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是一種悭貪心的,嗔恨心的,愚癡心的,今天就要能夠對治這些煩惱。以布施、供養來對治悭貪;以忍辱,以平等來對治嗔恨;也有智慧來對治愚癡。你把自己放得很矮,別人都是菩薩,唯我一個人是凡夫。把自己放得很矮的時候,它就能夠對治貢高我慢。
我們經常來思維因果道理的時候,它就會以這種正確的因果,來對治那些邪見,那些斷見、常見錯誤的因果關系。你就可以對治。只要我們內心裏面,有這種對治了,實際上吉祥就在我們自心當中發顯了。要消災免難,就來源于我們心態的改變,它就可以消災免難。所以說,《藥師經》關鍵是看我們依于《藥師經》,怎麼來把現實當中的東西能夠發生利用,那些天災人禍,我們怎麼杜絕它。今天,也就是從因果關系當中去領悟。
所以說,你看看,每次到昭覺寺來,會坐密宗堂。每天我們去念《藥師經》,差不多每天都要念好多遍。爲啥呢?希望現在的世間,都能夠離苦得樂,希望我們所有的人,叁災八難都不能夠遭遇上,能夠逢凶化吉,遇難能夠呈祥,世間上統統不如意的,能夠變爲如意的。但是,你僅僅請這些師傅念經,師傅們有修行能夠給你消災。但是你自己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說不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要想徹底地離苦得樂,那個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一個方面,我們仰仗于叁寶,求叁寶加被;二個方面,仰仗于現前的僧團,我們天天請師傅們給我們念經、回向、攝受,這種力量不可思議。另外一個方面,這些外緣都具備了,諸佛、諸大菩薩、現前的僧團都很慈悲,都能夠成就我們,都能夠利益我們。但是,我們自己如果不能夠從真實的因果當中,來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成就自己,那麼一輩子我們只能當小娃娃。
爲啥呢?就是說,所有的東西都必須要人家整好了,拿給你吃,你才吃得到,你自己不能夠自己做東西吃,自己沒有生産力。我們要想自己有生産力,自己能夠離苦得樂,那就不僅僅是要求叁寶加被,不僅僅是要求僧團給我們念經,更進一步地就是要把《藥師經》的道理要能夠明了。明了這種因果關系,明了天災發難都是從錯誤的心態,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爲當中引起的。我們真的要想消災、免難,那就要從內心裏面開始做起,把那些錯誤的行爲改正。如果說,我們不把內心裏面錯誤的行爲改正,實際上我們一邊在請僧團念經消災,一個方面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又不斷地想那些不該想的,說那些不該說的,做那些不該做的錯事。所以說,我們的起心動念、開眼吐語、待人接物都在造一種業,而這種業最終就是招致苦難結果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今天我想常住上安排講這個《藥師經》,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明了消災免難的道理。不僅僅是念念經。我們說“念經千卷,不如解經一句。解經千句,不如按照經上的道理,老老實實地行持”。所以說,學佛不要從形式上去學佛,逐漸落實到實質上來學佛。要從那些僅僅依靠佛法僧叁寶,到把我們的自性叁寶徹底地啓用。盡虛空、遍法界,佛法僧叁寶不離于我們每個人的當念而遠。要從我們的自性叁寶當中啓用,要知道佛法僧叁寶不離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要在身口意叁業當中,能夠升起覺醒心、覺察心、覺悟心。把這些經法聽了以後,努力地來檢查自己,對治自己,看看我們心裏面有什麼差距。這就非常實在了。
有差距的時候,我們怎麼樣來改變?能不能夠改變?所以說,修行在這個地方。所以說有很多同修在說:“哎呀,我修了十年、二十年了,怎麼我還沒有看到什麼結果呢?”我說修行,一定要善巧修行。怎麼樣善巧修行呢?也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修法。爲什麼要這樣修?這樣修作用在哪裏?它的作用是怎麼發生的?所以說在念經、看經這種過程當中,就要明了這種道理。所以說,我們今天來學習這種藥師經,那就非常有必要。針對我們現在的根基,對于我們現實當中的一切事情,能夠從因果上去明了它。然後,把這種因果落實在自己身口意叁業當中。把我們自己的命運,自己要承擔起來。沒有別人,來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的命運是自己決定的。
所以說,要從我們自己行爲上來改變命運。能夠實實在在地從行爲上改變命運,那麼自我拯救之路也就開始了。所以說,這個地方應該是非常明顯。但是,這個非常明顯的道理,我們今天說來就像口水話。而這些口水話,大多數是不爲衆生所重視的。我們都喜歡什麼?非常高深的。學密宗的,一下就想學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我們學那些佛法的,學顯宗的,一般都要求:“哎呀,唯識的道理很精深,中觀的道理很精深。”一上來,就要學那些唯識、中觀。但是對于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都很忽略。所以說,這個基礎沒有産生,基礎沒有打好,我們要想學那些高深的法,也沒有辦法。
所以說,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我們說叁世道的次第。次第,不容違約。我們現在開始,痛念無常。要思維這個無常以後,一口氣不來,我們墮落于什麼地方?檢查檢查自己的因果關系。這一生,做了什麼事情。究竟是善事多,還是惡事多。如果惡事多,那麼我們墮落于叁惡道當中,將會受無量無邊的苦處。如果我們有善法,有清淨的願心,那可以托身到這些善道。但是我們自己檢查檢查,這一輩子所做的善事,可以說非常非常之少。好不容易發心做點善事,都是不長久的;好不容易能夠進入佛法,修行都是有一朝沒一朝的,有一天沒一天的。
經常我們的內心,就想著玩兒,就想去貪耍,就想去放逸。看電視、幹啥、打撲克牌、賭博這些,我們最歡喜。世間上喝茶、聊天,我們最歡喜。所以說,把這個現實的生活當中拿來一比較,我們是不是真心地修行,我們這一輩子做了多少善事,那就可以一目了然。從這種因果對比過程當中,我們來檢查自己,托身于善道的這種機會有多少?沒有多少。更多的,非常有可能就是墮落于叁惡道。如果說一墮落到叁惡道,所受的那些苦法,我們受得了嗎?沒有辦法,受不了。所以說我們學佛,至少能夠讓自己不墮落,不至于袈裟下失去人生,不至于把這個人皮耍掉。這老百姓所說的“你不要把人皮耍掉咯”。
這一輩子,這個人生非常難得,但是最容易失去。那個生命非常微脆。心髒病,摔一跤,吃飯咽著了,或者說躺在床上,很容易這個生命就交代了。所以說至低限度,我們修行要能夠保住這個人生。怎麼保住人生呢?最起碼受持中品五戒。能夠依中品五戒,好好地修持這種善法。十善業當中,我們不說做得很圓滿,至少能夠做到中等程度。而且我們的內心,發心要清淨。還要有清淨的回向發願心。這種人生,才能夠保得住。如果不然,這種人生怎麼保得住呢?而這種人生你保得住,還要遇上佛法。所以說,我們要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輩子比一輩子好,一生比一生更精進,更有善法的因緣。這個時間,那就是要在善法當中不斷地去修持善法,積聚善法。只要把這些善法行持起來了,我們最少能夠保持這種人生,能夠消災免難,能夠讓時間上的不如意一點一點地減少。讓時間上幸福快樂的因緣,能夠一點一點地增加。所以說,這就是我們最基礎的一種修法。
我們說趨向于後世,趨向于現世。現在生,怎麼樣才能夠把這一些幸福、快樂、和諧能夠積聚起來呢?實際上,當下佛法的一種心態。這種轉變,它就非常重要。所以說,藥師法門在釋迦牟尼佛的整個教法當中,應該說占據了這種方便的條件。讓我們對現世的這種苦樂,有如實的一種認知。從因果上來,能夠建立一種正確的因果觀。知道我們自己消災免難,應該從什麼地方去消災、免難。把它落實在我們自己內心世界裏面。今天的世界,我們如果說它注重于那些究竟成佛,好多人他的根本追求還沒有達到這種能量級,他的追求還沒有這麼高尚。你比如說,很多皈依的,很多出家的。我們問:“爲什麼出家呢?爲什麼學佛呢?”他要想究竟成佛的心,在大多數人的心當中都還沒有這個概念。內心裏面的概念,無非不過是希望自己過得好一點點。這也無可厚非!人世之間,誰不想生活得好一點?這個發心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要承認這種一般衆生的心理因素。
一旦了解這些衆生的心理因素之後,這就是衆生的根基。而我們弘法,更多的是要朝這個根基上去作業,一步一步地引導。好啊!怎麼樣來追求?今天,講這種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更注重的,是把那些叁大阿僧祗劫那麼遙遠的佛法,能夠拉到現實世界裏面來。能夠把那種增上身,乃至趨向于後世的安樂。我們說後世安不安樂,先不要管它,現在我們能不能夠安樂。佛法,能夠現在安樂,能夠找准這種真理,能夠找准這種正確的方法。現在能安樂,他後面也能夠安樂。所以,從現在一直趨向于後世,從後世一直到生生增上,一直到究竟圓滿佛道。他這種善業都是不變的。它有一種堅實的基礎,就是要落實在我們當前對佛法的受用上。如果說當前對佛法沒有受用,你要想叫他趨向于後世也不容易。
所以說,你經常叫他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恒超生死。在一句“阿彌陀佛”當中,我們就能夠奠定自己出離生死的大業,就能夠解脫生死輪回。但是,多少的人念不起來。爲啥呢?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淨土五經,我們自己信心又不是很具足。那麼我們現在所見得到的,也就是現世的利益。所以,他在現世利益當中,他的心分了大部分走。因爲內心分了大部分在現世利益去,所以說學佛僅僅成爲了業余的學佛。所以說,經常你叫他聽經、聞法,“哎呀,師父我不空呀!要等我空了之後再來!”你看到他都已經七八十歲了,他還說自己不空。說:“老人家你在忙什麼呢?年輕時候你在忙,年老了也在忙,到底忙些什麼呢?”哎呀,這個世間上人就是不自在呀!年輕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要把自己肚皮填飽,所以說不容易。那個老人走了,後面還有兒子。那個兒子供大了,還要結婚,還要生…
《藥師經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