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薩戒的精神》講記(一) 智海法師講述
2007年11月28日上午·廬山東林寺淨土研究生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法師、各位同修:
這一次非常高興,能回到東林寺和大家一塊學習。東林寺是我的忏悔場地,早在1989年吧,也是冬季,也就是這個時間,在這裏求忏悔,求受具足戒,
戒和尚是上果下依老和尚。那麼,現在戒和尚已經圓寂好多年了,他的繼任主持上傳下應老和尚也是我在中國佛學院的老師,研究生叁年也是直傳老在在帶。包括現在代主持大安法師,也是我的老師。我在中國佛學院本科的時候,學習淨土教理,那就是大安法師從始之終。深得法意,非常感恩。今天能夠回到東林寺的話,我想這種種殊勝因緣都起到了些作用。
那麼,年前差不多就在跟大安法師聯系,四川也有很多地方恭請大安法師。大安法師回到東林寺以後,東林寺的常住事務和念佛法務,許許多多的事業那是如日中天。那麼,我們現在光是常住上就有一百多位僧衆,加上居士差不多有二叁百位。長期念佛、閉關、修行,這種氣氛非常濃厚。可以說放眼現在的一些從林,東林寺非常獨特。聽說這種情境之後,大家的心都非常踴躍,期望有一天回到東林寺以後能夠沐浴這種道風。這是這種因緣。
因爲大安法師的吩咐,希望有些時候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戒律。那麼,這種戒律大家都知道,“修行之初木叉爲首”,那就是以戒律爲主。那麼,這種戒律與經文有些不同,那也有一葉貫之的。經上跟你說修行的方法,論上給你剖析這種道理何在,一般是經诠定學,論诠慧學,還有一門戒學,戒定慧叁學。戒律,我們從下手之處也就是要注重這種戒律。很多道理那是深不可測的,有多少智慧就能開發多少智慧,開發多深的義理,那是沒有邊的。也許你今年領悟的與明年領悟的不一樣,這一些都是因爲個人的修行,開發自己的心靈不一樣,所顯現出來的一種境界。
這種戒律實際上也是隨著我們自己的修行,隨著我們對自己的一種智慧的開發,它會呈現出不同的境界。比如我們在叁皈依的時候,實際上叁皈依也可以當作一個最基本的戒法。叁皈依以後,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在家菩薩戒,出家具足戒,他總是伴隨著我們修學的過程,不斷地深入,一直到戒定慧。如果說你想得定的話,在定中這種戒也是隨時不離的,由戒生定。有了定以後,這種戒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定發慧,有了這種智慧,戒和定都同時得到提升。所以說戒定慧叁學,實際上是同步增長。在名言概念上分別有多端,但他的含義都是總攝起來的,隨時不離開的。所以說這種戒,從最初發心一直到最終成佛都是具備的,非常重要。
經上的義理明明白白,但是有好多同修學過去學過來,但是最後,他有一個感歎,你說我怎麼下手?從那裏下手?但是戒律,他總有些方便上的殊勝,從下手開始就知道,從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非常明白。也許更深的義理給你講得很深,但是行爲上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非常清楚。從學習的方便上來說,粗心的這一種學習,那就更適應一些,下手的方面有一種非常明白的動示。
所以說我經常想起能海法師,他就把戒律當作一種真實的智慧。他說除了戒律還有什麼真實的智慧?!諸佛的真實智慧就流露在戒律過程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給我們說明,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行爲有那些如理,那些不如理。學戒,它的方便是特別突顯。剛才我們大安法師在介紹我們東林寺在念佛的時候,也說到了這種情形,說守持戒律好好念佛,在淨土宗修行過程中也是有淨土叁伏。在淨土叁伏當中有明因思果,守持諸戒律。從最初的叁皈依,到五戒,到八戒,到菩薩戒,能夠把這個戒守得很好的話,那我們自己的修行就有一個很好的保護。
每一個人內心裏面有這種戒心,不是世間上的戒備之心,而是我們有這種守持戒防非止惡的心了之後,隨時相應以後,念佛就更能成就,念佛就更能具足。所以說這種氣氛非常好,他與外面的通常的一些居士,我就念佛,我就一門深入,我就什麼也不管了,什麼戒什麼定什麼慧我都不管了。所以說在現在,我們在外面學習這些就非常深地一種感慨,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沒有人去看了,覺得我就念佛就行了,其余的我一概不管。受戒他也不去受戒,也不去守戒,甚至他還會發出問題,我們念佛的修行人有沒有必要持戒?有沒有必要守戒?表現出最基礎的這種修行知識都非常欠缺。而我們東林寺,從開始之初,就非常強調這種對于戒律的學習。把戒守好,然後對于我們念佛是一種增長,是一種幫助。也許就是因爲這樣的機緣,大安法師才吩咐,利用幾天的時間跟大家一起學習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那麼,我們今天從上午8點到9點半,下午從2點到3點半。也就是說每一天有叁個鍾頭的時間,今天、明天、後天有叁天的時間,有9個鍾頭來學習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一、戒的釋義及菩薩戒相關介紹
(一)大乘菩薩戒的名義
首先,我們今天從大乘菩薩戒的名義上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佛法,大家學過的都非常清楚,佛法是一味的。但是,他是具足方便和次第的。通常這些大德善知識給我們說,要一步一步學的話,按照次第來學是很容易成就的。如果不按照次第,學習想要成功是非常艱難。《大智度論》中也給我們說:“具足的智慧那是要在次第當中顯現的。”沒有次第你這種智慧也是顯現不出來。比如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哎呀!我是本著良心,我有一顆好心腸那就可以了。但是學佛並不僅僅是要有一付好心腸。你的好心腸體現在什麼地方?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像這一些詳細的過程,它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次第都能顯現,于是這一種智慧就非常具足。
在經上給我們所說:“一念相應一念智慧,念念相應念念智慧。”也就是要落實到每一個起心動念當中,那就是一種次第。佛法講安住于當下,是我們當下是一種什麼心念與什麼相應,而且能不能夠永遠堅持,能不能念念相應,這個智慧就很具足。我們今天修行過程強調一心不亂,其實也是這個層次的一種诠釋。怎麼能把當初安住于當下的那個智慧能夠念念都能具足,就是這一點。
要講得法,就是講當下如何得法。佛法不是說以後多少年以後,它才顯現出這種作用;念佛也不是說要多少年以後,他才往生。我記得我們在佛學院聽大安法師的講課,大安法師也就跟我們說:“念佛不是說多少年以後才往生,而是在念的當下他就是往生。”啥意思呢?就是你在念的當下你有沒有往生心。當你有住生心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和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一起。我們身口意叁業,就好像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的莊嚴當中。一想起來我們就歡喜,一想起來我們好像對面見到功德一樣,就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隨時隨地與我們親眼看到的一樣。它就比較相應,那個信心和願心就比較具足。有這種信心和願心建立起來的時候,我們念佛的時候那就念得非常具足,非常歡喜!實際上佛法的修行,任何的修行都是這樣。
沒有信心,無法開顯自己的願心;沒有願心,無法真正地把這個修行的心具足起來。信心怎麼建立的呢?就是多想它的這些好處,多想他的功德利益。而且這種好處和功德利益,就好像建立在當下。任何人好像就已經得到了,隨時隨地安住在這種已經得到的境界當中。哎!這種我們自己身心的感受那都是不一樣。而我們現在如果說:“哎呀!我是業障,我是凡夫,我的修行很不具足,我要多久才能夠修到什麼層次。”好像有一種距離感的話,修行老有一種障礙。
假如說,你把自己安住在阿彌陀佛的當中,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當中,好像我們現在真真實實就已經得到。當我們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那就是應請佛到我們面前。就好像如對目前一樣,你的心態是不一樣,身心的感受也是不一樣。我們說,戒也是這樣。隨時隨地思考這種戒的功德,戒的殊勝來發起我們這種歡喜心。就好像這種功德利益都與我們同在。而我們在學戒的每一個當下,他都很歡喜,很自在,不覺得是約束,而是一種享受。當這個享受開始了以後,念念之間都是歡喜心,念念這間都是喜歡學習的心。那種心態就不一樣了。能夠把這種心態安住在當下,得到這種法以後,以後功夫就是念念之間與它相應。于是,最重要的是當下這一念的一種體驗。你學多學少沒有關系,學長學短沒有關系,關鍵你當下得到這種體受。所以說,是這種戒定慧,這種佛法得不得法這個方面。
說起來學習也不是很複雜,很簡單的事情。就是要求這一念如何安住,如何歡喜,如何心向。當你這種心向之心建立起來,那你就是在修行。念念之間都是有變化,一念之間有變化。就一個法之中,一個上午之中,一個半鍾頭,你有沒有變化呢?他有變化。從開頭聽到最後,他也有變化。叁天聽下來,天天你都很歡喜,天天都很安住。把這一些學到的義理,能夠自覺地應用上去時候,他不一樣。那你經過叁天地熏習以後,也許就在內心裏面打下一顆種子,下了一種種子。你領會到了它的殊勝善巧以後,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我想這種法,在佛法的各宗各派當中隨時都能夠顯現。有這種心態,你去學習它的名義以後它也不一樣。在講菩薩戒名義之前說這麼一點小小的體受。
那麼,那種戒呢?我們平時更多地對應于受戒。受了戒以後,它對我們身心世界有多少關聯?估計這需要學習。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你在受戒的那一刻,你是心是怎麼理解?受了戒以後,你能不能在你的心裏安住?它能不能讓你歡喜?它決定了以後,你多少時刻它能與你相應?能給你多少影響?受了戒以後,這種戒的學習很重要。也許現在發心是一個開始,它…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