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生氣!”你看看,所以我們自己內心裏面不能夠解脫,往往我們還要怪周圍的人。是愛人讓我不高興嘛,是孩子讓我不高興嘛,是左右的鄰居讓我不高興嘛,是單位的同事讓我不高興。
我們總能夠找到一種因緣,就是把責任推給別人,把我們自己煩惱,把我們自己不高興的這種因緣推給別人,推給周圍的世界。其實,佛法給我們說這就是錯誤的一種方式,不應該把這種責任推給別人,而應當在自己身上來承擔這種責任。如果不承擔這種責任,你要想叫別人給你解決這個問題,那談何容易。我們看世間上打架的、吵嘴的,不就是因爲這個而引起的嘛。我們到處去要求世間上的公平,要求世間上的正義,但是在追求了一輩子,何嘗有什麼正義,何嘗有什麼公平。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目標追求錯了。不是說你追求正義,追求公平錯了,而是你追求的方法追求錯了。把我們自己幸福與否寄托在別人身上,要讓別人逗你高興,要讓別人來哄你幸福。可不可以辦到?很不容易辦到。除非你在多生累劫的過程當中,種了大福德因緣了。如果沒有在多生累劫的因緣過程當中,種下大福德因緣,那實實在在的我們現在人際關系就是很糟糕!我們自己所追求的這些東西呢?也就很糟糕!所以說,你要把這種方式方法,要換過來,要當下就能得到受用。
所以佛法說,你要在現實過程當中來受用佛法。當下就能夠受用佛法,原因是你要把佛法用在我們起心動念。究竟佛法與世間上人的想法,有什麼不同呢?它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一般的人,是向外尋求的,但是佛法要求我們,向內尋求。一般人,不明了正確的因果,佛法要求我們從正確的因果開始學習。所以說,因果是世間上法爾如是的道理。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它始終在那兒。釋迦牟尼佛出世,也僅僅是發現了這種真理,並不是發明了這種真理,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他給我們講經說法,無非不過也是把他發現的真理,如實地介紹給我們,把這種因果關系如實地介紹給我們。給我們說,我們自己所受的苦,來源于自我的煩惱,我們這一生、這一世所遭的那些天災人禍,人世之間的種種不如意,也是來源于我們自己的業報。所以說,你要從因果上著眼的話,那就找到根本了。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說,我們要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幸福的依托。它依托在什麼地方呢?依托在善惡因果關系當中。你要掌握了這種善惡因果關系,你要追求幸福,那就得要從善業當中來。我們自己,要檢點這一生、這一世所受到的一切苦報,沒有外在的原因,唯一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內心。我們內心起了貪心,起了嗔恨心,起了愚癡心,起了貢高我慢心乃至起了邪見心,這些根本原因就讓我們招致現世的不快樂乃至後世的不圓滿。都是從這些因果當中起來的。所以說,我們這一輩子學佛,求助于己而不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的改正,而不求助于那些神、上帝、主。求那些求得到嗎?求不到。只有求助于我們自己。人人以自我爲依歸,人人以因果爲依歸,人人以諸法實相爲依歸。依照佛所講的真俗二谛,如理如法地認知世間上究竟是可以改變的。
那些苦也是沒有自性的,我們人世之間所遭受到的煩惱,那也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的思維方法一發生改變了,我們自己的苦樂,立馬就能發生改變。比如剛才我們所說的,我們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別人,但是別人偏偏不讓你幸福。我們要寄托于自己的時候,能夠自尊,能夠自重,能夠自己救度自己,落實在自己的因果關系上。我們要想自己快樂,我們自己心情要愉快一點,要朝想得通的地方想,不要朝那些想不通的地方想。還有很多人說:“哎呀,以後我要是想不通了,我就來出家;我要想不通了,我就來學佛。”好像這些學佛的人都是傻瓜,都是笨蛋,都是想不通了才跑過來。我就跟他說,你這個觀點就錯了,想不通了你來學佛,你還不好學,這些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想得通的人。你朝想不通的地方走,那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所以說,我們的自心、苦樂依托于我們自心。
我們自己如果說做得了主,我想讓自己快樂我就能快樂,你要不想讓自己快樂,你偏偏要朝煩惱堆裏鑽,那你就會煩惱。所以這些煩惱,惟人自召;這些世間上的苦法,也惟人自召。所以說,我們要懂這一層道理,不要把因果關系抛在一邊。我們信佛的,也像信基督、信天主、信上帝,我一信我就得救了。是不是可以這樣呢?佛法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也就是給我們講經說法。把這些經法講給我們聽了,我們自己知道這種道理以後,要把這種道理在內心裏面反反複複思維。只有在反反複複思維的過程當中,我們自己才能夠加深對真理的印象。我們要理解真理了,我們要深刻地認同真理了,我們自己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
所以,最初聽上師在講經的時候,最初聽他講什麼話都不太容易聽懂,但是他反反複複地說,也就是念念不忘皈依叁寶,念念不忘發菩提心,念念不忘要救度衆生,念念不忘要一戒一定一慧,以戒定慧叁學精進修學。這幾句話那是常常聽在耳邊。基本上每一天聽上師講經,我們都要聽到他重複好多遍,當時心裏面不太理解這個道理,說上師怎麼講過去講過來,就這麼幾句話呢?但是最後理解了,這幾句話裏面包含有非常深刻的內涵。所以說,上師圓寂以後,我們也把上師的法身舍利那幾句話寫來挂在方丈室,現在你到方丈室裏面還可以看到。
這個說的是什麼?念念不忘,也就是要在自己內心裏面加深這種印象,如果不加深這種印象,也許這些佛法對于你來說都不稀奇。什麼因果,什麼無常,什麼輪回四苦,什麼出離心,什麼菩提心,也許我們在座的都是耳熟能詳,人人都能夠講一大通道理。但是爲什麼在現實過程當中,我們用不上來?我們的生活依然還是那麼痛苦?現實世界依然是那麼糟糕呢?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心是散亂的。對于這些真理,也許你聽進去了,也許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這些真理沒有在內心裏面念念不忘地去思維。就由于我們缺少這種念念不離的思維心,如理思維心沒有,所以說我們的心很不容易改正。
所以,我們經常在想這種佛教的修行,就是那麼艱難嗎?其實,不是很艱難,很容易做,但是我們就是不耐煩。今天念兩句“阿彌陀佛”,馬上又轉到別的地方去了;今天念兩句大威德,明天又改變法門了。所以說很不容易成功,就是因爲這個散亂心。雖然說因果你找到了,那麼容易就改變因果了?因果要用大力氣去扭轉它,沒有這種大力能,沒有勇猛心,沒有長遠心,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說,我們的習氣毛病,是多生累劫積累在那兒的。我們今天要想改變這些因果,也要用長遠心、勇猛心,要經過多少時間的修行。不要有偷心,希望叁天兩天就成功了,那麼容易?這個世間上,追求錢財的也好,追求名利的也好,你就是種一個莊稼也要等幾天嘛,不是那麼很容易,叁天兩天它就結果了。是不是那樣呢?不是那樣的。它必然要有一個過程。
所以說,能把這樣的因果道理理解以後,落實在現實生活過程當中,要一點一點地去做。真實的佛法,我們剛才所說的,要思維輪回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思維叁界的有漏,來思維出離心的好處,來思維菩提心的好處,都要在一點一滴地爲善斷惡中積累。只有我們自己一點一滴地積累這些善法欲,一點一滴地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過錯,這樣子,在實實在在的修行過程當中,我們才能夠真實地受用佛法。所以說,我們在這個地方非常贊歎方丈大和尚,長期跟在上師身邊實修實證。也許沒有多余的話語,但是就讓人很受用,我們見到都是那麼親切。爲啥呢?佛法也許不在言語上。剛才和尚在介紹,這個講得好,那個講得好,我們說講得好不如做得好,就是要在這些實實在在的修行過程當中,能夠從實際的一種斷除過錯、積累功德一點一點地去做,佛法才能夠真正地受用。
也許我們的煩惱,一下子不能夠完全解決,但是你可以一點一點地解決。今天我解決一點,明天我又解決一點。所以說,那些思維方式不是很容易改變,但是我們一天一天地來。所以說,慢慢地功夫就形成了,慢慢地修行就養成了。所以說,不要把修行覺得很艱深,看得很高遠。就要牢記上師所說的話,要把佛法落實在平時的生活過程當中,在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上時時刻刻不忘佛法僧叁寶,時時刻刻能夠轉變自私自利,來爲衆生服務。我們住在常住上也好,住在家庭裏面也好,只要能夠對治自私自利,只要能夠對治以自我爲核心,那麼我們的煩惱就能夠減少很多。
這一輩子的煩惱來源于什麼地方?就來源于我們對自己的執著。常常執著于自己。所以說,那些虛妄分別心由此而起,那些堅固的煩惱也因此而起。如果說,不以自己爲核心,而以衆生爲核心,隨時隨地我們想著怎麼樣去利益衆生,就是上師所說的,念念不忘發菩提心,利益衆生。隨時隨地都能夠把思維的重心改變過來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思維態勢就變了。如果說改變不過來,人世之間有錢,要朝我包包裏面揣;有好吃的,我首先要享受這個好吃的;有好處,首先看有沒有我的份,如果沒有我的份,我的心裏面就很痛苦。就因爲長久以來,我們都是以自我爲核心,所以說我們的煩惱才如此深重。佛法無我的態度,實際上就給我們昭示了一個方向,要改變以自我爲核心,要改變以自私自利爲核心,要從因果當中來著手。
比如說大乘佛法,將就因果,大乘成佛的因果,他不是依托于自己,而是依托于衆生。衆生就是我們成佛的父母。所以說,能夠全心全意地爲衆生去服務的時候,實際上我們這種修行的心就轉過來了,那種自私自利心,就轉成菩提願心了。能夠把這種思維態勢變過來的時候,它就不一樣了。所以說,現世之間的因果,實際上就是通過心態的改變,來改變一種命運,把思維模式要改變。原…
《藥師經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