我們的人生在這個目的,這個直觀而看起來似乎很確鑿的這麼一個事實面前迷失方向。事實上,找准一個方向,你就迷失大方向了。找准了一個物化的、外在的小方向,我們就把整個生命的大方向忘掉了。即便是我們咬牙切齒地讓自己一直迷惑下去,一直迷惑下去……但是終究來說,我們內心裏面還是得不到安慰。所以,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我們人生難說目的,但可以使它更有意義。我們不要被這個物化的世間的臨時性的這些倡導迷惑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應該是高遠和終極的,不應該確定在這些暫時性的物化目標上。
今天就跟大家講這麼個道理。我們現在的努力方向是各人有各人的選擇,有的選擇順心,有的選擇不順心,如果是選擇的順心的,我告訴你:你不要以爲你這個順心就解決了你的目的問題。如果你確定這個是目的,你的目的就沒有了,就完了。如果是不順心,你還在選擇目的,你不要認爲這個不順心就是你的狀態了,這個不順心它是個臨時的,即便是臨時的,它根本也談不上目的,只是說這是人生的一個因緣,在因緣當前的時候,我們可以隨順因緣,但是我們的生命方向絕不能夠僅僅倚仗在這樣的物化目標上,這是不行的。大家現在正處在人生意義在一天一天去尋找、落實、實踐的這麼一個階段上,這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我們現在就不妨用名言概念的方式來進行界定:人生難說目的,但可以使人生更有意義。
學員:每個階段都有目標,來推動自己往前走,我感覺每走過一個階段,或者說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心裏並沒有得到一個安慰或滿足,我覺得反而向您說的走過這個階段之後,還是很失落。但是反過來,我又覺得:人是有惰性的,需要目標來推動自己一直往前走,如何尋找一種正確的目標呢?
法師:這是很現實的情況。人生的意義在一步一步實現的時候,我們往往是把它設定成爲某一時期的特定目標、特定目的,把它當目的去追。但是把它作爲目的,就會産生一種固化我們思維的局限,這一個限製就存在在這個地方。所以,當這個目的實現了,自己的固化狀態就形成了,但是眼看著又不行,我們還必須要追求更高的,必須得換目的。這個換目的就有一個前提的要求,就要我們解散前面已經固化起來的目的,…
《明月可謂圓滿,人生難說目的——2012中秋示北大學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