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去挑撥離間,不用惡口罵人,不許尖酸刻薄,不說話讓人家心裏不高興。要說歡喜語、饒益語,要利益衆生語。能夠說這樣的語言,口頭上的善法。內心裏,要不貪,不嗔恨,不愚癡,能夠發一種布施心、慈悲心、智慧心。身叁,口四,意叁,這十種善法。要求我們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要盡量地讓這些善法在我們身口意當中,都要升得起來。當一輩子都在行持這樣的善法的時候,這個下士道就修起來了。最低限度,我這一輩子能夠將就這個人生,就是輪回,我下一輩子輪回都要好一些嘛。跳脫不出叁界,在輪回世界我會越過越好。棄惡從善,棄下劣境界,而求上等境界。那叫什麼?下士道。修善法,求人生的增長,求人生的圓滿,求福報的增加,就好處多多益善。
有這些求,追求這些,可以;名聞利養,可以。一家人的幸福,工作的如意,婚姻的美滿,事業的成功,等等等等,都可以求。從哪個方面求?從十善業當中來求,從利益衆生當中來求。這個下士道,就專門修這個的。就是求人世間的利益,可以!把下士道修起來了,如果你還有能力,我們還可以修到中士道。什麼叫中士道?聲聞圓覺。就是要想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當中。你這個人世間再好,輪回世間過得再好,它終究是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無窮盡也。而且這樣的生死途中,非常危險,非常非常危險!這一輩子,做了很多善業,不一定下輩子你就能夠得到好處。爲什麼呢?你臨終的時候的心念,或許說用得不對頭,一念嗔恨心起來。哦喲,麻煩了!地獄餓鬼出生,一下就去了。那我這輩子做的善業,有沒有做呢?有。啥子時間能夠顯現這種善報,等到你這種嗔心的報應報了之後,再來。
所以說,這種輪回的路途非常危險,哪怕你就是上到非想非非想天了,那個天上,這個境界就非常好了。但是,在天上天福享盡的時候,同樣的有五衰相現。它要衰敗。福報享盡的時候,天人也有墮落的時候。所以,在這種叁界當中,沒有一處是安全的地方。我們追求現世的利益,追求將來的利益,只要你沒跳出輪回,它都是不安全的。所以說,進一步我們要追求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當中,要脫離輪回,要了脫生死大事。這一輩子學佛,你看看,好多學佛的,說:“你學佛做什麼呢?”好多說:“哎呀,我求身體健康。”那就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追求我家庭幸福美滿。”那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有些人要出家,“爲什麼?”“我要了生脫死。”這就是追求出世間利益的,能夠跳脫輪回境界,不在生生世世的過程當中。這樣子就是中士道。
爲啥叫中士道呢?比起大菩薩,大菩薩就不僅僅是要跳出輪回,要利益衆生。他本身也可以跳出輪回,但是爲了利益衆生,我可以在輪回當中利益衆生。他發這樣的心。像地藏王菩薩一樣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當中苦得很,地藏王菩薩說:“我要進地獄當中去度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看看他發的願。那些諸大菩薩發的願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觀音這些諸大菩薩,現在這些世間上他存不存在?存在。有信心,能夠虔誠,能夠恭敬的,這些菩薩他隨時都見得到。所以說,這些菩薩他們就是修的什麼?修的大菩薩道。那叫上士道。大菩薩的道理。爲了利益衆生,甘願受苦;爲了救度衆生,甘願在輪回當中受苦受難。相比于這些大菩薩的發心,像那種僅僅爲了自己跳脫出輪回,那個就是中士道。它比追求人間利益要高一點點,比菩薩的發心要矮一點點。所以說,在中間的境界,我們就說它是中士道。
那麼,如果說我們在這一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修行下士道,也沒有修行中士道,要像菩薩一樣的做我們能不能夠生起來呢?升不起來。沒有基礎。所以說,那種空中樓閣,你要想建起來,麻煩!都要從一層樓、兩層樓、叁層樓這樣子來建。要把基礎打好!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就是要把這種基礎打好。如果把基礎打好了,我們能夠跟菩薩學習。這個基礎在哪裏?基礎就在下士道與中士道的過程當中,就在修行善法,把善法回向于出世間的利益。要能夠跳脫煩惱,跳脫生死輪回,了脫生死大事。當我們自己有這種能力了,能夠對治自我的煩惱,能夠跳出生死輪回,我們就要開始發大心了,那就可以像那些大菩薩們學習了。
到那個時候,就可以以苦惱作爲法門,以貪心作爲修行。到那個時候他就可以。所以說,唯有這些發心的勇猛菩薩,能夠以自己的苦惱作爲修行法門,能夠利用自己的貪欲,來作爲修行當中的方便。所以說,這個世間上我們就要知道,現在哪個可以去享受欲樂?菩薩們。他可以去享受欲樂。享受了,他沒有過患,還有功德。凡夫不可以去享受這些東西,越享受就越墮落,越享受我們的法身慧命也就失去了。就是世間上所說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我們現在就要記住這句話。凡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居安思危。現在我們這一輩子,你還年輕,還健康,什麼時候一病不起說不清楚的。你現在還年輕,但是孤墳堆裏少了少年人嗎?少年人多啊!居安思危的心,危機感要有。隨時隨地,自己要督促自己,趕緊修習善法,趕緊學習,趕緊增長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乘自己還健康,乘自己還能動也還年輕,好好地做一些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情,對自己有利益的事情。這是第四個偈語。
第五個偈語,它給我們說像這種法門,並不是爲那些熱衷于一個人的幸福而設的。因爲僅僅是爲一個人的幸福,他是無法得到這種真正的解脫的。要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這些結果只有那些英勇無畏的菩薩,他們能夠以妄想爲修行法門。如果說這些懦夫,軟弱的這些懦夫要想以妄想作爲修行法門,不僅僅是無法證到開悟的境界,進一步來說,它能夠迅速地起妄想,顛倒紛飛,能夠迅速地墮落因果惡道當中。菩薩呢?菩薩就是利用這些妄想,來接近衆生,作爲度化衆生的一種方便。能夠從空出假,他自己不打妄想了,但是他知道衆生的妄想是什麼。這是我們佛法上的什麼?他心通。就是神通上來說的他心通。沒有他心通的人,要想做菩薩,不太好做;要想利益衆生,不太好利益的。
做菩薩一個起碼的條件,那就是說他自己在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當中,已經相當有基礎。他能夠了脫自己的煩惱,能夠有他心通,能夠有一些方便。你看,現在那些菩薩進來,他就知道你的根器是什麼,他知道往昔時候你做了哪些,知道你現在喜歡哪些,知道你現在心裏想的是什麼。這種菩薩度人,他就很方便。有個同修,去親近大德善知識,他包包裏僅僅有五十塊錢。好不容易發了心:“我今天到寺廟裏去,一定要把這五十塊錢拿來供養師父。”但是,一到了寺廟之後,他就後悔了:“這五十塊錢,不著急,我拿十塊來供養師父。”師父就跟他說:“你想過,五十塊錢拿來供養,現在舍不得了嗎?”他一聽,這個師父這麼厲害啊!他知道了,出門的時候想到這五十塊錢拿來供養,現在舍不得了,他都知道。他的心裏很緊張,一看到師父,他沒有任何隱私一樣。在師父面前,他就是一個孩子,玲珑剔透的,是個透明人。沒有任何你想躲得掉,藏得過的東西。他覺得這個師父厲害。
對這樣的師父,他就非常佩服。你看,那是因爲什麼?那是因爲他有能力,他有神通,他能夠知道衆生心裏想些什麼。再要來利益衆生的時候,他就比較具備有方便。像那些菩薩,他就知道你這個人,你是什麼樣的境界,你歡喜聽什麼樣的佛法,什麼樣的佛法一說出來,你就能得到利益。那就是從空出假的智慧。有這個從空出假的智慧,你要利益衆生,說話的時候,他說的就是在給衆生把脈。一說出來,衆生聽見就非常歡喜,非常自在。如果你不知道衆生是什麼境界,他心裏想些什麼,他歡喜聽些什麼,他能夠受用哪些佛法,你不知道,你亂講。你對幼兒園的娃娃,你給他講大學的課程,幼兒園的娃娃聽不懂,他以爲你在那兒唱歌。唱得好聽,但是唱的什麼一點也不知道。顛轉過來,對那些大學生,你給他講幼兒園的課程。這個念“啊”,這個念“哦”。你看看,大學生說:“你在教什麼呀?我來教你嘛!”你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就是這樣的。
你要知道衆生的真實需求,你要知道衆生的內在根基。要知道怎麼樣去善巧地了解衆生心態,來對治衆生的毛病。有能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升起善法。所以說,菩薩不好當!菩薩有這樣的能力,那就好了。像這樣子我們就說,他能夠知道衆生的這些虛妄心態。以虛妄心態作爲修行的法門,你心裏打個妄想,他知道。你看,是這樣的。那懦夫呢?一般的凡夫你就不知道了。“他想什麼呢?”一張紙隔著,你就看不到對面了;一層白布隔著,你就不知道對面的衆生在做什麼;一根布條把眼睛遮住,外面的就看不清楚了。你不行嘛。
衆生處在一起,這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不知道。哪些話說出來不傷害他?不知道。往往我們出口就錯。不說話就算了,一說話就得罪人;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就做錯。我們現在是這個樣子的!你說你怎麼去利益衆生呢?本來發的心是好的,我今天去幫助他一下,結果不知道怎麼樣去幫助!僅僅是以你自己的歡喜,你自己的喜好去幫助他。就像我講的,古時候的國王一樣,想要幫助孔雀,想要愛護孔雀,把自己最喜歡吃的肉拿給孔雀吃。孔雀是吃毒草的,它不吃你那個肉。越吃越吃,它就吃死了。你說他是對孔雀的幫助嗎?他不知道怎麼去幫助它。真正能夠幫助孔雀的人,至少知道孔雀需要什麼。你現在知道嗎?你不知道。所以說,我們這個凡夫心,即使說你能夠發得起利益人的心,你都沒有這種智慧知道怎麼去利益衆生。想愛,而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愛偏偏成了一把鋒刃的刀,去傷害對方。把對方割得血淋淋的,你還不知道。你說是不是這樣的?世間上的東西往往就是這樣的。
有好多居士,年…
《利器之輪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