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一▪P4

  ..续本文上一页,念念救度众生。当有这种愿心的时候,你念起来还要快速一些。不敢停下呀!你要停下来怎么办,父母亲这些众生老母就在受苦,不念了众生就伦落到苦海当中去了。你不持戒,你不念佛,众生就堕落到苦海当中去了。于是你没有想到自己腰酸呀,自己背痛呀!就是自己腰酸自己背痛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救度众生,只要能救度父母,我这个心累一点苦一点应该的。

  那经上不是说:“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难报父母恩于万一。”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那个菩提愿心一旦发起来,世间上的五欲你能够成就吗?就是成就了你对父母亲真真实实有作用吗?拿点钱给父母亲:“来吧!你看我多有钱,你想吃什么你买什么,你想用什么你买什么。”有的时间,颠转不是什么好事。有钱了,父母亲买两个鸡鸭鹅来杀,杀了又吃。吃了各种毛病出来了,高血压高血脂三高。对不对?病吃出来了怎么办?我有钱呀!送进医院。医院里面看你没有钱,还给你少开点药,少整点冤枉。如果说看你有钱,“诶!这个是有钱的主。”于是很多不需要的药给你开出来,不需要的检查给你弄出来,没毛病也要弄出毛病。是不是呢?你说你有钱嘛,有钱死得更快,我看有钱死得更快。没有钱他不给你这样整那样整,直接拿几个药片病治了,回去了。反正你没钱求什么。有钱了,院长也来找你,主刀医生也来找你,这样药也给你试一试,那样药也给你试一试,这个先进设备也给你试一试,那个先进设备也给你试一试。完了糟糕了!这几年我老在医院里面,因为我师父病,我父亲病。我在医院里,我观察,哎哟!我发现有钱不是什么好事。那你今天挣了好多钱,你在外面你是老总你是经理,你挣了很多钱,有什么用?我看那些老总,哎呀!他的父母死得更快。为啥,就是这个原因。世间上的世俗五欲对于父母亲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这个生死是一个大苦海。

  所以说,菩萨要发心。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就是把这种心要发起来。念念去利益众生,乃至心里面全心全意去利益众生老母。至于我自己受苦也罢,安乐也罢,那是一个虚假的自我,不要太执着它。全身心地奉献到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苦,应该的!你苦,你不以为你苦!你这种苦算什么?父母生你养你,那种苦你体验过了没有?体验过了你那种苦算什么!你就不会为自己的苦去辩解,你不会为自己的苦:“哎呀,不行,我要休息一下;不行,我念佛又累了,我要放下。”你不敢放下!为啥呢?那些众生老母念念在受苦,你一停止以后他们受苦就更深重了,解决不了。我们现在又没有能力,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念念发这种心,当你这种心念念能显现的时候,好了!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了。你是发了菩提愿心的菩萨了,再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凡夫老百姓。

  就用这种心念念地策励自己,你就跟其它的不一样。所以说菩提萨埵 ,觉悟有情,就是要建立这个内心的一种状态。把这种内心的状态要建立起来,那就不同,就是得菩萨戒的一种根本,是学菩萨戒的一种根本,守持菩萨戒的一种根本。如果说没有这种心,你说我求受菩萨戒呀,我学菩萨戒呀,我受菩萨戒呀,我持菩萨戒呀,修都是为自己而修,不叫菩萨戒。枉菩萨戒给你整成声闻戒去了,菩萨戒甚至给你整成世间上五欲享受那种戒了,增上生的戒了,这不叫菩萨戒了。你要受菩萨戒,这种菩萨发心这就是一种根本。没有这种根本的话,你就谈不上菩萨戒。你看看,我们现在的这种心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什么叫自觉呀?自觉就是自我观察自己的心,认清楚自己内心状态,看你内心是不是一种菩萨状态。随时随地你要保持自觉,这种正知。就是你在什么状态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含糊不清。

  今天我们学佛有的人越学越糊涂,就是难得糊涂他说。啥难得糊涂?每个人都糊涂得不得了!他还难得糊涂呢!说:“什么叫善?说四大皆空何善之有呀?说恶,什么叫恶?哎!四大皆空无善也无恶,尽是一些高妙的理论。”他分不清自己是善非善,分不清。拿佛教的术语来说,你就不具备有正知,就自己不知道自己姓张姓李,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啥。修行人如果落入到一种没有正知的状态,你没有资格修行了。连自己在干哈你也不知道,怎么修行!拿我们今天说,大乘心小乘心。叫你发大乘心,你就说:“哎呀!师父呀!我没有资格,我有业障呀!”你说那个菩提心能不能发起来?发不起来嘛。没有一种直下承当的心,你有这种正知吗?觉没有觉察到我们自己内心里面是非常懦弱的一种状态?当你觉察到自己非常懦弱的一种状态了,说明你修行不是菩萨障碍你,也不是业障障碍你,而是你一种心态在障碍自己。正是这种心态严重地障碍我们自己修行。

  叫你念佛往生,赶紧往生,早些往生。你早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打一个滚回来你就不一样了。“哎呀!师父呀!我怎么能往生呀?往生是你们这些师父的事情呀。”他要求师父往生。“师父一定要往生啦!”但他自己不往生。糟糕!连自己都不敢承担,自己都不往生,拿什么来救度我们!遇上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婆、老居士,我说:“老人家,你都七八十岁了,你离阿弥陀佛最近呀,你赶紧往生回来救度我们呀!”“不呀!师父,虽然七八十岁了,我只是世间上的年龄,师父你还年轻,你早些往生。”你看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这样,更多居士他的心就是耽着于自己年老。看老就年老嘛,你八十岁你还不先走更待何时呀?“我不!一定要你先走,师父先走,客气,师父先走,你去了以后你再来救我们。”

  世间上讲的笑话一样,说:“首长去看同志们,首长说“同志们好!”下面所有的同志们说“首长好!”“太阳很大把你们都晒黑了!”“哦,首长更黑!”哈哈,开玩笑。无谓的一种客气。今天我们也是无谓的一种客气,是不是客气呀?是很客气。他说:”我七老八十也不往生,我要等你师父先往生了嘛。“那是客气。其实另外就是表现出繁文缛节很多,然后自心不敢承担。说:”你为什么不敢自己往生呢?“”哎呀,我业障重呀!”完了吧!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没有信心实际上相应的就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对戒律没有信心。你要是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能力,只要把这种执着一放下了,阿弥陀佛大能力就显现了。阿弥陀佛的大能力谁在障碍他呢?就是我们这种执着自己业障的心,障碍了阿弥陀佛一种大光明的显现,障碍了诸佛菩萨大神通的一种显现。

  所以说,要学大乘法的话,要学放下。你有因果,明了我们这种念佛落实的当下,学戒落实的当下。有这种因必然有这种结果,不要怀疑。现在念佛,你有这种念佛的因,将来一定往生,不要怀疑。有什么怀疑?要落实在这种因果心当中,要落实在这种大承担当中,落实在这种大信愿。没有怀疑,没有犹豫,没有等待这种心里面,这才能起得来,这是菩萨。自觉你就要觉悟这种心态有没有,当有这种心态了,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别人把这种心态生起来。我今天讲的菩萨与声闻的区别,与一般凡夫的区别,不是按照通常的这种名义解释,而是按照内涵的名义解释,希望把这种心态的一种本质能够呈现出来。

  实际上一呈现出来很简单,你有就是的,没有就是没有。而这种并不是很深奥。而我给你讲什么叫菩提,菩提,菩提萨缍,觉悟有情,大道兴众生,听过就听过了,你也听不清。今天直接给你说什么叫大道兴众生,你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你愿意去救度众生,而你心里面真真实实想去救度众生,好了这种菩萨的心你就有了。有这种菩萨的发心以后,我们说好的心态就是要对应这种。你不要期望于别人,要期望于自我。你不对诸佛没有信心,你要对诸佛有完完满满的信心。不要怀疑,你最大的业障他也能把你救拔出来。要凭你自己的能力,你当然不行了,但是我们凭借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谁的力量?而是诸佛的力量。凭借的不是我的虚妄心,凭借的是我的戒心的力量。

  我们愿意防非止恶,愿意在这个防非止恶当中来救度众生,落实在我们自己每一个修行上。那就是我们自心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众生,念念刻刻以正念对治自己烦恼那就是救度众生。不离自心,不离自觉,不离自我的修行,念念刻刻都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你只要把你那些烦恼纠正了,你只要把你那些业障放下了,你只要把你那种钻牛角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不承担那样不承担,这种心放下了,彻底就是在度众生嘛!那是会没有度众生呢!那里是你没有能力呢!而是你有能力你没有发挥而已。关键就是看你这种发心,愿不愿,想不想。当你愿了,当你想了,你不要说自己做不到,你就落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个方面。我念一句佛也是一样的。关键的是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想不想、欢不欢喜。不要找任何借口,记住这句话哦,不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不行。在学佛的人没有不行这两个字。你都行,就是看你愿不愿,就是看你想不想。只要你把这种大承担的,大无畏的这种发心发起来了,哎!这就是菩萨。这跟其它的就不一样,念念刻刻就这样做,你这个菩萨就能做得很好。

  那么戒呢?第二个就是戒。戒,就是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有很多人怕戒,怕清规戒律,为什么怕呢?哎呀!这样也管着自己,那样也管着自己。它不是管你,他是保护你,他是成就你!我经常说,你开车,高速公路上你不走路,你要去撞护栏,开到那个路外面去,危不危险?当然危险。这种戒,就是一个阳光大道,你走在阳光大道上就很安全。如果说你离开戒了,走到戒以外去了,糟糕!很危险。你不知道那种菩萨的一种神通智慧,无量无边的福德庄严不要紧。但是你要知道菩萨的修因就是我们今天的菩萨戒。这就是不可不做的,一定应该按照这样做,你不要怕。你想要可有可无,那不叫戒;可做可不做,那不叫戒。戒,是一定要这样去学的。

  我们今天,学戒的人很多可做可不做。我愿意受我就受,我不愿意受我就算了。那就不行。自己真正地有学戒的精神,自己真正有戒的话,那是不能不做。为啥?真理,不二法门。除了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由戒定慧出去,没有第二条路。所以说你一定要把这种行为转化成自己的素质,转化成自己的欢喜,转化成自己的愿心。也不是良心,我想起来我就做,我不想起来我就不做,那是世间上的良心。良心是啥?有的时候良心被狗吃掉了。有没有良心被狗吃掉了的时候?有呀。还有的时候,这良心在睡觉。“哎呀,我刚才睡觉忘了。”但是戒心不能睡觉。为啥戒心不能睡觉呢?你得戒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无作用性,就是你不加功用行,它能够自然而然显现。对不对?就说你睡觉了它也在起作用,它是不睡觉的。而你说你:“我睡觉了,忘了。”那不行。说明你这个戒体还很艰难,说明你的这个愿心不够坚固。在讲戒体的时候我们要讲这种东西。

  所以说,什么是戒?就是自己发了度众生的心了,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防非止恶上,一定要落实在行为如法上。行为不如法,背弃真理,造了一些非法的事情,就是成就一个众生,就是堕落成一个众生,那就不是利益众生了。所以说,众生不从外有,但因已有。烦恼是以众生为果,一个烦恼就是一个众生,无穷尽的烦恼就有无穷尽的众生。能够对治一个烦恼,那就是救度一个众生,就是把度众生的修因,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的依戒依法修行上,对治烦恼上。看看你的内心状态,不要说现实上你对众生有多少利益,就看你内心里面正不正确。现在我们众生在修因过程中,不像那些果地上的菩萨。果地上的菩萨他很有能力,他能够做到很多事情,我们因地上的菩萨只要看看你自己的行为,在身口意三业上有没有做好。

  只要你内心不起烦恼,那你是清净的菩萨。在你不起自私自利的心,那你就是菩萨,你依戒依法那就是因地上如法的菩萨。要把这种心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三业行为上。规规矩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违越戒法,这个戒法你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萨。戒法你不愿做,你不愿学,打很多折扣,灌很多水,到时候你的心跑到其它地方,自己的烦恼不对治,自己错误不纠正,你说你出离这世间上你怎么出离?你说你帮助众生你怎么帮助?犯戒的人是不会帮助众生的,犯戒的人只会损伤众生;烦恼的人他不会帮助众生,烦恼的人给众生带来的是什么?那就是损伤。所以说,要把这种菩萨戒落实,我们自己为利益众生,要安住在当下的依戒依法,要对治当下的烦恼。这就是菩萨戒的名义。

  大家听懂没有?总结一句话:菩萨戒的名义与其它不同。不同在那里?不同在这句话——念念刻刻没有自我,只为利益众生。这种心要发起来。不要说你不是菩萨,不要说你不能够。这种心发了以后,要落实在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上,尽可能地去对治烦恼,尽可能地处于正知修行过程当中。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今天上午讲的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

  是不是时间到了?阿弥陀佛!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