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生气!”你看看,所以我们自己内心里面不能够解脱,往往我们还要怪周围的人。是爱人让我不高兴嘛,是孩子让我不高兴嘛,是左右的邻居让我不高兴嘛,是单位的同事让我不高兴。
我们总能够找到一种因缘,就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把我们自己烦恼,把我们自己不高兴的这种因缘推给别人,推给周围的世界。其实,佛法给我们说这就是错误的一种方式,不应该把这种责任推给别人,而应当在自己身上来承担这种责任。如果不承担这种责任,你要想叫别人给你解决这个问题,那谈何容易。我们看世间上打架的、吵嘴的,不就是因为这个而引起的嘛。我们到处去要求世间上的公平,要求世间上的正义,但是在追求了一辈子,何尝有什么正义,何尝有什么公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目标追求错了。不是说你追求正义,追求公平错了,而是你追求的方法追求错了。把我们自己幸福与否寄托在别人身上,要让别人逗你高兴,要让别人来哄你幸福。可不可以办到?很不容易办到。除非你在多生累劫的过程当中,种了大福德因缘了。如果没有在多生累劫的因缘过程当中,种下大福德因缘,那实实在在的我们现在人际关系就是很糟糕!我们自己所追求的这些东西呢?也就很糟糕!所以说,你要把这种方式方法,要换过来,要当下就能得到受用。
所以佛法说,你要在现实过程当中来受用佛法。当下就能够受用佛法,原因是你要把佛法用在我们起心动念。究竟佛法与世间上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呢?它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一般的人,是向外寻求的,但是佛法要求我们,向内寻求。一般人,不明了正确的因果,佛法要求我们从正确的因果开始学习。所以说,因果是世间上法尔如是的道理。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它始终在那儿。释迦牟尼佛出世,也仅仅是发现了这种真理,并不是发明了这种真理,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他给我们讲经说法,无非不过也是把他发现的真理,如实地介绍给我们,把这种因果关系如实地介绍给我们。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所受的苦,来源于自我的烦恼,我们这一生、这一世所遭的那些天灾人祸,人世之间的种种不如意,也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业报。所以说,你要从因果上着眼的话,那就找到根本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说,我们要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幸福的依托。它依托在什么地方呢?依托在善恶因果关系当中。你要掌握了这种善恶因果关系,你要追求幸福,那就得要从善业当中来。我们自己,要检点这一生、这一世所受到的一切苦报,没有外在的原因,唯一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内心。我们内心起了贪心,起了嗔恨心,起了愚痴心,起了贡高我慢心乃至起了邪见心,这些根本原因就让我们招致现世的不快乐乃至后世的不圆满。都是从这些因果当中起来的。所以说,我们这一辈子学佛,求助于己而不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的改正,而不求助于那些神、上帝、主。求那些求得到吗?求不到。只有求助于我们自己。人人以自我为依归,人人以因果为依归,人人以诸法实相为依归。依照佛所讲的真俗二谛,如理如法地认知世间上究竟是可以改变的。
那些苦也是没有自性的,我们人世之间所遭受到的烦恼,那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的思维方法一发生改变了,我们自己的苦乐,立马就能发生改变。比如刚才我们所说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别人,但是别人偏偏不让你幸福。我们要寄托于自己的时候,能够自尊,能够自重,能够自己救度自己,落实在自己的因果关系上。我们要想自己快乐,我们自己心情要愉快一点,要朝想得通的地方想,不要朝那些想不通的地方想。还有很多人说:“哎呀,以后我要是想不通了,我就来出家;我要想不通了,我就来学佛。”好像这些学佛的人都是傻瓜,都是笨蛋,都是想不通了才跑过来。我就跟他说,你这个观点就错了,想不通了你来学佛,你还不好学,这些学佛的人,大多数都是想得通的人。你朝想不通的地方走,那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说,我们的自心、苦乐依托于我们自心。
我们自己如果说做得了主,我想让自己快乐我就能快乐,你要不想让自己快乐,你偏偏要朝烦恼堆里钻,那你就会烦恼。所以这些烦恼,惟人自召;这些世间上的苦法,也惟人自召。所以说,我们要懂这一层道理,不要把因果关系抛在一边。我们信佛的,也像信基督、信天主、信上帝,我一信我就得救了。是不是可以这样呢?佛法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也就是给我们讲经说法。把这些经法讲给我们听了,我们自己知道这种道理以后,要把这种道理在内心里面反反复复思维。只有在反反复复思维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才能够加深对真理的印象。我们要理解真理了,我们要深刻地认同真理了,我们自己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所以,最初听上师在讲经的时候,最初听他讲什么话都不太容易听懂,但是他反反复复地说,也就是念念不忘皈依三宝,念念不忘发菩提心,念念不忘要救度众生,念念不忘要一戒一定一慧,以戒定慧三学精进修学。这几句话那是常常听在耳边。基本上每一天听上师讲经,我们都要听到他重复好多遍,当时心里面不太理解这个道理,说上师怎么讲过去讲过来,就这么几句话呢?但是最后理解了,这几句话里面包含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所以说,上师圆寂以后,我们也把上师的法身舍利那几句话写来挂在方丈室,现在你到方丈室里面还可以看到。
这个说的是什么?念念不忘,也就是要在自己内心里面加深这种印象,如果不加深这种印象,也许这些佛法对于你来说都不稀奇。什么因果,什么无常,什么轮回四苦,什么出离心,什么菩提心,也许我们在座的都是耳熟能详,人人都能够讲一大通道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过程当中,我们用不上来?我们的生活依然还是那么痛苦?现实世界依然是那么糟糕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是散乱的。对于这些真理,也许你听进去了,也许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些真理没有在内心里面念念不忘地去思维。就由于我们缺少这种念念不离的思维心,如理思维心没有,所以说我们的心很不容易改正。
所以,我们经常在想这种佛教的修行,就是那么艰难吗?其实,不是很艰难,很容易做,但是我们就是不耐烦。今天念两句“阿弥陀佛”,马上又转到别的地方去了;今天念两句大威德,明天又改变法门了。所以说很不容易成功,就是因为这个散乱心。虽然说因果你找到了,那么容易就改变因果了?因果要用大力气去扭转它,没有这种大力能,没有勇猛心,没有长远心,那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说,我们的习气毛病,是多生累劫积累在那儿的。我们今天要想改变这些因果,也要用长远心、勇猛心,要经过多少时间的修行。不要有偷心,希望三天两天就成功了,那么容易?这个世间上,追求钱财的也好,追求名利的也好,你就是种一个庄稼也要等几天嘛,不是那么很容易,三天两天它就结果了。是不是那样呢?不是那样的。它必然要有一个过程。
所以说,能把这样的因果道理理解以后,落实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要一点一点地去做。真实的佛法,我们刚才所说的,要思维轮回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思维三界的有漏,来思维出离心的好处,来思维菩提心的好处,都要在一点一滴地为善断恶中积累。只有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这些善法欲,一点一滴地对治我们内心的烦恼过错,这样子,在实实在在的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够真实地受用佛法。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非常赞叹方丈大和尚,长期跟在上师身边实修实证。也许没有多余的话语,但是就让人很受用,我们见到都是那么亲切。为啥呢?佛法也许不在言语上。刚才和尚在介绍,这个讲得好,那个讲得好,我们说讲得好不如做得好,就是要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修行过程当中,能够从实际的一种断除过错、积累功德一点一点地去做,佛法才能够真正地受用。
也许我们的烦恼,一下子不能够完全解决,但是你可以一点一点地解决。今天我解决一点,明天我又解决一点。所以说,那些思维方式不是很容易改变,但是我们一天一天地来。所以说,慢慢地功夫就形成了,慢慢地修行就养成了。所以说,不要把修行觉得很艰深,看得很高远。就要牢记上师所说的话,要把佛法落实在平时的生活过程当中,在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上时时刻刻不忘佛法僧三宝,时时刻刻能够转变自私自利,来为众生服务。我们住在常住上也好,住在家庭里面也好,只要能够对治自私自利,只要能够对治以自我为核心,那么我们的烦恼就能够减少很多。
这一辈子的烦恼来源于什么地方?就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执着。常常执着于自己。所以说,那些虚妄分别心由此而起,那些坚固的烦恼也因此而起。如果说,不以自己为核心,而以众生为核心,随时随地我们想着怎么样去利益众生,就是上师所说的,念念不忘发菩提心,利益众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把思维的重心改变过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态势就变了。如果说改变不过来,人世之间有钱,要朝我包包里面揣;有好吃的,我首先要享受这个好吃的;有好处,首先看有没有我的份,如果没有我的份,我的心里面就很痛苦。就因为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自我为核心,所以说我们的烦恼才如此深重。佛法无我的态度,实际上就给我们昭示了一个方向,要改变以自我为核心,要改变以自私自利为核心,要从因果当中来着手。
比如说大乘佛法,将就因果,大乘成佛的因果,他不是依托于自己,而是依托于众生。众生就是我们成佛的父母。所以说,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众生去服务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这种修行的心就转过来了,那种自私自利心,就转成菩提愿心了。能够把这种思维态势变过来的时候,它就不一样了。所以说,现世之间的因果,实际上就是通过心态的改变,来改变一种命运,把思维模式要改变。原…
《药师经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