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 講記 一▪P6

  ..續本文上一頁輕居士、老年居士來反應:“哎呀,師父,我們那一家人不知道怎麼搞的。兩個人很好,但是往往就是你傷害我,我傷害你。”爲啥子傷害?因爲你不懂我的心,我不懂你的心。就是因爲不懂,你不懂我,我不懂你,不了解。所以,你想要利益對方,利益不了;想要保護對方,保護不了;想要不傷害對方,偏偏傷害了。所以說,要認識得清楚這些東西。菩薩就能夠認識得清楚,凡夫他就認識不清楚。所以說,我們現在還不能以這些妄想爲修行法門,我們現在還無法從這些苦惱當中解脫。所以說,如果將這些大菩薩比喻爲吃毒藥的孔雀。這些菩薩,甯肯在紅塵世界、娑婆世界受苦受難來利益衆生。把那些凡夫比喻成一般的雀鳥,它就吃不得那些毒藥。那麼,我們就不能以這些妄想爲修行法門,就不能夠以自私自利心來爲人處世。

  現在,我們就是要在利益他人的過程當中,來對治我們自我的煩惱,來對治我們自我的執著、無明、貢高我慢。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來找到自我解脫的法門。所以說,這幾個偈語就是給我們說,要什麼?要改變心態。改變啥子心態?改變一貫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改變那種執著,強烈的執著心態。要像菩薩一樣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能夠像菩薩一樣的利益衆人,以利益他人的心來生活;以利益他人的心,來幫助世間上的衆生。這幾個偈語,就是給我們強調這個。

  那麼,我們現在身不由己的時候,我們在生死的面前毫無選擇的能力。不是我們選擇生死,而是生死選擇我們。那就是什麼?那就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翁。在世間上,業力決定了我們的生活際遇。有什麼樣的業力,就導致了我們有什麼樣的生存空間。往昔時候所做的善善惡惡,像一根繩子一樣的把我們捆綁起來,不得實在。你要往東,對不起,業的繩索非得要把你拉向這邊。你看一看,不得自在!我們現在是業的奴隸,是自己往昔時候自己錯誤行爲的奴隸,自己做不了主。你想年輕,年輕得了嗎?它始終都是在衰老。你想不死,你想長壽,長壽得了嗎?你現在還沒掌握方法,一天一天,都在走向死亡;一天一天,都是走向無常。像這種,那正如我們今天所講的,世間上唯物的觀點,就是我們的心是外在客觀物質的反應。實實在在就是這樣的。爲什麼呢?因爲你的心轉不了環境。當你轉不了環境的時候,外在的環境是啥樣,你就起什麼樣的心。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家!爲什麼你出生在你那個地方?爲什麼你選擇了那樣的父母?爲什麼你有這樣的高矮、胖瘦、美醜、智愚?爲什麼?那不是偶然的!那是往昔時候的業決定了的,那是我們往昔時候自覺不自覺中造就的一個因果。所以說,你現在想把這個不美的鼻子割掉,我另外換一個美鼻子。那行嗎?對自我是一種損傷。我自己長得不高,我要踩個高跷板來增高一點。可以嗎?可以倒是可以。非常危險!所以,現在人世間的一切,不懂的就以爲是命運,懂的就知道是業的力量。往昔時候,自己的善善惡惡決定了的。在這一輩子過程當中,這種定業很難改轉。那我們要改轉呢?不是在這些物質的環境上,而在我們自己心態上。從現在開始,發心修行善法,發心斷除煩惱,發心斷除惡法,自己做自心的主人公。能夠以佛法,而找到自尊、自重、自救的一種法門,那麼我們的命運就可以從當前這一刻開始改起。乃至到將來盡未來際的時間,我們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公。

  所以說,我們現在就還不能夠辦到。我們現在,是生死選擇我們,不是我們選擇生死。我們在生死的痛苦深淵當中,陷得非常深,解脫不出來。所以說,我們現在要把這種自私自利的心要調伏,把自我的貪愛之心、執著之心要調伏。這個是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的一種基礎,一種根本目標。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抓這個根本。對治貢高我慢,對治自我的執著。“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方可信。”現在凡夫的心,是不可以相信的。如果要相信我這顆凡夫的心,我現在就不想在這兒講了。我就想去睡覺,我就想去耍,想去唱歌跳舞。大多數的心都是這樣的。凡夫的心就想耍,如果說誰的包包裏有錢,你還叫他去辛辛苦苦地掙錢,他說:“我憑什麼呀?”我現在辛辛苦苦地出去,那是爲了我包包裏沒有錢。我一掙到錢了,就可以自在一點,潇灑一點。

  所以說,我們現在這種我執,就是衆生過程當中業果的一種決定因素。我們現在修行要對治的目標呢?就是這個我執。所以說,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隨便修哪一個法,目標都要對得非常端正,就像打靶子一樣。始終樹立一個靶子,這個我執,槍槍都要命中靶子。這就是在開頭學《利器之輪》的時候,給我們指出來這一部大論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對治我貪、我愛、我的執著。這個靶子先要樹立好。樹立好了,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你才知道怎樣去對治它。所以說,我們現在要下定決心,要認清目標,要來對治這種我的執著。對于自私的我的愛,要把它樹立起來,要對治它,消滅它,解決它。

  那麼這種第八個偈語。從無始以來,我們爲業力所追逐。我們之所以受生死輪回這種種障礙的約束,不得自由,仍然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相續不間斷的錯誤的行爲所引起的。所以說,歸根結底那就是一句話,那就是過去我們一味地追求自我的快樂,這種自私心所引起的。我們現在一旦認識了這種自私心,要下定決心堅決消滅它。這是第八個偈語。

  第九個偈語,就是每當心中生起自私的念頭時,我們對它要有所警覺。就是開頭所說的覺察、覺悟。我們對自己心裏的自私心念要覺察,要警覺,要覺它的危患。就像一朝被蛇咬,咬了之後你時時刻刻都要提起警覺。“诶,這個家夥怎麼咬人的呢?”下一次遇到它,我躲著走。你要能夠有這樣的智慧!連這樣的智慧都沒有了,那就麻煩。所以說,對這種自私自利的心,要有所警覺。不理睬它,並要下決心把這種自私自利的心驅除開。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避開這條自私自利的毒蛇呢?那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奉獻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幫助衆生的過程當中。就是要利益衆生!所以說,菩薩的精神、大乘法門的精神就是這樣。要從我們現在利益衆生的過程當中,追求圓滿的智慧。你能夠無私地奉獻于衆生,你的智慧就慢慢地開始圓滿了。所以說,舍棄衆生之外,我們沒有辦法成佛!知道嗎?舍棄衆生之外,我們沒有辦法成佛!今天,有許多同修在說:“師父,我一進寺廟,這個盯著我,那個盯著我,我就煩惱得不得了!是不是我只適應在家修?你告訴我一句。”我說:“如果說你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走入人群,而不在人群當中煩惱,那麼你就具備有共修的基礎。如果你沒有這種基礎,一走入人群跟天天起煩惱,生是非。對不起,我就只能夠勸你在房子裏關著門好好地修。你不要上廟子裏來。一上廟你就生無明,一上廟你就跟別人吵嘴、結怨。像這樣的你上廟裏來做什麼呢?只能夠造業!不能夠做功德。”這樣一勸他的時候,他說:“那師父你是不要我們上廟來呀?”“要你上廟啊!什麼時候你能夠上廟呢?你在家裏修,修到走入人群不再與別人搬弄是非,不再跟別人起煩惱,不再吵嘴結怨的時候,我就非常歡迎你上廟子來。” 就是這種。

  所以說上廟子來,他能夠比在家修還要修得好,但是沒有基礎的人得不到。一定要在修行過程中,發利益衆生的心,不去搬弄是非,不去增長自己的貪心、嗔心、愚癡心。就要在奉獻于這個道場當中,來修行;在奉獻于大衆的服務過程當中,來修行。這樣的功德,你在家裏修一天,比不上寺廟裏修一個小時。爲什麼?心態不一樣,境界不一樣。所以,經典裏給我們說,你在西方極了世界修一天,比不上在娑婆世間修一天的功德大。爲什麼?娑婆世界苦!極了世界非常歡樂!在歡樂的時候,你修行一天,力量好像不大具足。在苦的環境裏修善法,越是惡劣的環境,你越是能夠生起善心。你這種善心的力量,就比在順緣的環境中要具足得多。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地讓自己奠定這種堅定的基礎,要在衆生過程當中,要怎樣?如如不動。哪怕是道場當中所有的人誹謗我,傷害我,我的心都如如不動,不上當。不起煩惱,不起是非,還要轉過來發心利益他,服務他,真正地幫助他。有沒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心,你在寺廟裏就好了。沒有這樣的心的時候,往往你就要造業。

  所以說,我們不要以怨報怨,而應該將我執、我愛的念頭從我們內心去消除它。以自我圓滿的心性,再來回報我們傷害過的衆生。每一個具體的細節自己慢慢想,所以今天我們就把這前面的九個偈語給大家說了。總結一句,就給我們說所有世間上的痛苦都是從自私自利來。輪回、生死都是從自私自利來。諸佛菩薩的自在、功德、智慧是從服務于衆生、奉獻于衆生,真真實實地利益于衆生這樣的過程當中來的。我們現在,要認識這種自私自利的心,它是讓我們墮落于苦海中的根本冤家對頭。要能夠覺察它、認識它,現在要發起堅決心、猛烈心來對治這種自私自利。這就是今天給大家所學到的。

  好,時間已經到了,阿彌陀佛。

  

  

《利器之輪 講記 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