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總是學習當中歡喜,總是在歡喜當中覺受,總是在覺受當中增加那種體驗,總是在體驗當中增加法喜,在法喜當中念念把那個發心不斷地提升,不斷地增長。它總是有這麼一個過程。

  今天,先在他的名義上。佛法,我們剛才說它是一味的。戒定慧是一味的,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現前心的安住,一直到盡未來心的安住,它也是一味的。但是,體現在次第的智慧,比如說我們人天乘的佛法,聲聞緣覺乘的佛法和菩薩乘的佛法。一般大的分成叁乘佛法,細的有五乘佛法。叁乘與五乘是一種次第介紹,並沒有分開來。從我們發心上也許有的與這個階段相應,有的與那個階段相應。比如說最初的人天乘的佛法,講這一輩子各種各樣的好處。如何按照

  

  因果道理安住,按因果道理來建立這種人天佛法,來建立這種人世間的種種追求的圓滿,人天乘的。

  聲聞緣覺乘的,要把世間上的短暫的這種享受能夠看得穿。看得穿之後,要放得下。從究竟利益上來說,我們不太需要的東西心裏面要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話,很難與它相應。大乘佛法那就是要提得起。放得下到提得起,其實也是一個過程。如果說聲聞緣覺乘的佛法你沒有學習,如果說放不下的話,再叫你提起那就很艱難。大乘佛法要你提起,那就很艱難。今天我們所說,大乘佛法很殊勝。我們大家直接就發菩提心,直接就學習大乘佛法。但是,很多表現出來的是對聲聞緣覺的出離心,好像認識不是很具足。比如說,叫它放得下的這個階段,也許他就不太注重。但從大乘佛法上來說,如果你放不下的話,你決難提得起。有很多包袱,世間五欲的乃至于我們身心五蘊的執著,我們自己的業障,我們自己的煩惱。你放不下看不穿,這個時間你說你提得起什麼呢?往往都提不起。

  所以說,大乘佛法就有它大的一個方面。大,必然有其相應的內涵。這種內涵必須要從次第上面來建立,從因果,從無常,從出離心,從這些當中來建立大乘的菩提心,次第來建立這種心。于是,這種心能善巧地被引發起來。沒有這些善巧的修心次第,我們往往說發了一個大菩提心呀!你的那個大菩提心很抽象,不具體。而且他的一種具體內涵呢?不能得到充分地顯現。

  所以說,相應于人天乘的它有一個戒法,叫十善戒法。叁皈五戒十善戒法。通過這種十善戒法,來成滿人世間的利益。相應于出離心有一種聲聞乘的一種戒律,那就是成就這一些出離心的。相應菩薩戒的它就有一個菩提心的內涵。如果沒有這種菩提心的內涵,這種菩薩戒就談不上了。所以說,我們在講的名義,我們把它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菩薩,一個是戒律。它是菩薩所受的戒律,那叫菩薩戒。而菩薩,我剛才與大家談是一味的,又是次第的,又是具足的,這幾個方面來與大家探討一下。

  一個方面,是菩薩具足出離心,包含聲聞緣覺乘的精粹。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你談不上菩提心。對于這一種出離心的一種包含,對聲聞緣覺乘的戒法它的一種提升。二一個內涵,就是菩提心包含了世出世間的因果心。它又把這一種人天乘的佛法提升了,又把人天乘的佛法總攝了。所以說,我們從這兩個方面來剖析這種大乘菩薩法的一種殊勝。你要認識了這種殊勝以後,你學習大乘菩薩所受持的行爲律儀,你覺得它的必要性,它的重要性,你就知道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你不知道它的殊勝的話,學習上不是很善巧,願心上也不是很具足,好躍性上不是很具足。所以說從這兩個方面。

  另外,我們從諸佛菩薩自覺覺他這種層面,來說戒的一種方法。一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說。

  首先,來說這種菩提心是一種具足無常心,具足因果心,具足出離心這一個方面,來說菩提心的一種殊勝。大家都知道,在現實世間不管你學不學佛,你追求一個目標,也就是離苦得樂。當然苦,有一種不同層次的苦。有的人爲沒錢而苦,有的人爲吃不飽穿不暖而苦。還有的,他的苦提升到精神層面的,內心沒有安住,他這種苦。通過叁界二十五有的次第的一種現實之苦的一種揭示的話,你更能夠知道這種苦有一種層次的不同性。地獄它和我們人間的苦不一樣。人間的苦和天上的苦,自然而然它苦的具體內涵不一樣。就拿我們世間上的人來說,也是這樣。你有這樣的追求,他有那樣的追求。有的,偏重物質方面,還有的偏重精神方面。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覺的層面覺察自已內心,你偏重于什麼方面。你是偏重于物質呢?還是偏重于精神呢?就是在物質方面,每一個人追求也是不同。金錢、名利、豪宅,這一些東西。看到我們自己具體的欲望在那裏,你現前的需求在那裏。你想要離苦得樂的話,不要去看別人的欲望,看我們自己的欲望。帶著自己的問題來學習,也許這樣現實一些。

  我們說諸佛有諸佛的問題。他要度衆生,但是今天叫我們這些人都發度衆生的心,好象它還有現實的差距。是不是你也願意度衆生呢?不一定。諸佛的願心不一定是你的願心,菩薩他的願心不一定是你的願心,乃至那些出離心。你有沒有這種出離心呢?也許人家想出離,我們自己就不想出離。每一個人看自己當前的那種心。我們等一會要講的自覺上的功夫。什麼叫自覺?就是自我覺照。怎麼覺照?就是反省、內觀。每一個人能反省自己,能關照自己。內觀,觀我們自己內在的欲望,你的想法,你的真實想法和追求。你追求什麼?當你觀察到自己的追求以後,那是你的目標。這是學習戒律的現實起點,學習一切佛法的一個現實起點。

  如果說,連自己的欲望之心,你的追求之心我們都不太清楚;你的問題存在在什麼地方,你也不太清楚。這個時間要想叫你學習很得法,你的目標很集中,那是很艱難。很多人修行或學習都想急功近利,趕快實現。可怎麼樣讓自己很貼切很快速?在我的一種個人經驗上說,你認識自己的要求,你認識你目前的一種發心,你認識你真正的一種需求。圍繞我們自己的一種現前的真實需求來用功,好像要舒服一些,要快速一些。你打念佛七也好,念佛究竟的目標就是要往生。但是你念念之間能夠有專求往生的心,他能夠圍繞這個目標去檢查自己。

  如果說沒有怎麼辦?沒有,在一個念佛七當中,你能夠很快地去體會的話,那就是對應自己的問題。把那一種大問題分化到每一個小問題當中,把一輩子的追求分化到不同階段當中來落實。也許我們把它分化到一年,分化到一個月,分化到一天。這樣子每一天你的目標,它就很接近,非常突出,非常明顯。我今天要完成什麼?乃至你把今天這種目標體現在修因的這種方法上。圍繞這個目標,我怎麼去實現它?爲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在修因的方法上我現在該怎麼下手?就是要落實在自己當下的下手方法上。那就是你的進步。

  當你修因一旦正確了,所追求的結果它也一定會出現。光是去想結果,而不落實在這修因上,你想一輩子這種結果也不會出現。所以說我們現在,你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你能落實在修因的方法上,那就是專注地去念。所以說,把一天的功課,一天的追求,落實在當下的專注地去念。這樣,你有一念專注的念佛之心,我們目前的目標那就達到了,這就是解決當前的問題。當前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內心的一種信心和歡喜它會很具足。所以說我們把這種目標能分化,能夠逐步落實那就很好。

  五乘佛法和叁乘佛法,也正是如此。你比如說,成佛也不是一天二天成就的,要想修成一個菩薩也不是一天二天能夠修得成的,你要修行一個往生的境界也不是一天二天能成就的。但是它可以落實在一念一念地滿足上。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就是專注地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的願心。把這種信心和願心增加起來以後,我就專注地去念。這樣子對我們往生心的成就,不外乎這幾個方法。于是,我當下具足了這樣的方法以後,我的心完全就安住在這個地方,你不用去想別的了。違逆這種次第,你胡思亂想對自己沒有多大的利益。就像我們現在學習,爲什麼要跟你說:“我們要關注自己的願心,關注自己的妄心,關注自己現前的所思所想。”原因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現實人生的一種起點,修行的一種起點,學習的一種起點。

  它要從你現在開始,從你現在所站的這一塊開始。這就是根基。要關照,關照我們的心態在那裏。你對于世間上有追求嗎?對世間上五欲享受你有追求嗎?如果說你內心裏面沒有追求,我們對你說人天乘的佛法,你怎麼去滿足?沒有滿足。因爲你沒有目標。很多人你給他說出離心,他那裏有出離心嘛,他沒有出離心。所以說你給他講佛法聽不進去,你跟他講菩提心,他也沒有菩提心。他不追求這個東西,于是你給他講也白講。再講世間上的一種增上心,也白講,爲啥呢?他沒有追求,沒有目標,內心是迷茫的。我們就是要對自己當前的這種迷茫的心,迷茫的一種狀態,你有所體會。

  當你有所體會,對于當前的心有所關照的時候,那才能夠讓我們真真正正的能夠策動之心。你究竟想幹什麼?想不想學?就是要看一看我們自心的一種基礎。所以菩薩心,就是要發起一種自覺覺他的心,發起一種真實利益衆生的心,發起一種追求佛陀智慧的心。而這種心我們現在具足了沒有?如果具足了,那怕你的修行不是很具足,有這種願心,願菩提心都可以成就的。有這種願菩提心再去深入,落實到那種行爲上。行菩提心,那就要從戒律上下手。不僅僅要把這種好心態要顯現出來,還要把這種好心態帶到具體的行爲規範當中。那就是戒。

  一定從戒上來顯發,有具體的內涵。那些心念不該起,那些語言不該說,那些行爲不該做,一定是落實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種種行爲規範上。所以說,菩薩和它的一種戒律,首先看看我們自己的發心,那個菩薩所守持的戒律。什麼人是菩薩呢?就是真真實實發了那種自利利他的心,真真實實發了那種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它和我們那種自私自利的心是不一樣的。從最初的那種內心的意念,就是要去利…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