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是一种悭贪心的,嗔恨心的,愚痴心的,今天就要能够对治这些烦恼。以布施、供养来对治悭贪;以忍辱,以平等来对治嗔恨;也有智慧来对治愚痴。你把自己放得很矮,别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个人是凡夫。把自己放得很矮的时候,它就能够对治贡高我慢。
我们经常来思维因果道理的时候,它就会以这种正确的因果,来对治那些邪见,那些断见、常见错误的因果关系。你就可以对治。只要我们内心里面,有这种对治了,实际上吉祥就在我们自心当中发显了。要消灾免难,就来源于我们心态的改变,它就可以消灾免难。所以说,《药师经》关键是看我们依于《药师经》,怎么来把现实当中的东西能够发生利用,那些天灾人祸,我们怎么杜绝它。今天,也就是从因果关系当中去领悟。
所以说,你看看,每次到昭觉寺来,会坐密宗堂。每天我们去念《药师经》,差不多每天都要念好多遍。为啥呢?希望现在的世间,都能够离苦得乐,希望我们所有的人,三灾八难都不能够遭遇上,能够逢凶化吉,遇难能够呈祥,世间上统统不如意的,能够变为如意的。但是,你仅仅请这些师傅念经,师傅们有修行能够给你消灾。但是你自己有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说不改变自己的心态,那么要想彻底地离苦得乐,那个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一个方面,我们仰仗于三宝,求三宝加被;二个方面,仰仗于现前的僧团,我们天天请师傅们给我们念经、回向、摄受,这种力量不可思议。另外一个方面,这些外缘都具备了,诸佛、诸大菩萨、现前的僧团都很慈悲,都能够成就我们,都能够利益我们。但是,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够从真实的因果当中,来改变自己的心态,来成就自己,那么一辈子我们只能当小娃娃。
为啥呢?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要人家整好了,拿给你吃,你才吃得到,你自己不能够自己做东西吃,自己没有生产力。我们要想自己有生产力,自己能够离苦得乐,那就不仅仅是要求三宝加被,不仅仅是要求僧团给我们念经,更进一步地就是要把《药师经》的道理要能够明了。明了这种因果关系,明了天灾发难都是从错误的心态,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当中引起的。我们真的要想消灾、免难,那就要从内心里面开始做起,把那些错误的行为改正。如果说,我们不把内心里面错误的行为改正,实际上我们一边在请僧团念经消灾,一个方面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又不断地想那些不该想的,说那些不该说的,做那些不该做的错事。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开眼吐语、待人接物都在造一种业,而这种业最终就是招致苦难结果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今天我想常住上安排讲这个《药师经》,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明了消灾免难的道理。不仅仅是念念经。我们说“念经千卷,不如解经一句。解经千句,不如按照经上的道理,老老实实地行持”。所以说,学佛不要从形式上去学佛,逐渐落实到实质上来学佛。要从那些仅仅依靠佛法僧三宝,到把我们的自性三宝彻底地启用。尽虚空、遍法界,佛法僧三宝不离于我们每个人的当念而远。要从我们的自性三宝当中启用,要知道佛法僧三宝不离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要在身口意三业当中,能够升起觉醒心、觉察心、觉悟心。把这些经法听了以后,努力地来检查自己,对治自己,看看我们心里面有什么差距。这就非常实在了。
有差距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改变?能不能够改变?所以说,修行在这个地方。所以说有很多同修在说:“哎呀,我修了十年、二十年了,怎么我还没有看到什么结果呢?”我说修行,一定要善巧修行。怎么样善巧修行呢?也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修法。为什么要这样修?这样修作用在哪里?它的作用是怎么发生的?所以说在念经、看经这种过程当中,就要明了这种道理。所以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种药师经,那就非常有必要。针对我们现在的根基,对于我们现实当中的一切事情,能够从因果上去明了它。然后,把这种因果落实在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把我们自己的命运,自己要承担起来。没有别人,来决定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
所以说,要从我们自己行为上来改变命运。能够实实在在地从行为上改变命运,那么自我拯救之路也就开始了。所以说,这个地方应该是非常明显。但是,这个非常明显的道理,我们今天说来就像口水话。而这些口水话,大多数是不为众生所重视的。我们都喜欢什么?非常高深的。学密宗的,一下就想学圆满次第、生起次第。我们学那些佛法的,学显宗的,一般都要求:“哎呀,唯识的道理很精深,中观的道理很精深。”一上来,就要学那些唯识、中观。但是对于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都很忽略。所以说,这个基础没有产生,基础没有打好,我们要想学那些高深的法,也没有办法。
所以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我们说三世道的次第。次第,不容违约。我们现在开始,痛念无常。要思维这个无常以后,一口气不来,我们堕落于什么地方?检查检查自己的因果关系。这一生,做了什么事情。究竟是善事多,还是恶事多。如果恶事多,那么我们堕落于三恶道当中,将会受无量无边的苦处。如果我们有善法,有清净的愿心,那可以托身到这些善道。但是我们自己检查检查,这一辈子所做的善事,可以说非常非常之少。好不容易发心做点善事,都是不长久的;好不容易能够进入佛法,修行都是有一朝没一朝的,有一天没一天的。
经常我们的内心,就想着玩儿,就想去贪耍,就想去放逸。看电视、干啥、打扑克牌、赌博这些,我们最欢喜。世间上喝茶、聊天,我们最欢喜。所以说,把这个现实的生活当中拿来一比较,我们是不是真心地修行,我们这一辈子做了多少善事,那就可以一目了然。从这种因果对比过程当中,我们来检查自己,托身于善道的这种机会有多少?没有多少。更多的,非常有可能就是堕落于三恶道。如果说一堕落到三恶道,所受的那些苦法,我们受得了吗?没有办法,受不了。所以说我们学佛,至少能够让自己不堕落,不至于袈裟下失去人生,不至于把这个人皮耍掉。这老百姓所说的“你不要把人皮耍掉咯”。
这一辈子,这个人生非常难得,但是最容易失去。那个生命非常微脆。心脏病,摔一跤,吃饭咽着了,或者说躺在床上,很容易这个生命就交代了。所以说至低限度,我们修行要能够保住这个人生。怎么保住人生呢?最起码受持中品五戒。能够依中品五戒,好好地修持这种善法。十善业当中,我们不说做得很圆满,至少能够做到中等程度。而且我们的内心,发心要清净。还要有清净的回向发愿心。这种人生,才能够保得住。如果不然,这种人生怎么保得住呢?而这种人生你保得住,还要遇上佛法。所以说,我们要让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辈子比一辈子好,一生比一生更精进,更有善法的因缘。这个时间,那就是要在善法当中不断地去修持善法,积聚善法。只要把这些善法行持起来了,我们最少能够保持这种人生,能够消灾免难,能够让时间上的不如意一点一点地减少。让时间上幸福快乐的因缘,能够一点一点地增加。所以说,这就是我们最基础的一种修法。
我们说趋向于后世,趋向于现世。现在生,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一些幸福、快乐、和谐能够积聚起来呢?实际上,当下佛法的一种心态。这种转变,它就非常重要。所以说,药师法门在释迦牟尼佛的整个教法当中,应该说占据了这种方便的条件。让我们对现世的这种苦乐,有如实的一种认知。从因果上来,能够建立一种正确的因果观。知道我们自己消灾免难,应该从什么地方去消灾、免难。把它落实在我们自己内心世界里面。今天的世界,我们如果说它注重于那些究竟成佛,好多人他的根本追求还没有达到这种能量级,他的追求还没有这么高尚。你比如说,很多皈依的,很多出家的。我们问:“为什么出家呢?为什么学佛呢?”他要想究竟成佛的心,在大多数人的心当中都还没有这个概念。内心里面的概念,无非不过是希望自己过得好一点点。这也无可厚非!人世之间,谁不想生活得好一点?这个发心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要承认这种一般众生的心理因素。
一旦了解这些众生的心理因素之后,这就是众生的根基。而我们弘法,更多的是要朝这个根基上去作业,一步一步地引导。好啊!怎么样来追求?今天,讲这种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更注重的,是把那些三大阿僧祗劫那么遥远的佛法,能够拉到现实世界里面来。能够把那种增上身,乃至趋向于后世的安乐。我们说后世安不安乐,先不要管它,现在我们能不能够安乐。佛法,能够现在安乐,能够找准这种真理,能够找准这种正确的方法。现在能安乐,他后面也能够安乐。所以,从现在一直趋向于后世,从后世一直到生生增上,一直到究竟圆满佛道。他这种善业都是不变的。它有一种坚实的基础,就是要落实在我们当前对佛法的受用上。如果说当前对佛法没有受用,你要想叫他趋向于后世也不容易。
所以说,你经常叫他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恒超生死。在一句“阿弥陀佛”当中,我们就能够奠定自己出离生死的大业,就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但是,多少的人念不起来。为啥呢?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净土五经,我们自己信心又不是很具足。那么我们现在所见得到的,也就是现世的利益。所以,他在现世利益当中,他的心分了大部分走。因为内心分了大部分在现世利益去,所以说学佛仅仅成为了业余的学佛。所以说,经常你叫他听经、闻法,“哎呀,师父我不空呀!要等我空了之后再来!”你看到他都已经七八十岁了,他还说自己不空。说:“老人家你在忙什么呢?年轻时候你在忙,年老了也在忙,到底忙些什么呢?”哎呀,这个世间上人就是不自在呀!年轻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要把自己肚皮填饱,所以说不容易。那个老人走了,后面还有儿子。那个儿子供大了,还要结婚,还要生…
《药师经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