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总是学习当中欢喜,总是在欢喜当中觉受,总是在觉受当中增加那种体验,总是在体验当中增加法喜,在法喜当中念念把那个发心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增长。它总是有这么一个过程。
今天,先在他的名义上。佛法,我们刚才说它是一味的。戒定慧是一味的,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现前心的安住,一直到尽未来心的安住,它也是一味的。但是,体现在次第的智慧,比如说我们人天乘的佛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法和菩萨乘的佛法。一般大的分成三乘佛法,细的有五乘佛法。三乘与五乘是一种次第介绍,并没有分开来。从我们发心上也许有的与这个阶段相应,有的与那个阶段相应。比如说最初的人天乘的佛法,讲这一辈子各种各样的好处。如何按照
因果道理安住,按因果道理来建立这种人天佛法,来建立这种人世间的种种追求的圆满,人天乘的。
声闻缘觉乘的,要把世间上的短暂的这种享受能够看得穿。看得穿之后,要放得下。从究竟利益上来说,我们不太需要的东西心里面要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话,很难与它相应。大乘佛法那就是要提得起。放得下到提得起,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如果说声闻缘觉乘的佛法你没有学习,如果说放不下的话,再叫你提起那就很艰难。大乘佛法要你提起,那就很艰难。今天我们所说,大乘佛法很殊胜。我们大家直接就发菩提心,直接就学习大乘佛法。但是,很多表现出来的是对声闻缘觉的出离心,好像认识不是很具足。比如说,叫它放得下的这个阶段,也许他就不太注重。但从大乘佛法上来说,如果你放不下的话,你决难提得起。有很多包袱,世间五欲的乃至于我们身心五蕴的执着,我们自己的业障,我们自己的烦恼。你放不下看不穿,这个时间你说你提得起什么呢?往往都提不起。
所以说,大乘佛法就有它大的一个方面。大,必然有其相应的内涵。这种内涵必须要从次第上面来建立,从因果,从无常,从出离心,从这些当中来建立大乘的菩提心,次第来建立这种心。于是,这种心能善巧地被引发起来。没有这些善巧的修心次第,我们往往说发了一个大菩提心呀!你的那个大菩提心很抽象,不具体。而且他的一种具体内涵呢?不能得到充分地显现。
所以说,相应于人天乘的它有一个戒法,叫十善戒法。三皈五戒十善戒法。通过这种十善戒法,来成满人世间的利益。相应于出离心有一种声闻乘的一种戒律,那就是成就这一些出离心的。相应菩萨戒的它就有一个菩提心的内涵。如果没有这种菩提心的内涵,这种菩萨戒就谈不上了。所以说,我们在讲的名义,我们把它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菩萨,一个是戒律。它是菩萨所受的戒律,那叫菩萨戒。而菩萨,我刚才与大家谈是一味的,又是次第的,又是具足的,这几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个方面,是菩萨具足出离心,包含声闻缘觉乘的精粹。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你谈不上菩提心。对于这一种出离心的一种包含,对声闻缘觉乘的戒法它的一种提升。二一个内涵,就是菩提心包含了世出世间的因果心。它又把这一种人天乘的佛法提升了,又把人天乘的佛法总摄了。所以说,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剖析这种大乘菩萨法的一种殊胜。你要认识了这种殊胜以后,你学习大乘菩萨所受持的行为律仪,你觉得它的必要性,它的重要性,你就知道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你不知道它的殊胜的话,学习上不是很善巧,愿心上也不是很具足,好跃性上不是很具足。所以说从这两个方面。
另外,我们从诸佛菩萨自觉觉他这种层面,来说戒的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说。
首先,来说这种菩提心是一种具足无常心,具足因果心,具足出离心这一个方面,来说菩提心的一种殊胜。大家都知道,在现实世间不管你学不学佛,你追求一个目标,也就是离苦得乐。当然苦,有一种不同层次的苦。有的人为没钱而苦,有的人为吃不饱穿不暖而苦。还有的,他的苦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内心没有安住,他这种苦。通过三界二十五有的次第的一种现实之苦的一种揭示的话,你更能够知道这种苦有一种层次的不同性。地狱它和我们人间的苦不一样。人间的苦和天上的苦,自然而然它苦的具体内涵不一样。就拿我们世间上的人来说,也是这样。你有这样的追求,他有那样的追求。有的,偏重物质方面,还有的偏重精神方面。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觉的层面觉察自已内心,你偏重于什么方面。你是偏重于物质呢?还是偏重于精神呢?就是在物质方面,每一个人追求也是不同。金钱、名利、豪宅,这一些东西。看到我们自己具体的欲望在那里,你现前的需求在那里。你想要离苦得乐的话,不要去看别人的欲望,看我们自己的欲望。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也许这样现实一些。
我们说诸佛有诸佛的问题。他要度众生,但是今天叫我们这些人都发度众生的心,好象它还有现实的差距。是不是你也愿意度众生呢?不一定。诸佛的愿心不一定是你的愿心,菩萨他的愿心不一定是你的愿心,乃至那些出离心。你有没有这种出离心呢?也许人家想出离,我们自己就不想出离。每一个人看自己当前的那种心。我们等一会要讲的自觉上的功夫。什么叫自觉?就是自我觉照。怎么觉照?就是反省、内观。每一个人能反省自己,能关照自己。内观,观我们自己内在的欲望,你的想法,你的真实想法和追求。你追求什么?当你观察到自己的追求以后,那是你的目标。这是学习戒律的现实起点,学习一切佛法的一个现实起点。
如果说,连自己的欲望之心,你的追求之心我们都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存在在什么地方,你也不太清楚。这个时间要想叫你学习很得法,你的目标很集中,那是很艰难。很多人修行或学习都想急功近利,赶快实现。可怎么样让自己很贴切很快速?在我的一种个人经验上说,你认识自己的要求,你认识你目前的一种发心,你认识你真正的一种需求。围绕我们自己的一种现前的真实需求来用功,好像要舒服一些,要快速一些。你打念佛七也好,念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往生。但是你念念之间能够有专求往生的心,他能够围绕这个目标去检查自己。
如果说没有怎么办?没有,在一个念佛七当中,你能够很快地去体会的话,那就是对应自己的问题。把那一种大问题分化到每一个小问题当中,把一辈子的追求分化到不同阶段当中来落实。也许我们把它分化到一年,分化到一个月,分化到一天。这样子每一天你的目标,它就很接近,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我今天要完成什么?乃至你把今天这种目标体现在修因的这种方法上。围绕这个目标,我怎么去实现它?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修因的方法上我现在该怎么下手?就是要落实在自己当下的下手方法上。那就是你的进步。
当你修因一旦正确了,所追求的结果它也一定会出现。光是去想结果,而不落实在这修因上,你想一辈子这种结果也不会出现。所以说我们现在,你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你能落实在修因的方法上,那就是专注地去念。所以说,把一天的功课,一天的追求,落实在当下的专注地去念。这样,你有一念专注的念佛之心,我们目前的目标那就达到了,这就是解决当前的问题。当前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心和欢喜它会很具足。所以说我们把这种目标能分化,能够逐步落实那就很好。
五乘佛法和三乘佛法,也正是如此。你比如说,成佛也不是一天二天成就的,要想修成一个菩萨也不是一天二天能够修得成的,你要修行一个往生的境界也不是一天二天能成就的。但是它可以落实在一念一念地满足上。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就是专注地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的愿心。把这种信心和愿心增加起来以后,我就专注地去念。这样子对我们往生心的成就,不外乎这几个方法。于是,我当下具足了这样的方法以后,我的心完全就安住在这个地方,你不用去想别的了。违逆这种次第,你胡思乱想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利益。就像我们现在学习,为什么要跟你说:“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愿心,关注自己的妄心,关注自己现前的所思所想。”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现实人生的一种起点,修行的一种起点,学习的一种起点。
它要从你现在开始,从你现在所站的这一块开始。这就是根基。要关照,关照我们的心态在那里。你对于世间上有追求吗?对世间上五欲享受你有追求吗?如果说你内心里面没有追求,我们对你说人天乘的佛法,你怎么去满足?没有满足。因为你没有目标。很多人你给他说出离心,他那里有出离心嘛,他没有出离心。所以说你给他讲佛法听不进去,你跟他讲菩提心,他也没有菩提心。他不追求这个东西,于是你给他讲也白讲。再讲世间上的一种增上心,也白讲,为啥呢?他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内心是迷茫的。我们就是要对自己当前的这种迷茫的心,迷茫的一种状态,你有所体会。
当你有所体会,对于当前的心有所关照的时候,那才能够让我们真真正正的能够策动之心。你究竟想干什么?想不想学?就是要看一看我们自心的一种基础。所以菩萨心,就是要发起一种自觉觉他的心,发起一种真实利益众生的心,发起一种追求佛陀智慧的心。而这种心我们现在具足了没有?如果具足了,那怕你的修行不是很具足,有这种愿心,愿菩提心都可以成就的。有这种愿菩提心再去深入,落实到那种行为上。行菩提心,那就要从戒律上下手。不仅仅要把这种好心态要显现出来,还要把这种好心态带到具体的行为规范当中。那就是戒。
一定从戒上来显发,有具体的内涵。那些心念不该起,那些语言不该说,那些行为不该做,一定是落实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种种行为规范上。所以说,菩萨和它的一种戒律,首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发心,那个菩萨所守持的戒律。什么人是菩萨呢?就是真真实实发了那种自利利他的心,真真实实发了那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它和我们那种自私自利的心是不一样的。从最初的那种内心的意念,就是要去利…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