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益众生的心。为什么要发那种利益众生的心呢?它与我们那种利益自我的心有什么区别呢?这里面要突破那种围绕自我为核心这种概念。时时刻刻以自我为核心,那就是一种极大的障碍,那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学佛当中的一种执着,那就是我执。而这种我执,是一种成佛的大障碍。平时我们说我执,好像我们不太理解。其实转换一下,平时我们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念念之间你那个我都是丢不掉的,念念之间都是成就自我的。吃饭,我要吃饭;穿衣,我要穿衣;走路,是我在走路;乃至持戒,是我在持戒;修行,是我在修行。而这个“我”字丢不掉。世间上的人在追求金钱、美女、豪宅,他也是围绕一个我。但是我们今天的修行还是围绕这个我,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所以说这个里面,为什么要提倡发菩提愿心,发菩萨的愿心?就是有一个核心。要转变那种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以自我为核心的心。包括你现在修行学习念佛,都不要以自我为核心。
一旦以自我为核心,这个发心是不一样的,方便上也是不一样的,他起点不一样。为自我而去念佛,为自我而去修行,实际上你还是一种,还是那种以世间上的话来说,还是增上心。自我的一种出离心,以自我为核心嘛!还是一种小乘的发心。或者连小乘的发心你都算不上,还是一种增上乘的心。就是为自己趋向于以后生活得更好。你还没有出离,你只要求明天会比今天生活得更好,后辈子比现在生生活得更好。那仅仅是一种增上生的心,那还连出离心也算不上。这种过程它几种心的根本心态不一样,这种心态你要比较一下的话,以无我心、大乘心来念佛,来持戒。那个发心不一样,它所得到的功德也就不一样,它的力量也就不一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众生造业也就是缘于一个我执。由于内心的我执开始,显现成烦恼。当你一有我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有烦恼呀?很容易有烦恼。“无明不觉有三世,境界为缘长六处。”一旦从最初开始,从自我开始他就很容易有烦恼。念佛的人老想着自己,他的障碍也很大。一会儿腰酸了,一会儿背疼了,一会儿又疲倦了,他的能动力不大。但是你要想着众生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你比如说,念念之间我们念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而这一众生都是我累生累世的父母,他们在苦海头出头没,在生死当中苦苦挣扎,你要能够把这些众生受苦的零零总总的相,要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观照的话,你念佛它的能动力就都不一样。
以前有一个公案专门讲这一个:有两个人一起去挣钱。挣了钱以后,要回到家里面了,两个人结伴而行。正在过一条河的时候,山上山洪暴发,涨大水了。涨了大水以后,这两个人当中一个人是很会游泳的,水性很好,另外一个是不会游泳的。偏偏这个会游泳的人,家里面是没有其它亲人。以前的那个钱,就像铜钱什么的缠在腰上,我们今天说腰缠万贯嘛。那古人他把那个钱缠在腰上,他赚了很多钱缠在腰上那当然就很沉重啰。虽然说水性很好,但是这个人被淹死掉了。为啥呢?当大水来,他自己在大水当中挣扎,挣扎得很苦,家里面没有人牵挂,无亲无故只有一个人,没有能动能力。哎呀!这个挣扎得太苦,自己就自动地放弃了这种求生欲望,被大水淹死掉了。
另外一个是不会水性的人,他也是挣了很多钱,但是他家里面有妻儿老小,有八十岁的老母亲,在家里面望眼欲穿。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儿女,还有好几张嘴,在那里嗷嗷待哺。虽然他不会游泳,但是心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哎呀,我一定要挣扎,我一定求生,我要是死掉的话,我八十的老母亲她没有钱也一定会被饿死掉的;我如果回不去的话,我家的妻子儿女好几张嘴,他们也会被饿死掉的。就由于心地里面常常牵挂自己的老母,常常牵挂自己的妻儿老小,他的内心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就由于这求生欲望,虽然说他不会水,乱扑腾,居然让他扑腾过去了。
哎呀!我一看到这个故事,我自己非常感叹。在我们今天学佛的过程当中,你比如说,我们今天很多人说我发了大乘心了。但你是不是发了大乘心了呢?你的心底里面那些冤家对头你发心救度他们没有?不要说这些冤家对头了,就是说你的父母亲,你发心去救度他们了没有?当我们没有真正愿去救度自己的父母的心,你说你大乘心怎么发得起来!昨天还有一个,他心底里想出家,但是没有出家。为啥呢?就因为自己的父母亲反对,不喜欢他出家。他就问我,他说:“我是出家呢还是不出家?我要是出家的话就好像很不孝,父母亲不愿意嘛。我要是不出家呢,在世间上我难安心。”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这样。
我出家的时候父母亲还是很反对,他说:“你这个不孝有三呀,无后为大,我这个两老把你养大了,从小把你养到十七八岁,现在你长大成人了,翅膀硬了,我们说的话你不听了,你就跑出去出家了。”那你是不是很不孝呢?如果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的确是个问题。我记得我当时我跟父母说,我说:“就算我要尽孝吧,留在二老的身边又会怎么样?你们帮我想一想,留在二老身边你们生病我不能代替,你们的痛苦我也不能代替,我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挣钱养家糊口。对不对?就是我挣钱养家糊口,我现在十七八岁我还没有学成,挣钱还没有门道,你还得要给我操心。怎么样再去读书,怎么样再去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要给我操心怎么娶媳妇,怎么生小孩。你看看今天的父母亲是不是这样呢?为儿女就要操这么多心。其实我能够为你奉献的非常少,真真实实能利益你的也非常少,跟你带来烦恼还是真的。我的脾气还不好,说不定那个语言上高一句了低一句了。”父母亲一想也是这样,在家里脾气很不好,怪脾气,说话老伤我们的心,我留你在家里本来是为了孝顺我的,结果你给我制造很多烦恼,我要为你找工作托人情,我要为你生儿育女娶媳妇,还要挣很多钱,还要给你修房子,还要怎么样怎么样,“哎呀!你说的这个是对的,你出家很好。”
我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逃避,我说我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相信你们也跟我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有的人对于这种水深火热,他不觉悟。比如现在芸芸众生,那些父母亲、众生老母,更多的人是不觉悟的。好在是我们现在觉悟到这种生存是一种艰难,这种生死是一种苦海。吃了睡睡了吃,世间上的各种享受无非不过是满足这个玩意儿。但是你能满足吗?我吃了又吃,还是没有吃饱,每天我都要吃,你说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不了。我穿了又穿,但是我这个衣服还是穿不够,世间上的五欲我享受了又享受,但是它对于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吸引性,吸引了就吸引了吧,你说我享受了就满足我吧,但是它并没有满足,它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期望。就像喝了盐水一样,如饥似渴呀!世间上的父母亲和那些所有的众生老母跟我是不是一样?是一样。有很多还不觉悟。
今天你还好,你已经觉悟这种东西了。所以说,你想到世间上所有的众生还在不觉悟的过程当中,而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吃呀?为什么要穿呀?我就问我的父亲:“这个生儿育女,吃了又睡,睡了又吃,整天就干这种,人生还有什么价值?”他说:“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的脑壳太复杂了,读书读到牛角尖里面去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说他们想不想呢?他说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到不知道人家想不想,但是我是知道人家就是这样祖祖辈辈这样过来的。他就问我:“你为什么要想这些?你能不能不想这些?人家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你能不能也这样过?”我说:“我不能。”为啥呢?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问题,我相信所有众生他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安心,我也想为大家找一条解脱之路。如果说没有解脱之路,如果没有这种安心法门,死了也就死了。这像世间上所说的,一了百了,一死了所有的都死掉了,这种多安心。
所以说,这种心在出家的过程也好,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也好,就结合刚才的那种公案。为什么要发菩萨心?为什么要发利益众生的心?你发了这种利益众生的心,也很有动力。如果说你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光光是为了自己的心它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丧失掉目标。你看今天有我,你在念佛过程当中,我们昨天还在与法师一起探讨,为什么人家怀着一种使命,不断地去推广基督教,要传播这种上帝的福音?而我们今天受到佛陀的恩德以后,没有这样一种使命感?更多的是安住在自己,我要怎么了生死,我要怎么关门修行,常住上的事我也不承担,那个我也不承担,这个我也不承担,我有很多业障,这种业障把我障住了,那种业障把我障住了,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讲经说法,我也没有资格去利益众生,我也没有资格去承担常住上的知事。
发现没有?我们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更多的是钻到自己业障里面去了,钻到自己无明里面去了,钻到自我那种执着里面去了。而这种东西你越是钻到执着里面,越是不容易出来;钻到这种黑洞里面去了,越是不容易看到光明;越把自己的业障紧紧地抓住,越是见不到智慧的光明。还不如我们今天统统放下,你见得到自心的一种光明吗?像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不仅仅有自我解脱的功能,也能解脱众生,你能不能看到自心积极面?今天不仅仅是你自己修行,其实你在自我的修行过程当中同时还能够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许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也就很快地圆成了自利的根本意图。
你说你念佛念的是什么心?只要把这颗心念出来了,我觉得你那个自心的那种无量的菩提愿心能够念得出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都在看到那些众生在受苦。“我没有能力救度他呀!阿弥陀佛!有能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救度他呀!于是我念念都是菩提愿心。在这种过程当中,一句阿弥陀佛救一个众生,一句阿弥陀佛救一个众生。念念阿弥陀佛…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