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輕松,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哎,他就感覺到佛法真是美妙啊!所以說,他從每一道門進來,都能夠得到許許多多的寶貝。從哪一個門進來,學哪一種法,他都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由于這些真實的利益,他對佛法的信心就逐漸增長了。只要有信心,慢慢地他從這道門進來,以後就有機緣了。他又從另一道門再進來,感覺到佛法不僅僅是一道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到最後成佛都是一樣的。但是爲了成佛的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
所以說,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那個超市裏面啥都有。你想要買什麼都有,都能夠成就。所以,佛不施一人。大智慧、大慈悲、大平等、大善巧、大包容。所以說我們今天,只要讓衆生隨他的喜好,隨他的力所能及,能接觸叁寶真實功德。能認識叁寶的一種真實作用,他就對叁寶真實有皈依了。所以說,我們要有這些的時候,你救度萬萬千千的衆生才有可能。就像現在的醫院裏面一樣,你說你當醫生只治心髒病。除了心髒病,還有那麼多衆生呢?你說我就治不來,那就糟糕了。所以說,你當大醫生,那就啥病都要治。那就是佛爲大醫王,能包治衆生一切的病症。所以說,你看看,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感受到佛的偉大。
所以說,我們來講《藥師經》,你可以感受到針對現世上,我們很多人不能夠把現世上放下。放不下怎麼辦呢?放不下我們就提起來嘛。你要追求事業的成功,追求家庭的圓滿,依照《藥師經》的一種方法,我們很好地去學習,它就很好。我們現在的人,他就重視這種現世今生的安樂。我們現世今生的安樂和追求,也不爲過,也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作用。所以說,我們說這種快樂它有多種多樣,一種是現在的快樂,一種是後世的快樂,還有一種是究竟解脫的快樂,那就是成佛,那就是圓滿成道。所以說,這叁種快樂根據你自己的投入,看你是怎麼發心,看你是怎麼修行,它就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相應的東西。
所以說你看那個世間上,各種各樣要求的,各種各樣職業的,他都能夠得到滿足。做生意的,在生意當中得到利益;出家的,在出家當中得到利益;信宗教的,在宗教當中得到利益;不信教的,在不信教當中得到利益。對不對?今天,我們要講和諧,就要講這種包容。你不能夠說這個世間上只有這個東西,其它的沒有,那就不現實。世間上的千奇百怪,就像我們昭覺寺一樣。昭覺寺被我們稱爲什麼?大千世界。啥叫大千世界?啥人都有。正因爲啥人都有,它也就啥法都有,什麼佛法都有。對不對?學顯宗有顯宗,學密宗有密宗,學淨土有淨土,學禅宗有禅宗,啥都有。這就是大千世界。這就是非常和諧的一種世界。
今天早上,我去散步,去看看那些放生池,那些樹上的鳥,乃至從青龍場進來的,每天在那鍛煉的男男女女。你就看到非常和諧,這幾十年了都是這樣,只要有昭覺寺它就是這樣。人們一走進昭覺寺,各取所取。進來燒香的也是,這個要求財,那個要求名,這個要求利,那個要求婚姻,這個要求娃娃。你的所有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所以說,這就是佛法,非常圓融、非常和諧。那麼,我們世間的衆生,就是因爲有種種苦痛的一種煎迫。你在世間上所感受到的這些苦,他都是爲這些世間上不如意的事情所煎迫。正因爲遭受到這些世間上的苦,都要求出離于這些苦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所向往的一種快樂。但是我們一般所需求的這種快樂,它總不超出于現世的快樂和後世的快樂,或者說是究竟解脫的一種快樂。這是因爲,我們這些衆生的根性是千差萬別的。
你看我們在座的人,雖然說大家都有眼睛,都有鼻子,都有耳朵。但是,每一個人的眼睛、鼻子、耳朵都不一樣。“人過一百,形形色色。”那就是這樣。哪兩個人的臉,你要找到兩個相同的臉都很不容易。這就是說,衆生是千差萬別的。因爲衆生生活在不同的時空領域裏面,所以說他們希望的那些境界,他們所希望的快樂、平安的境界,那也就是各有不同。有的衆生,傾向于後世的快樂。你跟他說做事上升天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喜歡。有的衆生,他是追求究竟解脫的,比如說正智,根基稍微利一些的,對于現在世間上的快樂他就不削一顧了。爲啥呢?弄了幾十年到最後,不管再快樂還是要死去地,不管再快樂還是要無常地。
不僅僅是對今生今世這些快樂,他不削一顧,就是對于後世的安樂,他也不削一顧。比如說,上升天堂,那個天人的福報,雖然說很大,但是天人也有五衰象限的時候,他的福報也有享盡的時候。他的福報享盡了,他照樣是在生死輪回當中。所以說他能夠知道這種色界、無色界、欲界,這叁界生死都是有漏的。都是不究竟的,所以說他能夠追求究竟解脫的一種快樂。所以說,佛法最終也是出世的。但這些衆生的要求不同,你只說究竟解脫的快樂,那就不能普遍地應化于這些廣大的衆生。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把這種東方藥師淨土和西方彌陀淨土,兩種淨土都開示給我們,乃至于這兩種淨土都要求我們現在身、口、意叁業當中去修。
因爲啥呢?“心淨則國土淨,心不淨則國土不淨。”我看你這一生這一世,你的心不清淨,不要說修彌陀法門,就是修藥師淨土你也沒辦法。對不對?你心不淨,藥師淨土你也沒辦法往生,彌陀淨土你也沒有辦法往生。不管是彌陀淨土,還是藥師淨土,都是要求我們用心來修行,要淨化內心。所以說,學習一切佛法,都要求我們要明心見性,要識心達本。你說你不能夠明心見性,好多人說:“哎呀!明心見性好厲害呀,要求好高啊,一般的人達不到!”達不到沒有關系,最至少你能夠認知我們自心的一種功用,能夠識心達本,能夠認識我們的心爲萬法之根本。所以說“叁界唯心造,叁界唯心所顯”。由心所造,由心所顯。心就是根本。萬萬千千的佛法,都是對治于我們自心,都是讓我們好好地修心。
所以說,這個根本大家要清楚。藥師佛的這種淨土,也是要我們修心。所以說,你要講究因果之後,它就不一樣。所以說,我們講《藥師經》就是對應于不同衆生的根性,就是對應于我們很多還放不下的這些衆生。放不下,我們就教你提起來的法門,你就從這種因果過程當中去學習。所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好好地去修學。你不要說我是修淨土法門的,我就排斥其它法門,什麼藥師淨土、彌勒淨土、上師香巴我們都排斥;什麼密宗、禅宗我們都排斥。好像佛法就只有一個彌陀淨土法門。其實不一樣的,你要知道釋迦佛他的百寶箱當中,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說,你要把佛這種偉大要能夠顯現出來。
你如果說與淨土法門有緣,你就好好地修淨土法門;如果說你與藥師法門有緣,你就好好修藥師法門。在這個所有的佛法當中,都是平等的。我們都要相互團結,不要去你鬥爭我,我鬥爭你。人家不信佛法的,還不鬥爭你,就是我們信佛法的,你鬥爭我,我鬥爭你,搞得佛法當中烏煙瘴氣。你容納不下我,我容納不下你。那個就是其心不淨。如果其心不淨,我們要想求生哪一個淨土都很艱難。如果說我們對所有的佛法當中,你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你贊歎這個,你又批評那個。這就是心不平等,對于佛法,就很容易造成誹謗佛法的重罪。誹謗佛法,舍棄佛法,這種重罪在經書上說,比五無間重罪還要厲害。
五無間重罪是哪五無間呢?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乃至出佛身血。你看看!這五種大罪惡,那是要墮落于無間地獄的。這五種罪惡,一般來說我們就很恐懼了。但是,如果說你在法門當中,以不平等心,以不包容心贊歎這個,批評那個;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這個時間,就很容易從我們衆生的一種愚癡和無明的角度,對法門就産生不平等心,對于佛法也就會産生相應的誹謗心。一旦有這些誹謗心,將來這種結果比那種五無間重罪還要厲害。你看看!這個罪過大不大?這個罪過就非常大!所以說我們今天,不管是弘法的人,還是聽經聞法的人;不管是我們自己修行,還是教他人修行,都要注意心態的一種安甯。要有一種包容,要有一種整體的涉利,要對形形色色的衆生都要慈悲攝受。
所以說,這個事情就相當于給大家提個醒。在學習《藥師經》的時候,你要有這種觀點。你沒有這種觀點,沒有這種心胸,你就很難把《藥師經》領會進去。所以說,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以這種整體的包容心,在釋迦牟尼佛整體的佛法當中,來認識藥師法門。這個就很好。所以要不然,我們今天念佛的人很多,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這當然很好、很殊勝。但是另外也出現了一些弊病。什麼弊病呢?好像佛法就只有彌陀法門,其它的法門好像都不得行了。今天說這種話的人,要慎重,要好好地去思維。佛法哪有不得行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對應于一切衆生的根基,隨時隨地都能夠發生作用。一切衆生的根基不同,他選擇的佛法也不同。只要他能夠有效地對治自己內心的煩惱,只要他有效地能夠離苦得樂,那就可以了。
所以說,要站在這種角度上來認識佛法。我們今天,就面臨著這樣的挑戰。有的人說:“我修禅宗,只有禅宗才能了生死。”有的人說:“我修淨土,只有淨土才能了生死。”在贊歎自己的法門,在贊歎自己的修行的同時,它要産生其它的過患,就是要誹謗其它的,“哎呀,其它法都不行!”所以說,說這種話的那種過失就非常大。所以說,我們今天講《藥師經》,一個方面是針對于我們現在的人,重視現生的安樂,我們要滿足這一種人的希望和願求。讓他們對現實生活當中,他們一切善良的願望,一切內在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讓現在的人民,安居樂業;讓現在的國家和社會,五谷豐登;讓現在的世間,都能夠和諧、安甯。這就是我們佛法,對世間上的一種祝福。不僅僅是祝福,還有一種因果上的導向。
你要追求這種幸福,你要想追求和諧,你要想追求小康社會。怎麼樣辦?非得要行善斷惡,才能夠…
《藥師經 講記 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