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月可謂圓滿,人生難說目的——2012中秋示北大學生▪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一種痛苦。或者是我們感覺,在這裏怎麼找不到快樂呢?或者是爲什麼我目標達到了,反倒迷茫呢?就是這個原因。

   因此,我們剛才用概念的方式來進行解決,就是說,它只是意義的提升,這樣會讓我們知道,雖然美其名曰是目的,但實際上它不是生命目的。可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把生活當中的臨時性目的,當成了全體生命的目的,這可能是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會導致我們産生形形色色的痛苦:女孩追求男朋友,追到了,不滿意也是痛苦,沒有追到,沒有達到目的也是痛苦。爲什麼呢?因爲把生活當中的臨時性的一個目標,把它設定成爲一個生命全體去捕捉的目的了。所以,它是讓整個生命來蒙受痛苦,但實際上,生命的目的不能停留在這樣的目的上,停留在這裏了,我們的生命就被局限了。還有很多層面,甚至于說,我們人生的每一個步驟都只是一個臨時性的過程,我們的生命有終極目的,那是要另說的,可是,我們幾乎在每一件小事上投注的都是全體生命的力量,這樣就會使得我們産生種種痛苦。

   所以過去古人就很聰明,就把人生的目的進行了幾個分類,就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義禮智信”,就分成這樣的層次,就不說我們是爲了掙了錢就達到目的,賺了黃金就達到目的,不是用這個來說的,就是說這個目的你是有層次的,你在實現的過程當中,低層次的要服從于高層次的,高層次的還要服從于更高層次的,即使是仁義禮智信都做到了,我們還有更高目的,是德和道,道才是最高的終極目的,這才是生命的目的,或者說稱爲人生的目的。人生目的要談,就要談到道上面去,否則,我們只能夠是談生活的某一個臨時性的目的,它沒辦法用整個人生去界定,用整個人生去界定那就痛苦了。可我們以前,往往無知,或者說缺少見聞,就是在這些地方。比如我們小時候上學,到了中考的時候,老師和家長的那個架勢,都是你如果是考不上,你這一輩子就完了,你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你考上了就有意義了。所以,就是全力以赴,沒有考上的同學,他們眼睛裏面的世界馬上就面臨崩潰:我就是沒有前途的,我整個人活著就是沒有意思的。我看在這種狀態下逼出幾個跳樓的、自殺的都是有可能的。更何況還要到高考,甚至于到大學,一到了大學,如果是說從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都是這麼全力以赴地拿生命意義、生命目的去做賭注那麼上來的,那遇到一個不如意的事情,那他有什麼心理的彈性呢?沒有彈性,也沒有空間,跳樓、自殺都是有可能。爲什麼出現那些極端的做法呢?就是他把生命的目的都寄托在了他眼前看起來是大,實際上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了。比如說,一個人的福利,一個人的工作,對于我們的一個社會,對于我們心所造的這麼一個博大的世界來說,這連雞毛蒜皮都算不上啊!可是有人就是因爲某一件事情、兩件事情的失落、失意,放棄掉生命了。因此,我看實際上根子還是在這裏。激勵自己的辦法、讓自己努力去追求的方向,有臨時性的意義,但萬萬要把它從目的的這個概念當中剝離出來。如果沒有剝離出來,我們會把臨時性的小目標放得太大,那有可能一葉障目,讓我們看不到整個世界。一葉障目,就看不見滿目青山,就會有這個問題。

  

   學員:希望把人生小目的與對無爲法的追求聯系起來,小目標的實現和大目標的實現上是一起的,是相輔相成的。

  

   法師:過去守培法師曾經談到:小人謀食不謀道,見利忘義;君子謀道不謀食,可以廢寢忘食。這一點其實在古人來說,界限是分得特別清楚的,非常了解目前我們的努力在爭求的是什麼,這個努力的缺陷是什麼,這都看得很明白,所以人生的意義不會被抹殺掉,不會輕率地因爲一些失敗,就忘記掉了自己要追求的更高遠的目標是什麼。

   從“隨順世間”的這個角度講,我們眼下的責任要去完成,事業需要去努力,要激勵自己奮發圖強,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我們不要忘了:一切都是由概念構造成的臨時性的現象世界,我們最終還是要用道來代替它的。這些如果說是關系明確,那我們就不會因爲小得失而失去主張,因爲小利益而過分喜怒哀樂,就能夠放得下對于現前一些小成敗的執著,能夠始終把人生的志向放在根本大道的追求上。

   所以我們看人世間,人有壽命無常,由小到大、年輕、中年、衰老,這個過程都有。人的一生,就是在這樣不停的流轉當中的。可是,我們的道業始終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你從少年來求道,如果能夠進道,那你就是一個進道者;老年來求道,如果是沒有進道,那就是一個不進道者。在道業的這個方面,標准是一致的,能進入就進入,不能進入我們就還需要努力地去追求。我們還不能因爲人生在無常流轉過程當中的喜怒哀樂,把這個固定不變的大目標給忘失掉了。人生的事有很多是容易讓我們失去大主張的。往往因爲生活現實當中的事件的多樣性、迷惑性,就讓我們忘失掉我們內心裏面還有一個大道是需要追求的。

   如果是從大道的角度來講,我們的人生應該是平淡的,是不應該有太多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因爲道才是方向,其他的都是意義不算太大,可以隨順之的事情。可是,在我們平時的是非觀念當中,恰巧是相反的:如果有不公平,我們要主張正義;如果有過分失敗的,我們一定要奮發圖強,爭取成功。在人生的普遍現實環境裏面,歡喜、悲傷、成功、失敗,那都是至關重要的,那都是可以拿命來搏的,可是,在大道面前,它們又沒有那麼高的價值了。所以從世間的普通成功跟道的這個方面的圓滿成就來說,憨山大師就說得很好:世間智慧如果跟佛性的智慧相比較,那就有如日下孤燈了,這太微小、太脆弱了,這個智慧不夠用,我們還是要追求大道那一個方面的智慧。只有在追隨那樣一個大方向的時候,你的臨時性的失敗或臨時性的煩惱,才不會成爲大事,如果沒有那樣一個大方向的追求,你在人群當中的智慧不如人,尊嚴不如人,體面不如人,可能樣樣都是你的致命傷,都會讓你一輩子都不能擡頭,不能爭氣,不能夠揚眉吐氣地,各種情況都會有,可是只有當大道這個目標還存在的時候,我們不爲世間的功利所左右,這一切就淡化了。

   現在大家還正是在年輕的階段,這一個階段,如果就被眼前的事業、掙錢、工作、房子、養老等等的這些問題給糾纏住了,那麼你就沒有什麼大目標了,你的人生也很難有大的起色。如果是一位大師,他還在你們這麼年輕的階段,他應該是心懷遠慮的,他應該是很少有近憂的,他應該是不斤斤計較于眼前的小小得失的,他應該是別人不喜歡他,他也不會去計較,別人錯怪了他,他也應該是不起嫌心的,應該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看看,八月十五,剛剛從那邊過來的時候,這個月亮它就挂在天空上,下面的人物、山川、河流、房子,你們不管怎麼樣地在看它,不管怎麼樣地批評它、贊揚它,它總是不爲所動。我寫了四句話,送給大家:

  

問余何所剩,

  

僅此月一輪。

  

放曠非人我,

  

借汝照天心。

  

   這第一句,是提醒你們:你剩的東西不要太多,這追求、那不滿意、這裏失望、那裏成功,這心裏不要剩下太多。你剩得太多了,你終將一無所獲。佛陀在你剛剛進入佛門第一步的時候,他就告訴你了:人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的,你還抓、使勁抓,能抓住什麼呢?就不要剩得太多。

   爲什麼說“僅此月一輪”呢?只有道的這個大方向是有意義的。不光只是說八月十五這個月亮只有一個,你們的大道的方向也應該只有一個。

   “放曠非人我”,在那個地方,我們又沒有人我計較、高低得失,這一定都是沒有的。“放曠”,放曠了無涯,放曠就是沒有拘禁。

   “借汝照天心”,你也可以拿這個智慧來用一用,你們也可以把這個世界籠罩在自己光明之下,你們到那天也可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

  

  

   學員:“我們是不是要排除一切次要的目標,直趣菩提?”

  

   法師:從心理來說,都應該是如此的。不過我們智慧是分二谛的,也還要懂得有一種隨順世間的智慧和策略,否則它也會成爲我們這種大目標的障礙。昨天的消息說南懷瑾先生過世了,看樣子各位任重道遠啊!前面的文化使者過世了,你們這批“文化大師”又成長起來了。曆史重擔終有一個人爲的傳遞過程,現在眼看著就傳遞到你們手上來了。要做大事,別太小氣,小氣了就不像大家。

  

   學員:“聽師父的一席話,想起印光大師的一句話:將“死”字挂在眉梢,頓時身心放下。”

  

   法師:我們把“生”字放在眉梢,也可以身心放下。我們看這段時間,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四面八方的媒體、學校、大學教師、各個層面的文化人員都在談“怎麼樣更幸福”。有的記者拉著一個人就問:“你感覺你幸福嗎?”咱們佛門從來不會把幸福像廣告牌一樣挂在面上去咯吱人,如果是從苦談起,也有幸福。人生就是從“無常”和“苦”這個地方談起的,這是個事實。當你認識到這個事實的時候,你知道:我們的一生不能被變幻不定的無常所局限,我們的人生一定要找一個至爲高遠的,我們可以確定爲終極方向的一個理想,那才可以是目的。我們萬萬不能夠落在眼下的一步一步臺階的追求上。一旦把這些作爲目的了,那我們的人生意義就終將喪失。因此,我們佛陀當年所提到的就是:你的幸福如何得到?——從苦得到。所以佛陀過去曾經講過“苦有五德”——有五種特別重要的功德來提示你:

   1、希求離苦,驅心解脫

   2、摧毀貢高,遣除傲慢

   3、知苦因而恥于作惡

   4、知樂因而歡喜行善

   5、將心比心,悲憫有情…

《明月可謂圓滿,人生難說目的——2012中秋示北大學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