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一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一)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8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这一次非常高兴,能回到东林寺和大家一块学习。东林寺是我的忏悔场地,早在1989年吧,也是冬季,也就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求忏悔,求受具足戒,

  戒和尚是上果下依老和尚。那么,现在戒和尚已经圆寂好多年了,他的继任主持上传下应老和尚也是我在中国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三年也是直传老在在带。包括现在代主持大安法师,也是我的老师。我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的时候,学习净土教理,那就是大安法师从始之终。深得法意,非常感恩。今天能够回到东林寺的话,我想这种种殊胜因缘都起到了些作用。

  那么,年前差不多就在跟大安法师联系,四川也有很多地方恭请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回到东林寺以后,东林寺的常住事务和念佛法务,许许多多的事业那是如日中天。那么,我们现在光是常住上就有一百多位僧众,加上居士差不多有二三百位。长期念佛、闭关、修行,这种气氛非常浓厚。可以说放眼现在的一些从林,东林寺非常独特。听说这种情境之后,大家的心都非常踊跃,期望有一天回到东林寺以后能够沐浴这种道风。这是这种因缘。

  因为大安法师的吩咐,希望有些时候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戒律。那么,这种戒律大家都知道,“修行之初木叉为首”,那就是以戒律为主。那么,这种戒律与经文有些不同,那也有一叶贯之的。经上跟你说修行的方法,论上给你剖析这种道理何在,一般是经诠定学,论诠慧学,还有一门戒学,戒定慧三学。戒律,我们从下手之处也就是要注重这种戒律。很多道理那是深不可测的,有多少智慧就能开发多少智慧,开发多深的义理,那是没有边的。也许你今年领悟的与明年领悟的不一样,这一些都是因为个人的修行,开发自己的心灵不一样,所显现出来的一种境界。

  这种戒律实际上也是随着我们自己的修行,随着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智慧的开发,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境界。比如我们在三皈依的时候,实际上三皈依也可以当作一个最基本的戒法。三皈依以后,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在家菩萨戒,出家具足戒,他总是伴随着我们修学的过程,不断地深入,一直到戒定慧。如果说你想得定的话,在定中这种戒也是随时不离的,由戒生定。有了定以后,这种戒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定发慧,有了这种智慧,戒和定都同时得到提升。所以说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是同步增长。在名言概念上分别有多端,但他的含义都是总摄起来的,随时不离开的。所以说这种戒,从最初发心一直到最终成佛都是具备的,非常重要。

  经上的义理明明白白,但是有好多同修学过去学过来,但是最后,他有一个感叹,你说我怎么下手?从那里下手?但是戒律,他总有些方便上的殊胜,从下手开始就知道,从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非常明白。也许更深的义理给你讲得很深,但是行为上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非常清楚。从学习的方便上来说,粗心的这一种学习,那就更适应一些,下手的方面有一种非常明白的动示。

  所以说我经常想起能海法师,他就把戒律当作一种真实的智慧。他说除了戒律还有什么真实的智慧?!诸佛的真实智慧就流露在戒律过程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说明,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行为有那些如理,那些不如理。学戒,它的方便是特别突显。刚才我们大安法师在介绍我们东林寺在念佛的时候,也说到了这种情形,说守持戒律好好念佛,在净土宗修行过程中也是有净土三伏。在净土三伏当中有明因思果,守持诸戒律。从最初的三皈依,到五戒,到八戒,到菩萨戒,能够把这个戒守得很好的话,那我们自己的修行就有一个很好的保护。

  每一个人内心里面有这种戒心,不是世间上的戒备之心,而是我们有这种守持戒防非止恶的心了之后,随时相应以后,念佛就更能成就,念佛就更能具足。所以说这种气氛非常好,他与外面的通常的一些居士,我就念佛,我就一门深入,我就什么也不管了,什么戒什么定什么慧我都不管了。所以说在现在,我们在外面学习这些就非常深地一种感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没有人去看了,觉得我就念佛就行了,其余的我一概不管。受戒他也不去受戒,也不去守戒,甚至他还会发出问题,我们念佛的修行人有没有必要持戒?有没有必要守戒?表现出最基础的这种修行知识都非常欠缺。而我们东林寺,从开始之初,就非常强调这种对于戒律的学习。把戒守好,然后对于我们念佛是一种增长,是一种帮助。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大安法师才吩咐,利用几天的时间跟大家一起学习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从上午8点到9点半,下午从2点到3点半。也就是说每一天有三个钟头的时间,今天、明天、后天有三天的时间,有9个钟头来学习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一、戒的释义及菩萨戒相关介绍

  (一)大乘菩萨戒的名义

  首先,我们今天从大乘菩萨戒的名义上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佛法,大家学过的都非常清楚,佛法是一味的。但是,他是具足方便和次第的。通常这些大德善知识给我们说,要一步一步学的话,按照次第来学是很容易成就的。如果不按照次第,学习想要成功是非常艰难。《大智度论》中也给我们说:“具足的智慧那是要在次第当中显现的。”没有次第你这种智慧也是显现不出来。比如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哎呀!我是本着良心,我有一颗好心肠那就可以了。但是学佛并不仅仅是要有一付好心肠。你的好心肠体现在什么地方?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像这一些详细的过程,它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次第都能显现,于是这一种智慧就非常具足。

  在经上给我们所说:“一念相应一念智慧,念念相应念念智慧。”也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中,那就是一种次第。佛法讲安住于当下,是我们当下是一种什么心念与什么相应,而且能不能够永远坚持,能不能念念相应,这个智慧就很具足。我们今天修行过程强调一心不乱,其实也是这个层次的一种诠释。怎么能把当初安住于当下的那个智慧能够念念都能具足,就是这一点。

  要讲得法,就是讲当下如何得法。佛法不是说以后多少年以后,它才显现出这种作用;念佛也不是说要多少年以后,他才往生。我记得我们在佛学院听大安法师的讲课,大安法师也就跟我们说:“念佛不是说多少年以后才往生,而是在念的当下他就是往生。”啥意思呢?就是你在念的当下你有没有往生心。当你有住生心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和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一起。我们身口意三业,就好像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当中。一想起来我们就欢喜,一想起来我们好像对面见到功德一样,就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随时随地与我们亲眼看到的一样。它就比较相应,那个信心和愿心就比较具足。有这种信心和愿心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念佛的时候那就念得非常具足,非常欢喜!实际上佛法的修行,任何的修行都是这样。

  没有信心,无法开显自己的愿心;没有愿心,无法真正地把这个修行的心具足起来。信心怎么建立的呢?就是多想它的这些好处,多想他的功德利益。而且这种好处和功德利益,就好像建立在当下。任何人好像就已经得到了,随时随地安住在这种已经得到的境界当中。哎!这种我们自己身心的感受那都是不一样。而我们现在如果说:“哎呀!我是业障,我是凡夫,我的修行很不具足,我要多久才能够修到什么层次。”好像有一种距离感的话,修行老有一种障碍。

  假如说,你把自己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当中,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当中,好像我们现在真真实实就已经得到。当我们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那就是应请佛到我们面前。就好像如对目前一样,你的心态是不一样,身心的感受也是不一样。我们说,戒也是这样。随时随地思考这种戒的功德,戒的殊胜来发起我们这种欢喜心。就好像这种功德利益都与我们同在。而我们在学戒的每一个当下,他都很欢喜,很自在,不觉得是约束,而是一种享受。当这个享受开始了以后,念念之间都是欢喜心,念念这间都是喜欢学习的心。那种心态就不一样了。能够把这种心态安住在当下,得到这种法以后,以后功夫就是念念之间与它相应。于是,最重要的是当下这一念的一种体验。你学多学少没有关系,学长学短没有关系,关键你当下得到这种体受。所以说,是这种戒定慧,这种佛法得不得法这个方面。

  说起来学习也不是很复杂,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要求这一念如何安住,如何欢喜,如何心向。当你这种心向之心建立起来,那你就是在修行。念念之间都是有变化,一念之间有变化。就一个法之中,一个上午之中,一个半钟头,你有没有变化呢?他有变化。从开头听到最后,他也有变化。三天听下来,天天你都很欢喜,天天都很安住。把这一些学到的义理,能够自觉地应用上去时候,他不一样。那你经过三天地熏习以后,也许就在内心里面打下一颗种子,下了一种种子。你领会到了它的殊胜善巧以后,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想这种法,在佛法的各宗各派当中随时都能够显现。有这种心态,你去学习它的名义以后它也不一样。在讲菩萨戒名义之前说这么一点小小的体受。

  那么,那种戒呢?我们平时更多地对应于受戒。受了戒以后,它对我们身心世界有多少关联?估计这需要学习。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你在受戒的那一刻,你是心是怎么理解?受了戒以后,你能不能在你的心里安住?它能不能让你欢喜?它决定了以后,你多少时刻它能与你相应?能给你多少影响?受了戒以后,这种戒的学习很重要。也许现在发心是一个开始,它…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