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念救度衆生。當有這種願心的時候,你念起來還要快速一些。不敢停下呀!你要停下來怎麼辦,父母親這些衆生老母就在受苦,不念了衆生就倫落到苦海當中去了。你不持戒,你不念佛,衆生就墮落到苦海當中去了。于是你沒有想到自己腰酸呀,自己背痛呀!就是自己腰酸自己背痛又有什麼關系,只要能救度衆生,只要能救度父母,我這個心累一點苦一點應該的。
那經上不是說:“左肩擔父,右肩擔母,難報父母恩于萬一。”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那個菩提願心一旦發起來,世間上的五欲你能夠成就嗎?就是成就了你對父母親真真實實有作用嗎?拿點錢給父母親:“來吧!你看我多有錢,你想吃什麼你買什麼,你想用什麼你買什麼。”有的時間,顛轉不是什麼好事。有錢了,父母親買兩個雞鴨鵝來殺,殺了又吃。吃了各種毛病出來了,高血壓高血脂叁高。對不對?病吃出來了怎麼辦?我有錢呀!送進醫院。醫院裏面看你沒有錢,還給你少開點藥,少整點冤枉。如果說看你有錢,“诶!這個是有錢的主。”于是很多不需要的藥給你開出來,不需要的檢查給你弄出來,沒毛病也要弄出毛病。是不是呢?你說你有錢嘛,有錢死得更快,我看有錢死得更快。沒有錢他不給你這樣整那樣整,直接拿幾個藥片病治了,回去了。反正你沒錢求什麼。有錢了,院長也來找你,主刀醫生也來找你,這樣藥也給你試一試,那樣藥也給你試一試,這個先進設備也給你試一試,那個先進設備也給你試一試。完了糟糕了!這幾年我老在醫院裏面,因爲我師父病,我父親病。我在醫院裏,我觀察,哎喲!我發現有錢不是什麼好事。那你今天掙了好多錢,你在外面你是老總你是經理,你掙了很多錢,有什麼用?我看那些老總,哎呀!他的父母死得更快。爲啥,就是這個原因。世間上的世俗五欲對于父母親沒有什麼真實的利益,這個生死是一個大苦海。
所以說,菩薩要發心。我們今天受菩薩戒,就是把這種心要發起來。念念去利益衆生,乃至心裏面全心全意去利益衆生老母。至于我自己受苦也罷,安樂也罷,那是一個虛假的自我,不要太執著它。全身心地奉獻到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你苦,應該的!你苦,你不以爲你苦!你這種苦算什麼?父母生你養你,那種苦你體驗過了沒有?體驗過了你那種苦算什麼!你就不會爲自己的苦去辯解,你不會爲自己的苦:“哎呀,不行,我要休息一下;不行,我念佛又累了,我要放下。”你不敢放下!爲啥呢?那些衆生老母念念在受苦,你一停止以後他們受苦就更深重了,解決不了。我們現在又沒有能力,那怎麼辦呢?你只有念念發這種心,當你這種心念念能顯現的時候,好了!你是菩薩,你不是凡夫了。你是發了菩提願心的菩薩了,再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凡夫老百姓。
就用這種心念念地策勵自己,你就跟其它的不一樣。所以說菩提薩埵 ,覺悟有情,就是要建立這個內心的一種狀態。把這種內心的狀態要建立起來,那就不同,就是得菩薩戒的一種根本,是學菩薩戒的一種根本,守持菩薩戒的一種根本。如果說沒有這種心,你說我求受菩薩戒呀,我學菩薩戒呀,我受菩薩戒呀,我持菩薩戒呀,修都是爲自己而修,不叫菩薩戒。枉菩薩戒給你整成聲聞戒去了,菩薩戒甚至給你整成世間上五欲享受那種戒了,增上生的戒了,這不叫菩薩戒了。你要受菩薩戒,這種菩薩發心這就是一種根本。沒有這種根本的話,你就談不上菩薩戒。你看看,我們現在的這種心是在一種什麼狀態?什麼叫自覺呀?自覺就是自我觀察自己的心,認清楚自己內心狀態,看你內心是不是一種菩薩狀態。隨時隨地你要保持自覺,這種正知。就是你在什麼狀態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含糊不清。
今天我們學佛有的人越學越糊塗,就是難得糊塗他說。啥難得糊塗?每個人都糊塗得不得了!他還難得糊塗呢!說:“什麼叫善?說四大皆空何善之有呀?說惡,什麼叫惡?哎!四大皆空無善也無惡,盡是一些高妙的理論。”他分不清自己是善非善,分不清。拿佛教的術語來說,你就不具備有正知,就自己不知道自己姓張姓李,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幹啥。修行人如果落入到一種沒有正知的狀態,你沒有資格修行了。連自己在幹哈你也不知道,怎麼修行!拿我們今天說,大乘心小乘心。叫你發大乘心,你就說:“哎呀!師父呀!我沒有資格,我有業障呀!”你說那個菩提心能不能發起來?發不起來嘛。沒有一種直下承當的心,你有這種正知嗎?覺沒有覺察到我們自己內心裏面是非常懦弱的一種狀態?當你覺察到自己非常懦弱的一種狀態了,說明你修行不是菩薩障礙你,也不是業障障礙你,而是你一種心態在障礙自己。正是這種心態嚴重地障礙我們自己修行。
叫你念佛往生,趕緊往生,早些往生。你早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打一個滾回來你就不一樣了。“哎呀!師父呀!我怎麼能往生呀?往生是你們這些師父的事情呀。”他要求師父往生。“師父一定要往生啦!”但他自己不往生。糟糕!連自己都不敢承擔,自己都不往生,拿什麼來救度我們!遇上那些七八十歲的老太婆、老居士,我說:“老人家,你都七八十歲了,你離阿彌陀佛最近呀,你趕緊往生回來救度我們呀!”“不呀!師父,雖然七八十歲了,我只是世間上的年齡,師父你還年輕,你早些往生。”你看我們在現實社會當中是不是這樣,更多居士他的心就是耽著于自己年老。看老就年老嘛,你八十歲你還不先走更待何時呀?“我不!一定要你先走,師父先走,客氣,師父先走,你去了以後你再來救我們。”
世間上講的笑話一樣,說:“首長去看同志們,首長說“同志們好!”下面所有的同志們說“首長好!”“太陽很大把你們都曬黑了!”“哦,首長更黑!”哈哈,開玩笑。無謂的一種客氣。今天我們也是無謂的一種客氣,是不是客氣呀?是很客氣。他說:”我七老八十也不往生,我要等你師父先往生了嘛。“那是客氣。其實另外就是表現出繁文缛節很多,然後自心不敢承擔。說:”你爲什麼不敢自己往生呢?“”哎呀,我業障重呀!”完了吧!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沒有信心實際上相應的就是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對戒律沒有信心。你要是相信阿彌陀佛有大能力,只要把這種執著一放下了,阿彌陀佛大能力就顯現了。阿彌陀佛的大能力誰在障礙他呢?就是我們這種執著自己業障的心,障礙了阿彌陀佛一種大光明的顯現,障礙了諸佛菩薩大神通的一種顯現。
所以說,要學大乘法的話,要學放下。你有因果,明了我們這種念佛落實的當下,學戒落實的當下。有這種因必然有這種結果,不要懷疑。現在念佛,你有這種念佛的因,將來一定往生,不要懷疑。有什麼懷疑?要落實在這種因果心當中,要落實在這種大承擔當中,落實在這種大信願。沒有懷疑,沒有猶豫,沒有等待這種心裏面,這才能起得來,這是菩薩。自覺你就要覺悟這種心態有沒有,當有這種心態了,你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別人把這種心態生起來。我今天講的菩薩與聲聞的區別,與一般凡夫的區別,不是按照通常的這種名義解釋,而是按照內涵的名義解釋,希望把這種心態的一種本質能夠呈現出來。
實際上一呈現出來很簡單,你有就是的,沒有就是沒有。而這種並不是很深奧。而我給你講什麼叫菩提,菩提,菩提薩缍,覺悟有情,大道興衆生,聽過就聽過了,你也聽不清。今天直接給你說什麼叫大道興衆生,你能夠救度所有的衆生,你願意去救度衆生,而你心裏面真真實實想去救度衆生,好了這種菩薩的心你就有了。有這種菩薩的發心以後,我們說好的心態就是要對應這種。你不要期望于別人,要期望于自我。你不對諸佛沒有信心,你要對諸佛有完完滿滿的信心。不要懷疑,你最大的業障他也能把你救拔出來。要憑你自己的能力,你當然不行了,但是我們憑借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誰的力量?而是諸佛的力量。憑借的不是我的虛妄心,憑借的是我的戒心的力量。
我們願意防非止惡,願意在這個防非止惡當中來救度衆生,落實在我們自己每一個修行上。那就是我們自心有一個煩惱就有一個衆生,念念刻刻以正念對治自己煩惱那就是救度衆生。不離自心,不離自覺,不離自我的修行,念念刻刻都在度衆生的過程當中。你只要把你那些煩惱糾正了,你只要把你那些業障放下了,你只要把你那種鑽牛角尖,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這樣不承擔那樣不承擔,這種心放下了,徹底就是在度衆生嘛!那是會沒有度衆生呢!那裏是你沒有能力呢!而是你有能力你沒有發揮而已。關鍵就是看你這種發心,願不願,想不想。當你願了,當你想了,你不要說自己做不到,你就落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那個方面。我念一句佛也是一樣的。關鍵的是看我們自己願不願、想不想、歡不歡喜。不要找任何借口,記住這句話哦,不要找任何借口說自己不行。在學佛的人沒有不行這兩個字。你都行,就是看你願不願,就是看你想不想。只要你把這種大承擔的,大無畏的這種發心發起來了,哎!這就是菩薩。這跟其它的就不一樣,念念刻刻就這樣做,你這個菩薩就能做得很好。
那麼戒呢?第二個就是戒。戒,就是要落實在自己的行爲上。有很多人怕戒,怕清規戒律,爲什麼怕呢?哎呀!這樣也管著自己,那樣也管著自己。它不是管你,他是保護你,他是成就你!我經常說,你開車,高速公路上你不走路,你要去撞護欄,開到那個路外面去,危不危險?當然危險。這種戒,就是一個陽光大道,你走在陽光大道上就很安全。如果說你離開戒了,走到戒以外去了,糟糕!很危險。你不知道那種菩薩的一種神通智慧,無量無邊的福德莊嚴不要緊。但是你要知道菩薩的修因就是我們今天的菩薩戒。這就是不可不做的,一定應該按照這樣做,你不要怕。你想要可有可無,那不叫戒;可做可不做,那不叫戒。戒,是一定要這樣去學的。
我們今天,學戒的人很多可做可不做。我願意受我就受,我不願意受我就算了。那就不行。自己真正地有學戒的精神,自己真正有戒的話,那是不能不做。爲啥?真理,不二法門。除了這條路沒有其它的路。由戒定慧出去,沒有第二條路。所以說你一定要把這種行爲轉化成自己的素質,轉化成自己的歡喜,轉化成自己的願心。也不是良心,我想起來我就做,我不想起來我就不做,那是世間上的良心。良心是啥?有的時候良心被狗吃掉了。有沒有良心被狗吃掉了的時候?有呀。還有的時候,這良心在睡覺。“哎呀,我剛才睡覺忘了。”但是戒心不能睡覺。爲啥戒心不能睡覺呢?你得戒的時候,它就成爲一種無作用性,就是你不加功用行,它能夠自然而然顯現。對不對?就說你睡覺了它也在起作用,它是不睡覺的。而你說你:“我睡覺了,忘了。”那不行。說明你這個戒體還很艱難,說明你的這個願心不夠堅固。在講戒體的時候我們要講這種東西。
所以說,什麼是戒?就是自己發了度衆生的心了,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的防非止惡上,一定要落實在行爲如法上。行爲不如法,背棄真理,造了一些非法的事情,就是成就一個衆生,就是墮落成一個衆生,那就不是利益衆生了。所以說,衆生不從外有,但因已有。煩惱是以衆生爲果,一個煩惱就是一個衆生,無窮盡的煩惱就有無窮盡的衆生。能夠對治一個煩惱,那就是救度一個衆生,就是把度衆生的修因,落實在自己起心動念的依戒依法修行上,對治煩惱上。看看你的內心狀態,不要說現實上你對衆生有多少利益,就看你內心裏面正不正確。現在我們衆生在修因過程中,不像那些果地上的菩薩。果地上的菩薩他很有能力,他能夠做到很多事情,我們因地上的菩薩只要看看你自己的行爲,在身口意叁業上有沒有做好。
只要你內心不起煩惱,那你是清淨的菩薩。在你不起自私自利的心,那你就是菩薩,你依戒依法那就是因地上如法的菩薩。要把這種心落實在自己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叁業行爲上。規規矩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違越戒法,這個戒法你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薩。戒法你不願做,你不願學,打很多折扣,灌很多水,到時候你的心跑到其它地方,自己的煩惱不對治,自己錯誤不糾正,你說你出離這世間上你怎麼出離?你說你幫助衆生你怎麼幫助?犯戒的人是不會幫助衆生的,犯戒的人只會損傷衆生;煩惱的人他不會幫助衆生,煩惱的人給衆生帶來的是什麼?那就是損傷。所以說,要把這種菩薩戒落實,我們自己爲利益衆生,要安住在當下的依戒依法,要對治當下的煩惱。這就是菩薩戒的名義。
大家聽懂沒有?總結一句話:菩薩戒的名義與其它不同。不同在那裏?不同在這句話——念念刻刻沒有自我,只爲利益衆生。這種心要發起來。不要說你不是菩薩,不要說你不能夠。這種心發了以後,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上,盡可能地去對治煩惱,盡可能地處于正知修行過程當中。實際上,總結起來就是這麼一句話,今天上午講的總結起來就是這麼一句話。
是不是時間到了?阿彌陀佛!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